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傳承和發展“非遺”壯錦技藝面臨的問題,論述在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傳承和發展壯錦技藝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平臺,形成長效機制;聚焦壯錦傳統技藝,校企組團培養后備人才;產教雙向對接,打造壯錦文化品牌,促進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壯錦 中職學校 民族地區 “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013-03
壯錦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廣西最具代表性的壯族手工藝品,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也是唯一的少數民族錦。來賓市忻城縣是壯錦的起源地之一。早在漢代,當地壯族人民已經能夠織制出“細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壯錦)。“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正是廣西忻城縣織錦盛況的真實寫照?,F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乾隆時期的“萬字夾梅”和“方勝回紋”兩幅壯錦,其產地就是廣西忻城。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錦成為承載壯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傳統的壯錦制作工藝一般以棉紗為經、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式,制作成服飾、裙子、頭巾、背包等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精巧、色彩絢麗、風格粗獷、結構嚴謹、堅固耐用,蘊藏著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呈現出獨特的藝術之美,凝聚著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時代背景下,壯錦這種主要依賴手工制作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高、利潤低,缺乏價格競爭力,一度被市場和消費者所拋棄,遭遇了生存與發展危機。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我?!保┳鳛槊褡宓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主動承擔起傳承與發展壯錦技藝的重任,歷經10年探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傳承和發展壯錦技藝面臨的主要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前,廣西各地壯錦產業的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帶動了廣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到了21世紀,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卻不斷遭遇瓶頸。
(一)市場經濟形勢下,壯錦一度被消費者所拋棄
近年來,隨著現代紡織工業迅猛發展,各種優質紡織品層出不窮,壯錦這種賴于手工制作的產品,因工序繁雜、成本高、利潤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市場競爭力,雖有社會效益卻無經濟效益。市場上一床壯錦被單價格高達上萬元,一條壯錦披肩動輒上千元,就是一塊壯錦衣服邊角飾品也要上百元,導致普通百姓“望錦興嘆”,產品“曲高和寡”、有價無市。另外,傳統壯錦多用土棉紗織成,又粗又厚又重,色彩陳舊黯淡,圖案花紋簡單,不少年輕人認為壯錦很“土”,跟不上時代,也上不了臺面,壯錦的傳統藝術價值與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相脫節,壯錦面臨著辨識度低、品牌化差、消費量減、競爭力弱的問題,一度被消費者所放棄。許多織錦能手為了生活只得另謀出路,壯錦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二)政校行企缺乏協同,壯錦技藝傳承職責不明
在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政校行企職責不明、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比如廣西當地博物館只是負責收藏珍品,對壯錦技藝的傳承關注不多;文化部門只是負責組織開展一些弘揚民族文化的宣傳活動,對壯錦技藝的傳承思考不足;行業企業只是機械化地加工生產一些文創產品,加上受市場影響,對傳統織錦技藝興趣不大;中職學校則因生源、師資所限,在培養壯錦技藝人才方面力不從心。如何搭建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平臺,形成“多方協同發力,共建共進共享”的長效機制,是擺在各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壯錦制作工藝書籍空缺、民間藝人單兵作戰,千年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壯錦的制作工藝非常繁雜。長期以來,人們學習壯錦編織都是由民間織娘口傳身授,全國范圍內可供參考的相關書籍稀缺,現有的書籍大多是關于壯錦的發展史、壯錦的傳說故事,以及介紹壯錦織造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書籍,但沒有一本關于壯錦制作工藝的權威教材。壯錦的編織是一門枯燥又復雜的工藝,每天數以萬次的重復機械動作是對一個人耐心和細心的考驗。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來賓市忻城縣作為壯錦起源地,既能提織花紋圖案,又能編織的壯錦大師僅有1人,會編織壯錦的“織女”寥寥幾人,并且都已年過六旬。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蒙如君大師談到來賓壯錦的前景時,憂心忡忡地說:“現在整個來賓市還在編織壯錦的只有幾個人,而且都已經老齡化。”詩云“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的來賓市忻城老街,今日的織錦藝人屈指可數,壯錦技藝面臨后繼乏人、人去藝絕的困境,千年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二、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傳承與發展壯錦技藝的策略
在壯錦技藝遭遇生存與發展困境之際,我校歷經10年探索,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搭建育人平臺、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推進產業發展等實踐探究,促進壯錦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突顯了中職學校在地方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優勢作用。
(一)搭建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平臺,形成長效機制
