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
摘 要: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在這一青春期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他們追求個性,追求獨立,在人際交往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初中生們更多的時間是在學校,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便是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在初中生同伴交往范圍不斷擴大的時代背景下,在交往過程中也會存在著很多問題,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學生們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且在問題的剖析前提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交往觀念,促進他們在與同伴健康交往中茁壯成長。
關鍵詞:初中生;同伴交往;問題;對策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社會化最為重要的時期,而這一時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于每一位初中生來說,同伴交往對于他們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整個初中生群體來說,他們年齡相似,興趣愛好一致,在這樣寬松和諧的交往氛圍中,每個人都愿意表現自我、肯定自我,但是在實際的同伴交往中,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而出現了很多問題,老師應該基于存在的問題,尋找相關的解決對策和途徑,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促進每位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初中學生同伴交往常見問題
(一)情感障礙問題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內在驅動力,我們與人交往、與人溝通都是由情感而萌發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處于心理斷乳期,情感極其豐富,同時他們對于人或事想法很多,也會存在很敏感的狀況,所以同伴交往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在很多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緊張害怕
有些初中生,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雖然有著很強的交往欲望,他們想要和別人交好,但是并沒有足夠的交往勇氣,致使自身雖然渴望交朋友,但是由于內心問題卻無法滿足這小小的愿望。他們在與人溝通或與人說話時,往往會出現不自覺的緊張害怕情緒,在這種緊張害怕情緒的影響下,會語無倫次、手足無措,即使是遠遠地與別人溝通,也會出現畏首畏尾、躡手躡腳的狀況,這種緊張害怕的情緒,往往會出現在與異性同伴交往過程中。
2、自卑懦弱
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自信自尊是最基本的條件。倘若一個人充滿了自卑心理,覺得在哪些方面都不如他人,就會感覺別人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負擔,不愿意和別人溝通,自己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生長在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的學生,他們往往在自身的問題上存在一些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所以在與人交往中存在自卑懦弱的情緒,以至于在交往過程中存在了很多的問題。
例如,某校初中一班有名女同學,她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就離異,并跟隨父親生活,但是父親又有暴力傾向,致使小女孩的心理十分脆弱,害怕和別人交流,于是在班級中總會看到她經常是獨自一人去吃飯、學習,課間活動甚至都是不起眼的存在。
3、仇視嫉妒
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且存在這種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來自于家庭因素,有的是遺傳因素,有的是心理因素。比如,班級中有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的學生,他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其他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明顯的差異就會導致有些學生的仇視和妒忌,最后導致這名學生被孤立。
(二)認知障礙問題
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更強調自主性,無論是對于自己的發展,對于周圍的環境,還是對于同伴交往,都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1、以自我為中心
學生們從小步入到學校中接受教育,他們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中都備受呵護,加之沒有什么社會閱歷、生活經歷,他們的心理不夠成熟,自尊心很強。在與人溝通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與同伴交往中,總是在自己大腦中塑造一個自我理想的朋友模型,并且要求自己尋找到的同伴或是朋友,都應該符合自己這個模型,這樣的想法導致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處處碰壁,從而產生了一些交往問題。
2、沖突增多
到了初中階段,每一個初中生都有了自己的主見,并強調自我發展。在很多事情上,能夠獨立思考,無論是對于同學的行為、對于教師的評價、對于家長的工作還是對學習等等方面,都有著自我的見解和看法,他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并且想要別人接受他們的思維,所以每一個人都想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在與同伴交往中,爭論、沖突等等矛盾日益增多。
3、以偏概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初中生的學業負擔很重,他們幾乎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所以他們很難有機會了解其他的客觀環境,在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認識社會中,他們的很多認識都比較片面。因此在同伴交往中總會產生以偏概全的想法.
