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魁 ,李忠 ,李光華 *,符世偉 ,馬春明 ,殷樹茂 ,許剛
(1.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2.澄江市畜牧漁業服務管理中心;3.云南茂灣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4.澄江市海口鎮山慶親生態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


1.1.1 車輪蟲病
寄生蟲體側面如氈帽,反面呈園碟形,運動時反口面向上,轉動如車輪。車輪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魚鰓,在魚體上車輪蟲密集的部位,如鰭、頭部、嘴、體表等由于大量分泌黏液,形成一層白色的黏液帶,在水中觀察尤其明顯。常見病魚成群沿池邊狂游,口腔充滿黏液,閉合困難,不攝食,魚體消瘦發黑,呈現“跑馬”現象。
1.1.2 斜管蟲病
斜管蟲常寄生于魚體表和魚鰓,導致局部分泌物增多,形成一層黃白色或淡藍色黏液層,病魚組織被破壞,引起呼吸困難,病原體大量繁殖,2~3 d內造成大量病魚死亡。
1.1.3 指環蟲病
指環蟲主要寄生侵襲魚的鰓部,大量寄生時,魚鰓顯著浮腫,鰓蓋張開,部分或全部鰓絲呈蒼白色,鰓絲分泌大量黏液,阻礙魚的呼吸。病魚體色變黑,呼吸困難,游動緩慢,出現貧血癥狀,魚體消瘦。
1.1.4 杯體蟲病
杯體蟲(舌杯蟲)的蟲體易伸縮,充分伸展時呈喇叭狀或杯狀,前端是圓盤狀的口圍盤,其邊緣圍著3 層由纖毛組成的緣膜,里邊有一條螺旋形的口溝。蟲體成叢地寄生于魚的體表、鰓、鰭條等,對魚體組織產生壓迫作用,影響魚的正常呼吸,導致窒息死亡。
1.1.5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的病原為多子小瓜蟲,主要寄生在魚類的體表、鰭、鰓、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的孢囊呈白色小點狀,又稱白點病。病魚體色發黑,魚體消瘦,黏液增多,常浮于水面或聚于池角,很少活動。在養殖密度較高的情況下,此病更為猖獗,常造成大量魚死亡。
1.1.6 錨頭蚤病
病原體為錨頭蚤,蟲體以頭部鉆入魚體組織中,可引起魚體組織慢性增生性炎癥,在傷口與外界相通處形成潰瘍,蛀成缺口,伴有充血紅斑,破壞魚體組織,病魚煩躁不安,不攝食,寄生嚴重時,造成大量魚類死亡。
1.1.7 水霉病
病原為水霉目,包括29 屬90 種真菌。水霉的動孢子侵入魚體的傷口,吸收營養,迅速地萌發成菌絲,菌絲的一端深入肌肉,蔓延擴展;另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的絲狀物,肉眼極易辨認。由于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黏附,造成組織壞死,隨著病灶部位的擴大,菌絲日益增多,魚體負擔過重,致使游動失常,食欲減退,日漸消瘦而死亡。


