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源 張豫
摘要:傾聽是人的一種能力、一種態度、一種素養,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明確要求。但是筆者在教學及訪談時發現學生對傾聽概念存在錯誤理解、缺乏主動的課堂傾聽意識以及教師自身素養不足等方面的問題。針對影響學生課堂傾聽的問題,嘗試從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培養學生的傾聽態度以及發揮教師傾聽的示范作用三個方面提出合理的優化策略,以求對在教育一線的教師營造和諧課堂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語文課堂;傾聽能力;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學段要求中的第四學段表達與交流部分關于“傾聽”的表述是: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的交流,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但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傾聽往往是被忽視的,傾聽過程沒有得到認真對待,在學生個體、教師、社會及家庭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傾聽意識薄弱,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存在一定障礙,有必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加強傾聽能力的專項訓練,激發學生的傾聽興趣
“在傾聽過程中到底聽什么?”這是必須給學生明確的。在上課過程中,聽重點,聽取課程重點內容并有所思考加以反饋,增強記憶;聽異同,聽老師講課和學生發言的話語,比較異同,提高學生專注力,聽覺的靈敏度;聽優點,發現同學的閃光點,新思想,樹立學習榜樣;聽缺點,發現同學的不足之處,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又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明確告訴學生本次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傾聽,聽后立馬向學生拋出問題:“你聽明白了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之前要求學生對聽到的內容簡要概括,提取有用信息作出回答,下一名回答的學生對上一名同學的想法進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一樣的意見。例如,在教學《春》時要求學生“聽完老師朗讀后,關于描寫春的景物你能說出來幾種?”學生們娓娓道來,這樣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聽記習慣。
“課堂中怎么有效聽?”學生會感到十分迷茫,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傾聽要有“痕跡”,就是讓學生上課時邊聽講邊做記錄,隨聽隨記,主要記重點句子、關鍵詞語、隨文批注,課后不定時檢查筆記,促使學生將傾聽進行到底。此外,非語言信息最能反映學生的傾聽狀態,因此可以對學生的身體語言進行恰當指導來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比如傾聽同學發言時態度端正,誰講話就看著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發言非常精彩,可以點頭示意表示贊同并立馬記下新奇想法;如果對方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也不能打斷同學的發言。這樣老師可以及時得到課堂反饋的信息,這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老師也可以通過內容復述法、問題回答法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傾聽能力,進而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傾聽程度。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傾聽態度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學生能夠有效傾聽的前提。從教育教學管理的策略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時時考慮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形成一種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參與有益的學習活動。在筆者訪談時發現,大部分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學生傾聽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太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從頭到尾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傾聽。當學生傾聽時,教師展現出漠然、無動于衷的態度,似乎對學生的傾聽進程一無所見,更一無所聽。這種態度對學生傾聽的傷害是致命的,既然“老師”無所謂,“我”也無所謂,就“愛聽不聽了”,因此,在學生傾聽過程中,保持并適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在場,讓他們知曉“教師在傾聽他們的傾聽”,對激發學生對傾聽意愿,并且督促他們認真傾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扮演著傾聽者和講話者的角色,雙方需要相互尊重,學生更需要拿出良好的傾聽態度來和老師溝通交流,在安德魯·D沃爾文和卡羅琳·格溫·科克利所著的《傾聽的藝術》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核心理念:傾聽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行為,它要承擔溝通過程中至少51%的責任,這樣一份責任需要傾聽者投入積極的、動態的、互動的溝通過程當中,同時要善于運用各種傾聽技巧,從而達到理想的傾聽效果。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發揮教師傾聽示范作用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是改變學生課堂傾聽效果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從學生興趣入手,結合具體情景教學,利用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處理艱深晦澀的課題,合理引入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同時教師也要耐心傾聽學生實際,傾聽學生感受,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了解學生“傾聽難”背后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合作感,從而引導學生耐心傾聽,積極學習。
用榜樣感染學生,促其想聽,也是激發學生傾聽的基本策略。對學生而言,最好的榜樣對象就是老師,老師是否具有傾聽的意識、方法、能力和習慣,是學生最直接的傾聽參照系。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傾聽示范:班上有一位男生,特別喜歡說,但是他的發言總是要繞幾圈才能接近主題,我總是耐心聽完,再用簡潔的話概括其主要意思,最后試著詢問:“你講的是這個意思嗎?”教師的神情,專注的姿態會引導學生,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去效仿。教師要做好傾聽的榜樣,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具體細微的傾聽示范:教師把傾聽什么,怎么傾聽,都像體育老師做示范動作,物理老師做實驗那樣演示一遍,包括傾聽后的反饋,表達和評價等,都做成范例,使學生可以參考。這樣比起“認真聽,注意點”這樣的反復說教強的多。
傾聽,從本質上說,還是一種學習態度,一種能力品格,正如《傾聽的藝術》一書中所言:“不會傾聽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在于我們不想傾聽,我們不想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我們更不關心別人的生活,甚至于傾聽的唯一目的變成如何使自己說得更好。”初中語文課堂中,任何有成效的活動都離不開傾聽,讓學生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掌握有效的傾聽技巧,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
[2]孫璇.略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J].語文天地,2014,12:29-30.
[3]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M].1.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12.
[4]安德魯·D沃爾文,卡羅琳·格溫·科克利,吳紅雨.傾聽的藝術[M].5.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