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潔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擴展到專業課、通識課當中,通過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通識課與專業課的有效融合。
青年大學生處于各種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具有深遠的意義。隨著他們對專業越來越深入學習,專業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水彩畫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起到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課程思政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思想教育,作為教師,如何將水彩畫教育的實踐性與課堂思政相結合,潛移默化的將藝術與思政融合激發大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是我們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高校、水彩畫、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一、高校美術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背景
2020年6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公共基礎課程,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的課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類課程,幫助學生在美育教學中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創新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大重要工程,被重視程度逐年上升,高校作為一個主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更應該與時俱進的融入教學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托于思想政治課程,更應該融入在每個課程中,例如他們學習的最多的專業課。美術專業的學生,在高考分類的時候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政治理論水平較差。政治課出勤率低、課堂關注率與興趣不高,主要是教師多數以理論的方式貫穿課堂,方式較為單一,模式較為傳統,面向全校各專業的學生,對針對美術類學生的資源是不夠多的,在現在的美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及資料中,將美術教學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期刊文獻不多,而且當前美術生的占比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兩者融合的研究具有強烈的需求。
二、水彩專業課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結合的價值分析
通過“課程思政”我們能夠積極深入挖掘美術專業資源中與課程教學中蘊含的愛國情懷、正能量的積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或元素,在對大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教授,更是一種大學生三觀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內容,美術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教學。在傳授繪畫技能及美育的同時,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作為社會未來的接班人,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和職業素養。在職業中引領學生根植愛國情懷。德育和美育本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國一直有著美德相輔相成的傳統,把一些傳統的優秀品德與文化融入課程思政之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守信、誠實、勇敢等品德,教師應該高瞻遠矚引導學生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他們未來的人生打下基礎。
三、水彩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
水彩畫課程是高校美術學專業課,課程旨在培育當代大學生了解美術學的基本知識,達到一定審美素養,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將美術史與中國歷史結合在一起,注入家國情懷、愛國情懷、政治認同、思想修養等融為一體。在課堂上以美育人,以德樹人來貫穿教育,我們應該在課堂中通過切入角小、融入方式細微來甄選部分思政內容與專業完美結合,通過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重形式運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美術學的課程思政內容之中。
(一)、進行美術欣賞活動,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之中,免不了對紅色經典作品進行學習和鑒賞,我們在鑒賞學習之中,不僅從繪畫層面了解作品的技法、構圖、色調、表現形式等,更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構思立意。一張好的作品一定有一個背后的故事,我們應該深度挖掘這些紅色經典作品背后的故事,把愛國情懷根植學生思想,和學生一起在鑒賞的過程中,一起感同身受的和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例如經典紅色作品靳尚誼的《毛主席在煉鋼廠》,此畫創作于1969年,作為靳尚誼個人首張工業為主題的油畫作品,這張作品描繪了在煉鋼廠的時候毛主席帶著大家在勞作,其實是帶著大家走向新生活,朝著小康的目標奔去,畫面鐘人物眼神充滿著光亮,仿佛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向往,人物造型充滿著力量與團結,給人一種革命精神傳承的感染力。又如:沈堯伊的《革命理想高于天》,這幅畫描述的是年輕毛澤東在火堆旁與革命戰士們一起商議著事宜,氣氛溫馨濃烈,人物表情鮮活有互動性。沈堯伊畫家在對這幅畫創作的前期,他還是個年輕人,說起這個創作的源頭,他是十分的激情澎湃,對長征精神和紅軍情感特別的向往和崇拜,所以他在選擇了這個題材后并在創作之前自己花了三個月時間去重新走了一回這個路程,帶著這些實踐的感受創作了這幅作品,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時說說創作的背景使得學生們更加感同身受,仿佛置身畫中情景,通過這些繪畫作品,積極引導學生根植愛國情懷,加深思想政治教育。
(二)、紅色教育基地寫生,美術專業的課程特點和專業的學習方式必定是從課堂到戶外,寫生是美術專業學生常常會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藝術寫生與實踐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課程,在選擇寫生基地時應以民族藝術為基點,在傳寫生的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民族藝術與紅色文化的重要聯系,使得學生發掘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一些烈士故居、古文化傳統等地是天然的藝術學習之地,寫生能使得學生親身感受,并受到這些藝術瑰寶的感染。從歷史中走入藝術,從藝術中感受歷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中華傳統文化及美術史的融入,美術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與美術有關的文化和作品也是相當多的,比如傳統民間美術,例如剪紙、陶藝等等。用于裝點生活給人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更具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價值,同時還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與辛勤勞動的精神風貌。例如教師講解水彩畫題材選擇時,可以先把一些傳統的民間文化元素引入進來,比如將歷史事件進行主題性創作表現出了勞動人民艱苦樸素、豪放又不失柔情的性格。
四、結語
為了深入鞏固“課程思政”在美術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成果,教師還要發揮課后與課外的陣地,開展一系列課后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美術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提升他們將學得的思政知識內化于心的能力。指導學生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在自己的創作中,賦予作品思想內涵。在生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政治教育。營造有濃厚愛國思想政治元素的同時又打造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公報,2020年第30號,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2].李粵霞.“課程思政”實施的理念與路徑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3].鄧暉,顏維琦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 光明日報,2016-12-12、
[4].張少君.新時期高校美術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新探[J].藝術教育,2018(22):155-156.
[5].楊麗娜,程宏毅.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 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 10- 16(1).
[6].張廷,楊永杰.“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與策略[J].美與時代(中),2019(10):6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水彩畫(一)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RKSZY2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