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李霞 甘麗娟
【摘要】本文針對西部地區鄉村中學課程思政存在教師自身思政素養不高、教育評價體系唯分數論、校內第二課堂思政文化氛圍不濃等問題,提出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路徑:政府出臺全面系統的教育評價體系;教師要用好第一課堂,深入踐行“傳道、授業、解惑”六字箴言;學校要謀劃第二、第三課堂,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促進課程思政建設;家長要支持課程思政,發揮家校合作育人功能;高校可聯動地方鄉村中學,互促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教育共同體 課程思政 西部地區 中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038-03
當前,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部分學校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而德育是學校的育人之本,理應得到高度重視。數學學科表面看似乎只有數字、符號、公式等,與思想政治教育毫無關聯,但實際上數學學科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數學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將德育融入數學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促進課程思政建設,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讓學生更加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轉變學習態度,促進數學成績的提高。
此外,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提出以來,“共同體”的理念被廣泛關注與認可。在“教育共同體”模式下,各級各類教育單位致力形成合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鑒于此,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實踐教學等環節,了解鄉村中學數學教師對課程思政與數學課程融合的狀況,多方探尋教育共同體視域下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數學學科課程思政的路徑,以挖掘數學思政元素,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助推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現狀
(一)數學教師自身思政素養不高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師也逐漸重視課程思政,但是有部分數學教師對結合數學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敏感度相對較低,沒有思考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三觀”和品德,認為品德教育應該交給班主任以及學校團委、德育處;個別教師雖有課程思政的意識,但更多的是在課上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實施能力還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師沒能透徹理解課程思政的內在本質,沒有認識到可以通過數學文化以及數學精神培育學生的品德。
(二)教育評價體系唯分數論
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過于單一,評獎評優偏重學生的考試分數,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導致數學教師輕視課程思政,認為思政教育是“浪費時間”,多刷幾道題提升成績才是最重要的。
(三)校內第二課堂思政文化氛圍不濃
學校沒有在文化長廊、宣傳展板、學習園地等宣傳陣地營造思政氛圍,更多的是學習標兵展示、學習成績公示、通知公告等,而思想品德、文明道德、學科美德沒有體現出來。此外,社團活動的德育價值較少,大部分社團活動趨向娛樂化、功利化,學術類社團也更多注重理論知識的輸出,不注重挖掘其背后隱藏的德育價值。
二、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
教育共同體導向下,與教育相關的各群體應團結起來,形成合力助推課程思政的落實。鑒于此,筆者從政府、學校、教師、家庭、高校等多個層面探尋西部地區鄉村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
(一)政府要出臺全面系統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家長的教育行為都受到教育評價的影響。在傳統的教育困境中,結果性評價帶來的“應試”和“功利”導向層出不窮。2020年10月,國務院正式頒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針對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問題,首次提出了“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新理念。這就要求各方要改進“唯成績論”的評價標準,嘗試“增值評價”,即在學校、教師、學生的教育評價中不比基礎比進步,不比背景比努力,不比結果比增量。“增值評價”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將要學什么,更重要的還是學生最終學到了什么,同時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質性變化。
在增值評價體系上,應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靶向。對學校的考評,不應只是采取“優秀率”“獲獎量”等“智”育量化指標,還應增加人文指標,關注德、體、美、勞的發展,構建系統性評價標準。如關于數學教師的年度考核,不應只將班級數學成績與績效掛鉤,可把班風建設、學生數學創新能力、數學文化氛圍等考量指標細化并納入考核體系,注重學業成績中“增加值”與“凈效應”的比較。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可在入學前先測試學生初始學業成績,然后利用回歸模型預測學生的期末理想成績,最后以期末真實學業成績減去期末理想成績所得就是“增值”。當教育評價不過度注重結果、不過于糾結最終成績時,教育工作者才會更加注重過程教育,學生的學習也會更輕松、更高效。
(二)教師要用好第一課堂,深入踐行“傳道、授業、解惑”六字箴言
當前許多專業課教師很好地踐行了“授業、解惑”,課前認真備課、課上循序漸進、課后引導復習,把數學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但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引領,即在“傳道”兩字上不夠重視、不懂實施。
鑒于此,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讓課程思政入腦入心,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要提升個人思政素養,充分了解學生各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把思政教育與數學課堂有機融合;教師要增強自身的學科文化底蘊,深入挖掘與思政、德育相關的數學故事、數學精神、數學文化,闡釋數學哲學的價值。例如在教學《方程的求解》時,教師不僅要分享“術”,還要分享數學史——《九章算術》中記載的開平方、開立方等方法及隋唐數學家王孝、北宋數學家賈憲、挪威數學家阿貝爾等對更高次的方程求解的研究與突破,讓學生領悟數學家們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不懈求索、嚴謹治學、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將“道”融入課堂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厘清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挖掘數學與生活中相關的實例,利用應用題、案例分析題等引導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如在講解“分段函數”的案例分析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調查日常生活用水量分段計費的情況,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在學習分段函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意識,養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的思維品質。
