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
摘 要:木偶是民俗藝術的一部分,鄭板橋在(詠愧儡》中寫道:“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制為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得意那知當局丑,旁觀莫認戲場真。縱教四肢能靈活,不借提撕不屈伸“這首詩除了諷喻時俗外,也對木偶戲中的提線木偶藝術作了生動的描繪。中國木偶戲從萌芽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戲劇藝術的特殊形式,在古代又被稱為“傀儡戲”木偶戲真正興起在漢代,經過歷代的創新與發展提高,在明代已流行全國各地,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木偶戲的發展更為繁榮,清代以后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并且在演出時的聲腔、配樂等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我國的木偶戲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與地方特色,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在世界木偶戲舞臺上獨樹一幟。新中國成立后的木偶戲在政府扶持和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強了對外交流,在國內外都獲得了極大的贊譽。
關鍵詞:文化傳播;文化增值;傳統美學;“第三文化”
一、木偶本體對民俗的傳播
木偶是一種表演藝術,在全國有多種類型,并且極富地方特色,其造型來自民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給人以樸實粗獷的美感,它的工藝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加上獨特的操作裝置,使其具有悠久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表演形式。木偶戲的起源, 中國木偶表演歷史十分悠久,在許多文字記載中都可以發現木偶戲的痕跡,但是關于它的起源卻沒有定論。
二、木偶的源起
木偶戲的起源,各種樣式的木偶戲都離不開操縱所用的“偶形”。“偶”的出現,即類似于歷代木偶戲藝人操縱的“偶形”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最初的功用是什么。查閱歷史文獻,我們發現作為木偶戲操作對象的“偶形”的樣式、名稱,在漫長的古代甚至某一具體朝代也有不同的表現和稱謂。偃師造木偶戲起源于西周,是源于《列子.湯問》的一條記載,這則史料被研究者多次引用,但大多數引用此文的專家認為西漢時其《列子》一書是一部偽書,所以對所記載發展的量的事情也持懷疑或者否定意見,普遍認證為這只能是一種傳說,不足為信。這里說周穆王大隊于向西巡狩,遇見了偃師,偃師是一位神奇的機械工程師,偃師的隨行之人是偶人,可做各種動作,讓周穆王大嘆偃師技法高超。陳平解平成之圍還有一個傳說,則認為木偶戲產生于漢高祖時陳平解圍,直到現在,許多木偶戲從業者也還常常感惑慨“木偶戲改變了中國歷史”,可見這個傳說在民間藝人中的影響之深遠。關于這則史料,最早出現在唐代段安節《樂府雜卡錄》“傀儡子”條中。故事說的是漢初時,漢高祖劉邦被何奴包圍在平城,劉邦的手下陳平想出計.制造了形似歌女的木間,在墻間跳舞,官頓的妻子擔心攻城后,冒頓會寵幸這些舞女,就勸其撤兵了。
三、文化增殖 對民俗文化信息的放大
(一)民間木偶戲
隨著元雜劇、明傳奇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其他藝術樣式的出現和繁榮,木偶戲在都市中有漸漸淡去的趨勢。明朝中后期,鄉村中木偶戲呈現廣為流播的趨勢,有的木偶戲還與當地戲曲聲腔結合,與地方戲聲腔互相影響。據傳說和記載,明代陜西、福建、廣東等地鄉村都有了木偶戲演出。宋代木偶戲演出主要在勾欄瓦舍,各種類型的木偶戲在都市演出場所,得到一定發展,而元代都市木偶戲走向衰微。到了明代,木偶戲雖然不如傳奇有專門的演出場所和相對固定的觀眾群,但是在民間、在節慶活動中,它卻得到另外-個較大的生存空間。這種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的演出,使木偶戲在鄉村廣為流布[1]。《貨郎圖》分春、夏、秋、冬四幅,都以雕欄玉砌、花術映襯的庭院為場景,表現賣貨郎以各種小商品逗誘孩童的快樂情景。展現的季節為春季,在畫面的左下角有兩個小孩童在玩耍木偶。
(二)文物反映的木偶戲
宋代的一些畫作、出土文物中也有與木偶戲有關的,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宋代木偶戲相當繁榮,在兒幅有關傀儡戲的圖案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操作者并不是成人,而往往是小孩。小孩玩樂中也有模擬木偶戲演出的情景,說明木偶戲演出在民間的普遍和流行。《三彩童子傀儡戲枕》是提線木偶在宋代的狀況。畫中有三個兒童,一個“偶形”,兩件樂器,儼然一場真正的傀儡戲演出。這幅圖只能是“具體而微”的木偶戲演出現場,如表演的那個兒童用一只手來操作木偶,而不是用雙手,根據今天我們操作提線木偶的習慣,應該是兩只手更容易把線條分開。無論如何,這幅圖向我們說明了宋代木偶戲演出已經普遍,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場木偶戲演出是要有鼓,笛伴奏的,像前面提到的一樣,文學作品和畫作都能證明宋代木偶戲演出中有音樂伴奏。
(三)文學作品中的木偶戲
木偶話本的文學性,清代文學作品中關于木偶戲的描寫,比前代更為詳細,不但有感懷性的敘寫,也有了對表演形式,表演特點的描述。除詩作外,小說等文學作品也有對木偶戲較為詳細的描寫。《嵊縣志》中也有“上元”節民間演出木偶戲的記載:“上元,民間各于祠堂社廟,結彩幔、懸花燈、整山銀海、為傀儡戲、獅戲,窮極奇.....”.清代詩詞中關于木偶戲的作品有很多,如果說前代木偶戲詩詞多是關于提線木偶描寫的話,清代詩詞中所關注的木偶戲類型范圍更廣,視野更大,其中有不少關于杖頭木偶戲的描寫。如清代河南登封人高一麟的《傀儡戲》:世事多機械,登場可借觀。芻靈施粉黛,桃梗冒衣冠。歌哭惟緘口,往來若跳丸。沐猴人所誚,當與此同看。
各地方木偶戲,清代木偶戲表演在城鎮和鄉村普遍流行,由于木偶戲班相對容易組織,特別是木偶戲與地方戲曲結合以后,木偶戲班常常演唱當地聲腔,走村申戶滿足了人們“聽戲”的需求,有的班社操作。中國傀儡戲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是宋元間充分吸收“說話”的文學,使其在講史、雜劇等方面的表演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傀儡之歌舞表演一旦與“說話”相結合,不但加入了許多話本中的人。
結語
木偶戲極具藝術性,小小的舞臺,以偶人為演員,以小見大,以一當千地反映生活,將劇情高度濃縮,用有限的木偶表情,表達無限的可能,情節則更為夸張。木偶戲在各地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當地的文化特點,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特征,并且代代相傳,薪火不息。
參考文獻
[1] 李娟.網絡視聽傳達“本體”考察與研究—信息化與產業教育【J】裝飾.2020(02).
[2] 覃京燕.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設計藝術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