例如,在和朋友相處中,認為對方出現一點錯誤,這個人就是不能夠再多加相處的朋友,是個不好的學生,因此放棄之間的朋友友誼。
(三)能力障礙問題
很多初中生存在缺乏交往能力的現狀,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知道怎樣關心人,不知道怎樣贊美人,更不知道用怎樣的話題與別人對話,所以他們雖然有著強烈的與人溝通的愿望,但是因為缺乏交往經驗,所以錯失良機,這嚴重阻礙了初中生的同伴交往。
二、初中學生同伴交往常見問題的對策
(一)培養初中學生正確的交往觀
正確的交往觀念是解決同伴交往中存在問題的關鍵,更是使得每位初中生能夠健康地與同伴進行交往的前提。
首先,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尊重是交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開展以“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學生們了解什么是自尊,什么是尊重他人,并且讓每個學生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們學會關心。同伴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他人,讓別人感受到溫暖,讓別人獲得安全感,為別人帶來希望和快樂,才是一個忠誠的同伴。
例如,在“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為主題的班會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同學相處有關的電影如《陽光姐妹淘》、《追風箏的人》等,讓學生們透過視頻去觀察別人如何去與朋友相處,在面對朋友做錯時、或者產生矛盾時,視頻里的主人公是如何去應對處理。若是放任不管,最后又是怎樣的關系。以此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去處理同伴關系。
其次,引導學生們學會理解。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理解別人的情緒,學會理解別人的想法,學會理解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夠在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過程中與別人交好,引導學生們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最后,老師要引導學生們學會主動,同伴關系是在互動中產生的,而想要產生同伴交往,每個人就應該學會主動,主動找別人聊天、主動加深與對方的了解和信任,這樣才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交流意見,溝通想法,建立友誼。
(二)培養初中生積極的交往能力
為了能夠讓初中生和諧地與人交往,產生積極的同伴關系,老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們的交往能力。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微笑的魅力。微笑是建立友誼、建立同伴交往最基本的元素,微笑本身就是善意的象征,只有熱心的微笑、誠摯的微笑才能夠讓自己的同伴,讓對方感受到無限的親切與溫暖,所以,老師要讓學生們明白,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要面帶微笑,語氣溫和,這樣才能夠產生更多的親和力,讓同伴更加信任自己,從而促進同伴和諧交往,積極交流。
另外,引導學生們學會傾聽。一個受別人歡迎的人,肯定是一名忠實的聽眾。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倘若每一個人都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的想法,那么肯定不能實現意見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所以我們要學會注意聽別人講,學會耐心傾聽,仔細傾聽,讓別人多說一些,自己少說一些,既能夠給予別人無限的尊重,又能夠真正得到他人的歡迎。
例如,某校初中三班的小麗和小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她們在相處過程中,總是會耐心傾聽對方的吐槽、時不時也跟著一言兩語的附和,她們每次的交談總是暢快、舒心,交流完后兩人之間的情感也逐漸加深。
最后,要學會贊美。每個人都期待被別人贊揚和夸獎,贊美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交流的催化劑。老師引導學生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學會注意場合、注意尺度、適時適度真誠地給予別人贊美。
例如:別人剪了一個新的發型,可以說“這個發型真好看,顯得人充滿了陽光與活力”。當別人獲得了一個優異的成績時,可以這樣說“真是為你高興,我以后一定會向你學習,你能教給我一些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嗎?”。
(三)積極組織有效的交往活動
為了讓初中生能夠積極地與同伴交往,并且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老師應該創設有效的平臺和途徑,通過交往活動,增強學生們的交往率。比如,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硬筆書法比賽,既能夠讓班級中的所有同學擰成一股繩,團結合作,共同努力,為班級爭光,同時又能夠促進同伴交往,讓他們相互幫助,相互溝通,從而達到強化同伴交往的目的。另外,通過與其他班級的評比,也能夠在競爭中擴展學生們的同伴交往范圍,促進他們建立更好的友誼;又如,可以組織集體性的娛樂活動。如春秋游、生日聚會等等,當學生處于玩樂亢奮狀態時,就能夠減少個人的約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既能夠滿足學生們同伴交往的需要,又能夠讓學生們學會交往,擴展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最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小組互動學習的開展。通過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同時也能夠在與其他同伴的交流過程中實現交往,促進快樂成長。
結束語
探究問題研究對策,才能夠讓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作為一名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認識中學生同伴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了解同伴交往對于每一名初中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并且積極組織一系列有效的交往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在與人交往中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他們社會性、個性化發展,引導每位初中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陶尚鳳.我在沖突中成長——初中生同伴沖突心理輔導課程設計[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4}(25):42-43.
[2]向洪瑩,向紹勇.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教育觀察,2019,8(37):70-72.
[3]許楚濱,朱國璋.同伴教育在初中生人際交往中的應用[J].中小學德育,2018,{4}(07):68-69+67.
[4]黃小鸝.淺析同伴認同感對初中生群體人際交往的影響[J].生活教育,2015,{4}(1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