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艷
數學微實踐作業是學生在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深化理解鞏固知識,促進身心全面發展。這是數學復習與鞏固,能更好地延伸數學課堂內容,是促使學生數學思維發展重要手段,也是檢驗學生學習狀態的主要途徑。很多老師過于依賴課本,盲目布置大量習題,作業設計存在缺陷,缺乏一定的專業性認知。如果數學作業缺乏科學依據,不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也限制學生靈活使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極度反感。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孩子感興趣的數學作業是目前教育主抓重點。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微實踐作業設計形式,并提出設計策略和設計原則。
一、小學數學作業現狀
(一)機械化
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師在布置工作時只限于寫作業,呈現機械化重復現象。雖然有助于教師評判,但它簡化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會靈活思考解決問題,對學生進行綜合數學能力發展有非常不利的影響[1]。
(二)題目難,問題多
很多老師都采用大量應用題提升學習成績,熟能生巧是不正確的,雖然有效,但很枯燥。當作業數量過多,但其難度高時,學生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
(三)缺乏靈活性
作業設計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趣味性。未成年的學生年齡小,在許多問題上的理解和做法都是不成熟的。如果作業只強調學習成績和缺乏興趣,學生可能會感到惱火,產生厭煩心理,這不利于學習數學。
二、作業設計策略
(一)增加作業趣味性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業設計必須脫離單一枯燥乏味。作業題目應為“新穎、活潑、有趣、好奇心”,以活潑有趣的作業內容代替重復單一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內容。
如對一年級階段的學生進行寫數字教學過程中,如果孩子重復書寫數字,肯定會感到單調、失去耐心,對學習數學產生厭煩的心理??赏ㄟ^以下形式進行數學作業設計:同學們,今天寫各自家庭電話號碼,可以是爸爸或媽媽,好嗎?但是老師告誡你要認真寫,不要弄錯,否則就會找不到你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寫爺爺奶奶的。學生興高采烈地停止說話,大家都會寫下來。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通過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揭示生活中隱藏的數學問題和知識,感受數學知識的廣度,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還需要通過學習和總結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能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完善學生應用數學思路,使他們所學的每一類知識都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2]。
(二)動手操作作業
學習數學應深入學習,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動手操作作業能加深對數學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如通過學習三角形特征,教師引導學生自備相關材料,并使學生能夠獨立創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在制作過程中注意自己做的三角形。還可以分組,共同制作與三角形相關的圖形和產品,并熟悉其特點。如在長方形教學中,面積是長方形屬性,也是重難點知識,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測量和計算家中電視機的面積;在完成作業后,其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與生活中遇見與數學知識相關問題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就能知道:電視機是一個長方形的,電視機大小計算方式與上課老師用長方形的方法計算面積一樣的。這樣,就能提高應用數學知識靈活性。實踐才能檢驗真理,動手操作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不被理論知識所限制,動手操作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加強學生重點知識記憶[3]。
三、作業設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在學習中不能一視同仁,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學習程度、理解能力和身心特點。如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布置較難的問題,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四、總結
數學教師設計數學作業過程,多以實踐作業為主,同時保證作業趣味性,讓學生了解知識,想主動學習知識,這樣數學成績才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丁玉華.小學數學情智型作業設計的原則與實踐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1(8):43-44.
[2]趙靜.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東西南北:教育,2018(1):277.
[3]李寧寧.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提升策略分析[J].校園英語,2014(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