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樹志
摘 要:對于小學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來說,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由于生長環境的不同和個人行為習慣等的差異,導致很多學生的在校學習和表現出現較高程度的參差性,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體學生的同向進步。這一教學現狀的持續發展將對小學教育造成消極影響,使學生教學工作出現阻滯。基于這一教育教學現狀,在推動農村小學教育的創造性發展時,務必要重視對學生主體責任意識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策略
回望現階段農村小學教育的培養機制,整體發展情況向好發展,但在家校聯動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導致學生的行為習慣出現偏差,這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從農村教育的大環境分析,農村學生的家長大多學歷不高,素質較低,對于培養孩子沒有深刻的認識,認為孩子進入學校后,所有的教育都應由學校和教師負責,實際上,這種教育觀是錯誤,不僅忽略了自身作為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促進作用,而且體現了其對學生學習成長的低關注度,不利于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構建。另一方面,小學生正處于知識學習、積累和技能技術培養以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如果不抓住學生的學習優勢期,那么在日后就很難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規范,尤其是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小習慣,像準時到校、注意個人衛生、禮貌待人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會發生的事,如果不注重學生個人每一細節的處理,那么小問題的積累最終將成為大問題,在某一時刻的爆發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面對農村小學教育的現實發展現狀,相關教師一定要積極聯合學生家長,做到校園內外的學生素質培養。
一、注重校園環境優化,有效轉變學生思維
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責任意識的形成,相關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學生培養工作時,可以將小學校園環境的優化作為影響學生言行規范,轉變其學習生活習慣方面思維的重要載體。那么具體應從哪些方面切入呢?首先,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基礎單位,將班級公約和行為準則作為約束學生班級言行的主要參考對象。其次,教師要經常性地關注學生的在校表現,尤其是在一些小事情的處理上,要透過這類小事去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像在班級衛生的打掃上,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整理班級衛生的最終成效以及他們在打掃過程中的細致程度等對其行為習慣的良好程度進行評判,對于好的行為習慣給予積極良好的反饋,而對于打掃過程中不認真、敷衍了事的學生則給予相應的批評,并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讓其能夠從思想層面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習慣的不規范,從而引導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規范的行為舉止。
例如:教師可以和校方商議舉辦一些有關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活動,并以趣味游戲、競賽或是展覽活動等形式在校園內進行宣傳和開展,以此優化校園環境,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像,舉辦以“規范自身行為,科學養成良好習慣”為主題的知識競答,通過舉辦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的知識競答,讓同學們正確認識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從小就建立起規范自身言行的自覺意識。在耳濡目染下,小學生對于規范言行、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就會具有更強烈的認同感和執行力,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具有深刻意義。
二、建立行為規范準則,引導學生積極遵守
對于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建立行為規范準則的構建,試問如果沒有正確的規章制度的引領,學生又如何知道怎么做時正確的,哪些行為的形成將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呢?從這一角度分析,教師在落實培養農村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建立適用于小學生的行為準則,并引導學生認真遵循,積極遵守,通過日積月累,學生自然會養成行為習慣,不過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積極發揮監督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確保學生積極遵守。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一同制定班級公約,像在出勤方面:每天準時到班級,不遲到、不早退;在課堂秩序維系方面: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不交頭接耳,積極舉手發言,專注課堂;在學習任務的完成方面:根據教師的要求認真、獨立完成的課內外的作業,字跡工整,有錯誤及時糾正;在課間活動方面:課間活動要由秩序,不嬉戲打鬧,禮貌活動等。通過建立這一系列行為規范準則,并引導同學們積極遵守,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形成規范行為的良好習慣。
三、聯合學生家長力量,家校共促學生成長
在促進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教師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家長也在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力量。因此,教師要積極聯系學生家長,讓他們也參與到學生行為規范和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教育中,家校雙方各自負責好學生在校園和家庭兩個場所的行為習慣養成,切實落實好學生的言行規范教育,為學生日后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定期聯系學生家長進行家校互通會,雙方就學生一段時間的在校表現和居家表現進行溝通交流,并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策略的探究,以促進學生的行為規范和良好習慣的進一步養成。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一些學習活動中,首先幫助他們建立緊密的親子關系,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家長從中關注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從而引導他們及時且積極地改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中提高自身素養,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
總而言之,對于農村低年級學生而言,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和家長雙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做好家校互通,并且在實際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全體學生的素質,才能有效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柳萍.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探討[J].讀寫算,2019(16):141.
[2]李文曲.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策略分析[J].智力,2021(23):23-24.
[3]李清蔚.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安全意識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探究[J].讀寫算,2018(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