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華


摘要:立體幾何一直以來都是高考的難點和熱點,考察學生直觀想象能力、觀察能力、運算能力等。大多數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為此本文提出采用實驗探究開展立體幾何教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立體幾何的位置與關系,并從實驗探究中形成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立體幾何;實驗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核心素養教育工作。但我縣作為山區線,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對于數學核心素養理念認識和理解比較淺薄。但是近年來,高考難度逐漸極大,大多數老師教學方法未能改變,仍舊是講授式的教學,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布面。為此我校開展了《山區縣開展高中數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筆者主要負責高中立體幾何部分的實驗教學研究。
實驗法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非常大的差異,實驗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動手實踐探索數學定律或數學結論,由此可見,實驗法教學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更加強調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在立體幾何教學中引入實驗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了解幾何圖形的位置關系幾何體積的運算方法,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建模能力、數學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本文主要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對于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實驗教學模式展開了探究。
一、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實驗教學內容
通過對高中數學實驗的內容進行總結,主要的實驗有六類,分別是函數實驗體幾何實驗、解析幾何實驗、統計與概率實驗、解三角形實驗、數列實驗。具體如表1所示:
立體幾何作為高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對于大多數的高中生而言,雖然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幾何體。但對于空間位置關系和幾何體運算方法等,在腦海里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立體空間意識。因此難以想象出具體的立體圖形變換的效果;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傳統教學中很難以利用黑板來表現物體的空間關系,因此通過動手實驗、多媒體演示等方式能夠有效解決上述的問題。學生可以從每一個角度觀察圖形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
二、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實驗教學過程
在課題研究中,和我校數學老師進行了交流,并且結合高中數學實驗,探討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具體的教學流程主要如下: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在開展實驗教學前,首先需要明確實驗探究的問題,而問題一般都是隱藏在情境之中,有趣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是學生自主探究:在開展數學實驗前,學生需要提前了解實驗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相關的問題從課文、課外資料等進行自主探究,將其中有問題、有想法的關鍵點記錄下來,這個過程主要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
三是實驗探究:實驗探究是數學實驗教學的關鍵環節,具體過程如下:(1)觀察實驗,結合學生物理實驗、生物實驗、化學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客觀的數學世界,并在觀察記錄思考。如在學習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折紙的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實驗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并提出合理的猜想。(2)假設猜想,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的知識和經驗,大膽進行假設和推測,明確解決問題的途徑。(3)推理論證,通過一系列的證明,給出合理的、正確的科學解釋。
四是集體交流:留出一定的空余時間,在學生能夠在結合實驗探討結果進行交流和討論,對于不清楚的問題,講解之后讓學生再次進行探究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五是課后評價: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通過學生之間評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對實驗過程是否準確等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能夠對數學實驗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實驗教學的策略
(一)拓展背景枧野,注重興趣和銜接,提升教學廣度