要傳承壯錦技藝,如果沒有相關部門強有力的長效機制支持,可謂寸步難行。為此,我校在前期工作中搭建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社會支持的協同育人平臺,形成“多方協同發力,共建共進共享”的長效機制。來賓市教育局、來賓市興賓區民族和宗教事務局、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部門,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得益于有關部門的強有力推動,我校與12家民族文化藝術類骨干企業、小微企業建立“共建共進共享”合作機制;聯合86所中小學校、職業院校共同建立壯錦文化傳承創新研學聯盟。政校行企共籌資金720萬元,建立起來賓市首個壯錦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基地圍繞壯錦的“源起、傳承、創新、發展”建設思路,集大師工作室、文化展廳、文創室、蠟染坊、織錦坊、校中廠、電商營銷平臺及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成為地方中學民族技藝傳承教育基地、民族織錦技藝培訓基地、“非遺”進校園傳承基地。每年到基地學習、培訓、體驗的師生及社會人員5 200多人次,為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夯實基礎,注入新的活力。我校與廣西民族技藝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行業協會互動對接,行業協同學校制訂了壯錦技藝人才培養與評價技術標準,并在開展人才需求預測、職業技能鑒定、校企合作、大師引進、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指導服務。我校聯絡相關社會團體,通過統籌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民辦“非遺”文化傳承機構等多方資源,為壯錦技藝人才培養提供了立體化、多元化的條件保障。C3EF4567-7C12-48BB-84A9-C29F2CF52217
(二)聚焦壯錦傳統技藝,校企組團培養后備人才
在壯錦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后備人才是關鍵。在前期搭建育人平臺、形成長效機制的基礎上,在中期工作中,我校主要通過改課程、建資源、引大師、傳絕技,為培養后備人才奠基。我校構建了創新文化藝術專業群“職業素養+核心課程+民族文化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把壯錦制作工藝納入專業群的必修課程,將織錦技藝引入中職課堂。我校建設了共享型壯錦技藝特色教學資源,編寫了《壯錦制作工藝》《璀璨壯錦》《壯錦托起的土司文化》等書籍,其中《壯錦制作工藝》是全國唯一的壯錦工藝教材,涵蓋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任務評價檢測、網絡資料等信息化資源?!秹彦\制作工藝》民族技藝教材入選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填補了千年壯錦技藝無權威教材的空缺;同時,作為來賓市高中階段地方傳統文化選用教材,《壯錦制作工藝》推廣使用8.5萬余冊,受益學生10萬多人。我校還制作了《中國手藝之民間收藏——褪色的壯錦》《藝術瑰寶——璀璨的壯錦》等視頻資源,形成線上線下開放、高效的壯錦技藝特色教學資源。我校建立特色兼職教師資源庫,以特崗、非實名制、簽約授課、學術講座、科研合作等多種方式,挖掘引進身懷絕技的技藝大師、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到學校共同育人;成立大師工作室,通過實施“教、學、織、產”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把民間藝人單兵作戰的“師徒制”傳承育人形式,變為群體“組團出擊”的“科班制”傳承培養策略,培養了一批壯錦技藝后備人才。近年來,我校培養了自治區“非遺”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6人、織錦能手126人,累計為壯錦“非遺”產業輸送民族技藝人才1 500多人。我校學生曾參加廣西電視臺舉辦的“挑戰技能王”民族服飾制作擂臺賽,并在比賽中榮獲冠軍(如圖1所示)。
(三)產教雙向對接,打造壯錦文化品牌
如果沒有市場和文化支撐,再美的壯錦也可能成為“絕響”。想要千年壯錦得以傳承和發展,必須將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其成為人們的生活用品,而不僅僅是收藏于各地方的博物館。為此,我校在后期工作中主要根據市場及文創產品的開發需求提供技術、產業支持,通過建立校內織錦坊、校中廠——廣西維卓服裝有限公司,以及與合作企業聯合開發壯錦工藝產品,將教學成果推向市場,將民族文化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文化資本,推動壯錦傳統手工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科技進步相結合、與國際市場相結合,提高壯錦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校開發生產了民族織錦壁掛、布包、裝飾織片、絲巾、被單、領帶、校服、繡球、錢夾、面料等壯錦文創產品30多種,其中獲得國家專利12種,獲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6項。壯錦文創產品年銷售10萬多件(套),直接產值1 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我校同時受邀參與2021年中國-東盟“寶石王杯”國際技能大賽籌備會。我校利用壯錦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絢麗壯錦”現已成為來賓市一張靚麗的名片。我校受地方政府委托,依托壯錦技藝傳承人及技藝大師,織造了《花山》《銅鼓》《四福捧花》《石榴夾牡丹掛包》《萬字夾菊圍巾》《大萬字紋錦》《鳳穿蝴蝶花錦》《獅子戲繡球錦》《忻城土司府錦》《雙魚荷花錦》等26件手工壯錦工藝品,用于節慶文化活動及政府對外交流活動展示,獲得中外參觀者一致好評。壯錦手工藝品有效地展示、詮釋、傳承織錦工藝精華,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壯錦技藝最好的物化傳承形式。近年來,我校組建民族文化社團、民族服飾時裝表演隊、民族工藝品營銷隊,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2020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優秀作品展示”、廣西職業教育活動周,以及“我們的節日”中國(廣西·忻城)土司文化旅游節,忻城縣金銀花節、薰衣草節、金秀盤王節等平臺,大力開展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活動,加大宣傳力度,以提升壯錦文化的影響力。每一場展覽活動中,我校身著壯錦服飾的學生模特和展出的新穎別致的文創作品,都是媒體追逐報道的焦點,這對學校傳承發展民族技藝,為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進步做出貢獻等方面都是高度的肯定和贊譽。
壯錦是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可以為我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實物材料,對人們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起到積極的作用。當前壯錦在技藝傳承、人才培養、文化產業等方面面臨一定的困難,中職學校有責任承擔起重任,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發揮自身在地方民族文化傳承中的優勢,傳承和保護好壯族織錦技藝和文化。
作者簡介:陳仁烈(1966— ),廣西來賓人,在職研究生,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育管理、思政教育、勞動教育、民族文化。
(責編 楊 春)C3EF4567-7C12-48BB-84A9-C29F2CF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