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鐘菡
永福路52 號的上海電影制片廠是眾多優秀上海電影的誕生地,如今這里正打造成海派電影的交流場所。1月7 日,一場有關電影《愛情神話》的研討會在這里舉行。現場布置溫馨,桌子上鋪著紅桌布,插著一束雛菊。影片監制、主演徐崢坐下時很感動,那和電影里他飾演的老白的家一樣。《愛情神話》為何能破圈?也許就藏在邊邊角角的精致感里。正如專家所言,《愛情神話》拍出了當下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自然流露。
有人統計,在上海,每20 個人里就有一個人看過《愛情神話》,這部2021 年歲末上映的電影掀起有關海派文化的考據熱潮。觀眾們討論片中的愛情觀,也討論上海苔條、蝴蝶酥和鯽魚湯。目前,影片在全國院線收獲近2 億元票房,在各大影評網站的評分都超過8 分,成為一部高口碑海派精品之作。
上影集團不僅擔任了《愛情神話》主要出品方,旗下影院更在2022 年元旦檔給了這部電影高達40% 的排片率。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正呈現出對大制作和小精品的雙重需求,而《愛情神話》正是一部能喚起上海觀眾情感共鳴的海派“小精品”代表作。
電影在上海的大受歡迎超乎主創意料。前幾天,看到富春小籠要閉店的消息,徐崢特地帶著母親去品嘗,聽到后面一桌人從頭到尾都在討論《愛情神話》。本想低調進餐的他也禁不住站起來向觀眾表示感謝。“海派電影,尊重人的生活,也尊重電影本身。這部電影能被大家津津樂道,也在于這些尊重。”徐崢說。
演員馬伊琍在電影節上一眼看中了這一劇本,后來也是她將《愛情神話》推薦給上影。作為上海女人,馬伊琍演起李小姐來毫不費力。影片上映后被很多人稱贊,馬伊琍開始并不自信,去影院看完后才明白,幸好自己演戲時沒有使勁。“在這個故事創作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一部分,沒有多使勁,也沒有多爭取自己的鏡頭。其實上海人也是這樣。海派文化是不緊不慢、貫穿在生活當中的,是有分寸感、有張有弛的。”
研討會開始前半小時,結束了在上海戲劇學院交流活動的主創從華山路步行到永福路,大約10 分鐘的路途,經過安福路、五原路,《愛情神話》主要場景拍攝點就在附近。“這個城市給了我創作靈感。我理解的海派文化是包容、多元的,真正尊重人本身,以人為本。”導演、編劇邵藝輝在上海生活了六年,影片里的上海生活日常來自她對自己所在街區和周邊朋友的體察。
《愛情神話》的演員中,徐崢、周野芒、馬伊琍、吳越、寧理、吳冕都畢業于上戲。在上戲實驗劇場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周野芒特意問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學生們能否看得明白,直到聽到臺下的熱烈反應才放心,使用滬語并不會影響觀眾對影片的接受度。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注意到,邵藝輝經常在采訪中使用“平視”這個詞,用平視的目光去拍上海文化,是這部電影能夠破圈,被更多人喜歡的原因。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認可影片對喜劇的開拓,“上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了很多優秀喜劇電影,現在應該重新站在這個文化位置上,做一點拳頭產品出來。《愛情神話》是非常好的文本示范。”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認為,任何一部電影的流行,在當下一定是切中了一種社會情緒。“我們在《愛情神話》里看到了上海市民安穩的、自己做自己的幸福生活。”
“感謝導演給了我一個機會,終于演了一個體面、有分寸的上海媽媽。”演員張芝華在影片中飾演老白的母親,盡管戲份不多,但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琢磨很久,導演也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和溫暖。“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也是讓中老年人回到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上海滑稽劇團副團長錢程發現,有些海外的上海朋友都在關注這部影片,即便看不到,也要托朋友在上海買兩張票支持。“我平時使用方言作為工作語言,看到這部滬語電影興奮了很久。”
飾演老烏的周野芒覺得,《愛情神話》的劇本如同一首詩。“電影把這種感覺還原出來,是非常了不起的。”
“大家喜歡這部電影,其實也是因為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和滬上影人、學者的交流,讓邵藝輝有些哽咽。她視毛尖為偶像,拍電影前就一直讀毛尖的影評。“創作的時候沒有想那么多,聽到各個角度的分析解讀,讓我受益匪淺。”
“《愛情神話》是一部現象級的好電影。它賦予了上海電影新時代的精神內涵。通過這樣一部滬語電影的大眾化傳播,對厚植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大有裨益。作為出品方之一,我們感到這是個正確的創作方向,要努力多出這樣的精品。”王健兒介紹,去年以來,上影推出了“新人新作計劃”,“像邵藝輝這樣能深入生活、再現生活的青年導演,就是上影新人計劃追求的目標。同時,也很需要像徐崢、馬伊琍、周野芒那樣優秀的電影人‘導師帶徒’,幫助青年電影人成長、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