一是擴充知識背景,激發學生興趣。在立體幾何實驗教學中首先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驗課導入環節中需要加強知識背景的教學。(1)故事引介。如棱柱相關實驗教學時,介紹蜜蜂蜂房相關故事,如華羅庚曾說:“將蜜峰放大為人體的大小,蜂箱就成為一個二十公頃的密集市鎮......”。(2)電影引介。學習立體圖形的時候,引入《達芬奇密碼》、《盜夢空間》等電影話題。(3)游戲、玩具引介,通過下棋、搭積木、玩百變插珠,等提升學生直觀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二是把握初、高中幾何知識的區別與聯系。如學習“二面角”時,可先復習“平面內兩相交直線所成的角、兩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并引導學生加以區別和聯系。通過引入初中知識,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三是重視平面圖形與空間圖形的互相轉化,引導學生從平面幾何的概念、定理推廣到立體幾何,把立體幾何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
(二)自主參與實驗,提升學科素養,提高教學深度
在新高考方案中已經明確指出要要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在立體幾何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一是引導學生自制模型,引用生活的水果、橡皮泥、硬紙盒等材料去動手制作,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探究立體幾何的問題。
二是引導學生推導定理和規律,結合教材進行適當地修改,把每一個公理、推論、定理、定義的教學盡可能都設計成一個實驗,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做數學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定理和規律。
三是加強實踐活動,運用度量計算的方法讓學生獲得直觀體驗。在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擺”、“拼”、“畫”、“制作”“演示”、“實驗”、“練習”等活動,手動制作模型,計算立體模型體積、
(三)精選教學內容,保證課堂密度,提升性教學效率
為了提升實驗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選擇對應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并且教師必須對大綱、教材、學生、媒體等方面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提升數學實驗的教學效率。
一是實物教學,直接利用事物開展數學實驗,如四棱柱圓柱體、圓錐體、棱臺、圓錐臺等等,讓學生形成三維立體的概念。
二是多媒體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畫圖軟件演示立體幾何的作圖過程,通過不同顏色讓學生直觀感受不同層次的空間。比如通過電腦軟件構建的三維實物體的各個表面用不同顏色表示,讓學生觀察由三維實體到二維視圖的交互過程,逐步培養由直觀圖想象出立體實物的能力。
三是引導學生畫圖、記圖。(1)掌握一般的畫圖技巧,如二面角的直立式圖和平臥式圖等。(2)選擇最適合自己觀察的角度來畫圖。如重要線段、角所在平面盡可能與觀察的視線方向垂直,通過不同顏色標注其中的重要的點和線。(3)畫復雜圖形的移出圖。學會把空間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平面圖形,這些簡單的移出圖可以把我們從復雜的立體圖形中解脫出來
四、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實驗教學的案例
(一)案例1:空間點線面位置關系辨識
實驗目的:利用身邊的用具獲得對空間點、線、面位置關系的直接感知,并抽象出主要的位置關系概念,如異面直線、二面角等。
實驗方法:利用實物、模具觀察。
實驗過程:具體的實驗過程如表2所示
(二)案例2:幾何體的體積
實驗目的:深入了解探求幾何體的體積的方法,探究不同幾何體體積的關系。
實驗方法:1.利用課件進行模擬實驗;2.利用模型完成體積測量。
實驗過程:(1)在正三棱錐中注滿細沙,再將細沙注入正三棱柱中,觀察約占正三棱柱容積的 1/3;(2)在正三棱錐中注滿細沙,將細沙注入正三棱柱中,觀察約占正三棱柱容積的2/3;(3)在正三棱錐中注滿細沙,將細沙注入正三棱柱中,觀察約占正三棱柱容積的全部。
實驗結論:在等底等高的正三棱柱和正三棱錐中,正三棱柱的體積和正三棱錐的體積的比是3:1。
(三)案例3:斜二測畫法
實驗目的:進一步了解平面圖形的直觀圖畫法——斜二測畫法和三視圖的基本知識,加強識圖、畫圖的基本功,增強空間想象能力。
實驗方法:通過課件進行模擬實驗;動手繪圖。
實驗過程:
1.用斜二測畫法畫出水平放置的正五邊形的直觀圖。
(1)在直角坐標系中畫一個邊長為三厘米的正五邊形,端點分別標為 A、B、C、D、E;(2)然后將縱坐標向右傾斜 45 度,與縱坐標平行的線段長度變為原來的一半;(3)與橫坐標平行的線段長度保持不變。將各端點連接起來。
2.根據主視圖與俯視圖畫出立體圖形。
(1)用斜二測畫法畫出下底面的平面圖,長度不變(即為 4cm),寬度變為一半的平行四邊形。(2)以同樣的方法用斜二測畫法在高為4cm 的位置畫出上底面的平面圖,上底面的長度為 2cm,寬度為 1cm 的平行四邊形。(3)以斜二測畫法做出的上下底面的平面圖,畫出四棱臺。
結語
綜上所述,立體幾何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本文提出的實驗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提升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廣大的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選擇數學實驗,創設有趣情境,開展合作探究,提升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單連智.例說實驗教學法在立體幾何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5(2):246-247.
[2]林逸凡."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教學實錄及反思[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3):4.
[3]趙鷹.動手操作,突出探究——"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J].好家長, 2018(92):1.
[4]梁新文.立體幾何教學中運用手工實驗操作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3):1.
[5]王建梅.幾何圖形教學與空間觀念形成[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