余蕾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認識社會,學會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故而對于他們來說,掌握基本的理解與交流能力,樹立起民族文化認同感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古代詩詞蘊含大量的意象,優(yōu)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學好詩詞,對于增強學生的審美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小學的詩詞教學,帶領學生體悟詩詞中的音韻美,感受詩詞語言的曼妙,領會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心中。
一、音韻,以詩詞為介增強學生審美力
音韻,即詩文中的音節(jié)韻律。研究音韻,體悟其中顯現(xiàn)的音樂美,是體悟詩歌魅力所在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古人作詩對平仄,韻律極為重視。作詩重押韻,作詞重唱和,其本質都離不開對音樂美的追求。當一首詩合乎韻律,平仄合宜,那么它必然會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一種音樂美,讀來朗朗上口,令人心醉。如《芙蓉樓送辛漸》,詩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全詩一、二、四三句均壓“u”的韻,讀來余味無窮,渾然天成。由此例我們不難得知,其實對于一個理解力有限,且有待發(fā)展的學生來說,詩詞對其最直觀的吸引,便是韻律了。因為無論是理解力多么有限的孩子,都不可能失掉本能,失掉對美的感知。就算是懵懂的幼童都會很自然地喜歡兒歌而非噪音,因為兒歌能使人心情愉悅,而詩詞音韻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像音樂一樣牢牢地抓住讀者的心[1]。故而,作為教師,帶領學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詩歌的韻律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朗誦詩歌,帶領學生尋覓詩歌的韻調,幫助學生體悟詩詞帶來的美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詩詞之美,感知詩詞之美的能力,從而全面增強學生審美力。
二、語言,以詩詞為介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
語言,是詩詞學習不可避免的另一個重要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語言,因為它是我們交際的工具。而在詩詞之中,語言的巧妙運用正是成就一首詩的關鍵。如小語教材中杜甫詩作《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二句,三四句兩兩對仗,渾然一體,美感盡顯。且包含量詞,數(shù)詞,動詞,名詞,環(huán)環(huán)鑲嵌,自成一派,不著一絲違和之痕。幾個簡單的詞,不著痕跡地連接,便是另一幅圖景和意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古詩之中,許多的意象和意境都用其獨特的意蘊。作為教師,我們理應察覺到詩歌語言運用的巧妙之境,并以最恰當?shù)姆绞綄⑵鋫鬟f給學生,幫助學生體悟詩人用詞之妙,提升學生對詩歌意象,意境的領悟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2]。
三、情感,以詩詞為引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情感,是詩詞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路徑,因為古人寫詩,大多都是有感而發(fā)。而感由境生,詩人受生活實際影響,提筆作詩,才有如今浩瀚詩海。故而,學習詩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變相地在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不同的是,詩詞比史書更為生動,更有靈性,更能動人心扉。如當我們讀李白,我們便能重塑一個大唐盛世的浪漫詩人形象,當我們讀杜甫,我們便能感受到唐朝衰敗之際知識分子內心的苦痛掙扎。幾篇小小的詩作,或許已是世紀之隔,物是人非,卻仍是這片山河,仍是中華文明。詩歌或是滿懷愛國主義精神,或是飽含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或是寄情山水,歌頌大好河山和田園生活,教師如能巧加分析,讓學生代入詩人的情境之中,更能帶學生游歷中華千年文明,大大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總結
“音韻、語言、情感”這三者是小學詩詞教學最為重要的三重路徑。品悟音韻能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到詩詞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品味語言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悟中華文化之浩瀚博大。而體悟情感則能讓學生更深切地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如能將三者合一,并巧妙設置課堂,則能最大化地展現(xiàn)詩詞的魅力,全面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孟凡紅.引導感悟步入詩境:從講解《山行》談小學詩詞教學[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9(4):95-97
[2]潘琰.小學詩詞教學現(xiàn)狀反思與方向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08(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