(三)學校要開發第二、第三課堂,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促進課程思政建設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并向外延伸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對學生的知情意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營造一個良好、和諧、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對課程思政建設有著重要作用。
學校要主動開發第二、第三課堂,在有效補充第一課堂的同時搭建“自己學、朋輩論、老師引”的課程思政育人渠道。一是積極創設課外第二課堂,利用好校園文化資源,豐富思政實踐資源。如在校園文化長廊、班級學習園地、校園廣播站、課后活動中設置“數學歷史我來知”“數學文化我來悟”“數學大家我來學”“數學生活我來用”“數學趣題我來解”等專欄,還可以開設數學美德沙龍,師生共同探討數學定理的生成之美,讓求真務實、嚴謹唯物的數學之美入眼、入耳、入腦、入心。二是深入開發線上第三課堂,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搭建智慧教育云平臺。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官方融媒體平臺,把數學探索過程中追求真理的奮斗精神融入新時代的“長征精神”中,結合校史校情,形成文化微課。此外,還可以設置數學專欄,分享我國數學家所取得的數學成就,科普我國近現代科技進步與數學的關聯,潛移默化地在數學學科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主義情懷。
(四)家長要支持課程思政,發揮家校合作育人功能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只有學校、社會、家庭形成“1+1+1>3”的教育合力,教育才會越來越好。近年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顯,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明確了家長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家教家風,爭做智慧的家庭教育實踐者,對孩子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進行培育、引導和影響。因此,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在學習、生活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
在落實數學學科課程思政上,一方面,學校可以創設“數學文化節”等平臺,邀請家長到校參與親子活動,形成良性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指導、推薦有條件的家庭設立“家長課堂”,積極了解孩子近期所學的數學內容,并與孩子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如在學習到圖形面積、體積及三視圖等相關知識時,家長可與孩子共同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并進行計算,讓孩子體驗到“實踐出真知”,這不僅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還能讓孩子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家長課堂”還可以積極引導孩子參與數學謎語、數學華容道、數獨等數學游戲,在增加親子關系的同時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
(五)高校可聯動地方鄉村中學,互促思想政治教育
中學與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整體,打好中學階段的基礎鋪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做好大學的思想升級,三者相輔相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實踐活動是重要的陣地之一,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從而獲取品德資源,特別是在參加幫扶鄉村孩子的志愿活動中,不僅可以增長學識,還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滋養道德情操。而鄉村中學的教育資源有限,不僅顯性的教育資源有限,隱性的第二、第三課堂實踐活動育人效果也有限。因此,高校與鄉村中學聯誼結對,可以有效地拓寬高校實踐基地,彌補鄉村中學教育資源不足,高校志愿者從實踐中提升了品德,鄉村孩子也從志愿活動中培養感恩之心。
1.思政大氛圍下的聯動模式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而獨特的紅色資源,依托西部地區紅色資源,高校可與鄉村中學開展互動式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大學生與中學生結對子參觀學習的方式,實地感悟紅色文化,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并以此勉勵學生弘揚與踐行革命精神。
2.聚焦數學學科的聯動模式
高校的教育學、心理學、數學等學科的師生可以與西部地區中小學校結對,采取一名高校黨員教師+多名高校黨員學生+多名西部地區中學生(“1+N+N”)的“線下+線上”公益幫扶模式。線下,高校師生每學期定期到定點鄉村中學“送課到校”,開展“專家講座”“心靈輔導”“興趣導航”等專題活動;線上,可以在假期利用融媒體平臺,通過“一對一志愿輔導”“一對多課堂直播”“一對一心靈信箱”等方式,參與幫扶志愿服務,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數學學科學習相融合。
綜上所述,西部地區鄉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因此更要借助合力推進育人成效,通過政府、學校、教師、家庭、高校等多方力量,授人以智、育人以德,形成教育共同體助推西部地區鄉村教育振興。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能使非思政課程發揮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成效。通過形成教育合力和實施課程思政,讓學生真正感受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無趣的學科,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和數學教學質量,促進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國.中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9(4).
[2]吳雪煌.聚焦數學文化,落實立德樹人[J].試題與研究,2021(8).
[3]文祥.“學習共同體”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4]徐楓,王劍璋,楊雄.新時代家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系統性思維能力導向的數學有效教學研究與實踐”(2019JGZ110)、2021年度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考數學試題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研究——以近三年普通高考數學卷為例”(YCSW2021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欣欣(1999— ),廣西馬山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和數學教育;李霞(1999— ),廣西貴港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數學;甘麗娟(1996— ),廣西桂平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和數學教育心理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