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托,李凱,蔡繼晗,劉志堅
(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浙江 溫州 325000)
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為梭子蟹科,青蟹屬,甲殼類動物。別名青蟹、黃甲蟹、蝤蛑、蟳、花腳蟳、膏蟹。青蟹食性很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人工養殖的青蟹,對餌料無嚴格的要求,為小雜魚、蝦、小型貝類(藍蛤、尋氏肌蛤、河蜆、螄螺等)、豆餅、花生餅等。傳統的青蟹養殖戶以投喂冰鮮餌料為主,對于青蟹飼料的使用較少,原因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青蟹專用配合飼料存在適口性差、黏結性不好、攝食率低等問題,導致飼料的利用率低、養殖成本偏高。因此,許多養殖戶更愿意使用冰鮮餌料。自全國推廣漁用配合飼料替代冰鮮或冰凍小魚蝦計劃以來,青蟹配合飼料的替代效果一直處于瓶頸期。浙江省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為了推進青蟹配合飼料的應用,委托浙江大學研制了一種青蟹配合飼料,在該飼料中添加了黏合劑、誘食劑和免疫增強劑等材料。該試驗通過自制的配合飼料與其他兩種餌料投喂效果的對比,分析自制配合飼料的推廣應用可行性。試驗結果表明,自制配合飼料的投喂略優于鮮活餌料,值得進一步開展實際生產應用。
1.1.1 試驗時間地點
2018 年 7 月 26 日—8 月 28 日。地點位于溫州市龍灣區浙江水產養殖研究所永興基地。
1.1.2 試驗裝置
根據新型實用專利《一種層式青蟹養殖籠》(ZL 2017 2 0913197.7)制作立體蟹籠。該裝置采用PP材質,外形為六邊形立體柱,總高度為100 cm,平面六邊形邊長為19.5 cm,共有7 層,其中6 層為青蟹養殖區域,每層高度為13 cm。頂層有餌料孔6 個,每個孔為圓形,直徑4.5 cm,各自直達每層籠位置,作為餌料投喂通道。
水泥池規格5.0 m×6.0 m×1.5 m,海水經沙濾裝置過濾,水溫 29.9~33.1 ℃,鹽度 1.16%~1.21%,pH值 8.3~8.4,ρ(溶解氧)7.30~7.62 mg/L。
1.1.3 青蟹來源及運輸
7 月17 日,將溫州市靈昆島附近海域捕獲的青蟹野生個體裝于水果籃中,水果籃底部用野草鋪滿,減少運輸過程中青蟹的應激反應。青蟹平均個體質量(36.06±7.20)g。
1.1.4 測量器材
電子天平:上海蒲春計量儀器有限公司型號JY2002;游標卡尺:杭州杭工量具制造有限公司0~150 mm。
1.2.1 試驗前期
青蟹用高錳酸鉀消毒后,在基地水泥池暫養9 d,池水深80 cm,每天投喂鮮活餌料,待青蟹養殖狀態相對穩定后,裝入蟹籠中,蟹籠每層放置1 只青蟹。
1.2.2 試驗分組
共9 個蟹籠,分3 組分別投喂鮮活餌料、自制飼料(自主研發)、某品牌青蟹配合飼料,分別標記為①②③,ABC,ⅠⅡⅢ,9 個蟹籠沿著水池壁放置,便于投喂。
1.2.3 配合飼料
自制配合飼料基礎配方由魚粉、蝦殼粉、烏賊膏、豆粕、小麥粉、谷朊粉、多維多礦預混料、魚油等組成,并添加了黏合劑(主要成分黃原膠、羧甲基纖維素鈉(CMC)和海藻酸鈉)、誘食劑(主要成分谷氨酸、甜菜堿和大蒜素)和免疫增強劑(主要成分β-葡聚糖、多維按)等材料。營養成分為蛋白質41.90%、脂類8.05%、灰分10.85%、水分8%~10%。某品牌青蟹配合飼料基礎配方未知,蛋白質為42.55%、脂類8.33%、灰分13.25%、水分7.86%。
1.2.4 測量數據
試驗期間,每天觀測和記錄青蟹攝食、蛻殼、死亡情況。7 月26 日對青蟹進行生物學測量,記錄初始數據,8 月28 日,進行最終數據測量。測量數據包括甲殼寬和個體質量。
1.2.5 數據計算
通過Excel 計算青蟹特定生長率、質量增加率和殼寬增長率。生長指標測定與公式:


式中:W為終末濕質量,g;W為初始濕質量,g;t 為試驗周期,d;L為終末殼寬L為初始殼寬,cm。
1.3.1 投喂
投喂過程中保持靜水環境以提高其攝食率,每2 d 換水1 次,換水時及時清除殘餌(用水龍頭沖刷蟹籠每一層)。飼料投喂量為體質量的5%,分上下午各 1 次,配比為 1∶2。
1.3.2 水質監測
實時監控水溫,鹽度、pH 值、溶解氧等基礎數據,每天測量1 次。池中除攝食時停止充氧,其余時間一直開啟底部增氧設備。
各組的青蟹初始平均體質量和甲殼寬、終末平均體質量和甲殼寬見表1。由表1 可見,自制配合飼料組經過34 d 投喂,質量增加效果最佳,青蟹甲殼寬增幅最高。

表1 不同餌料組體質量和甲殼寬情況
不同餌料組的生長指標見表2。由表2 可見,自制飼料組的特定生長率和質量增加率表現均優于其余兩組,甚至優于鮮活餌料組。

表2 不同餌料組生長指標
該試驗采用了立體六角籠籠養青蟹,其優點可防止逃逸和避免青蟹之間相互殘殺。浙江三門曾報道籠養青蟹可提高青蟹成活率。試驗3 個組的成活率均在15%以上,較土池養殖的成活率有一定提升。但較浙江三門報道的30%成活率還有一定差距,可能是在養殖試驗中,為了清除籠中剩余的餌料,青蟹在室溫比較高的情況下干露,引起了應激反應,導致青蟹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引起青蟹應激反應的養殖行為。
該試驗結果表明,自制配合飼料投喂效果優于其他兩組,驗證了在配合飼料中添加的調制黏合劑,適宜的誘食劑和免疫增強劑,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配合飼料,可以有效促進青蟹的生長。文獻[4]報道,黏合劑可保證飼料在水中長時間不溶、不散,提高飼料的利用率,羧甲基纖維素鈉(CMC)和海藻酸鈉具有很好的抗延展性和一定的持水率。谷氨酸甜菜堿和大蒜素合適的濃度才能表現出較好的誘食效果。潘清清研究結果表明,免疫多糖可提高青蟹的免疫力。
青蟹籠養模式和自制配合飼料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該養殖試驗與土塘青蟹養殖方式有較大差別。今后,有必要改進試驗方案,進一步開展土塘、淺海生產性試驗,以評價該配合飼料以及養殖模式的使用性能及養殖效益。結合青蟹的養殖特點,利用自制配合飼料和籠養設施,可以為青蟹養殖后期增肥、高價上市暫養模式的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