表1 2016—2018 年魚良白魚病蟲害發生情況
1.3.1 目檢
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仔細觀察魚群的活動情況。病魚一般表現為:魚體消瘦,體色發黑,游動緩慢,離群獨游,反應遲鈍,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仔細觀察,可以分辨出魚患各種病出現的不同癥狀,應及時鏡檢。
1.3.2 鏡檢
撈取池內離群獨游尚未死亡的魚鏡檢。鏡檢部位主要是鰓絲和體表(包括鰭條),尤其體表病灶明顯的部位。
結合目檢和鏡檢對發病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對魚病做出正確診斷,對癥治療,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1.4.1 車輪蟲病
(1)施用廣州精博有限公司生產的硫酸銅硫酸亞鐵粉(水產用),即滅蟲精2 號,每667 m水深1 m用量為667 g;
(2)施用山西中盛化工藥業有限公司出品的車輪凈,每 667 m水深 1 m 用藥 120~150 g;
(3)用甲醛全池潑灑,用藥量為每立方米15~20 g;
(4)用質量分數為50%代森銨全池潑灑,用藥量為每立方米0.5 g。
1.4.2 斜管蟲病
治療方法同車輪蟲病。
1.4.3 杯體蟲病
治療方法同車輪蟲病。
1.4.4 指環蟲病
(1)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每立方米 0.2~0.5 g,每天 1 次,連用 3 d;
(2)施用山西中達藥業有限公司的蟲無蹤藥液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米0.02~0.03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藥 13~20 mL)。
1.4.5 小瓜蟲病
(1)施用運城康源獸藥有限公司的瓜蟲凈藥液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米0.1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藥 60~65 mL。每天 1 次,連用 2 d。
(2)用甲醛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每立方米15~25 g,隔天用藥1 次,直到病情完全控制為止。
(3)生姜和辣椒合劑。每667 m水深1 m 用干辣椒粉 250~300 g,干姜片 100~150 g,混合加水煮30 min 后全池潑灑,連用 2 d。
(4)調節水質、適當肥水。養殖實踐表明,水體透明度很高的養殖環境,極易發生小瓜蟲病,肥水養殖池塘的養殖對象很少有小瓜蟲病。說明水體的浮游生物達到一定數量可以抑制小瓜蟲的繁育和生存,所以適當的肥水可以控制小瓜蟲病的發生。
1.4.6 錨頭蚤病
(1)用質量分數為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每立方米0.3~0.6 g,每15 d 1 次,每次連續用藥 2~3 d。
(2)用質量分數為4.5%氯氰菊酯,一次劑量為每立方米 0.015~0.020 mL,用水稀釋 2 000~3 000 倍后全池潑灑,10 d 內連用3 次。
(3)用山西中達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蟲無蹤藥液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米 0.02~0.03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藥 13~20 mL)。
1.4.7 水霉病
(1)用山西中盛化工藥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硫醚殺星全池潑灑,每 667 m水深 1 m 用藥 100~120 mL,每天1 次,連續用藥2 d。
(2)用甲醛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每立方米0.5 g。
(3)用美帕曲星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每立方米 0.2~0.4 g,每天 1 次,連用 3 d。
1.5.1 致病原因
(1)引種過程中忽視消毒、殺蟲,或者消毒、殺蟲不徹底,導致帶進各種病原菌和寄生蟲。
(2)規模化養殖場基本是連片魚池,魚池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體交換,并且基本是同一水源,導致寄生蟲和各種病原菌在各個魚池之間相互傳播,交叉感染。
(3)魚苗養殖密度過大,池水肥度不易控制,魚苗攝食不均勻,體質弱的魚苗極易感染寄生蟲,發現不及時,導致病原體快速傳播。
1.5.2 治療效果
(1)放養密度與寄生蟲病發病率有關。合理放養的魚塘發病率較低,用藥治療效果明顯;放養密度較大的魚塘發病率高,用藥劑量加大或治療次數增加,治療效果也不明顯,用藥量加大和用藥次數增多反而破壞了養殖水體的水質,造成危害更大。
(2)水溫與治療效果有關。每年的11 月份到次年的4、5 月份,對魚病治療效果不明顯,而到了每年6—10 月對魚病治療效果明顯。因為水溫高,藥物作用強度增加,治療效果明顯。盡管如此,在水溫較低時,治療魚病也不能急于求成,應嚴格按照劑量用藥,采取多次治療的方式,是獲得良好療效的前提。
(3)適宜的酸堿度與治療效果也密切相關。養殖水體的酸堿度為中性偏堿(即pH 值為7.5~8.5)時,對養殖對象疾病的治療效果明顯,酸堿度過高或過低,不僅導致魚病的發生,還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在養殖過程中適時調節池水的酸堿度,可以控制魚病暴發。
1.5.3 注意事項
(1)徹底清塘消毒。池塘環境的清潔與否,直接影響到魚類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徹底清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冬天捕魚后應曬塘,清除多余的淤泥和池邊雜草;二是用藥物徹底清塘消毒,改善環境條件,消除敵害生物,消滅病原體。
(2)消毒水源、引種徹底消毒殺蟲。水源進入魚塘前先經過消毒池消毒,外地引種或分塘放養過程中必須對魚體徹底消毒,有寄生蟲的必須經過徹底殺蟲后再放養。
(3)隨時觀察養殖魚情,以防為主,有病早治。加強飼養管理,隨時觀察池塘水質變化,觀察魚群的攝食情況,定期施用消毒及殺蟲藥物加以預防,發現病魚,及時診斷,盡早治療。
(4)規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在拉網、分塘、魚苗魚種運輸等生產中,應規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因為魚體受傷,易受到致病菌、水霉菌感染而導致魚病的發生。

魚苗養殖階段,水蛇、青蛙、黃鱔等敵害生物常常在池塘邊捕食魚苗,嚴重影響了魚苗的成活率。

(1)采用有機肥或無機肥培育水體,使養殖水體達到一定的肥度,使鳥類看不到魚群。
(2)沿魚塘周圍安置網片,使敵害生物不易捕到魚類。面積較小的魚塘直接采用合適的網片遮蓋,面積較大的魚塘將投食場一帶用網片遮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