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偉
(烏海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內蒙古 烏海 016000)
結直腸息肉是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并且患病后發生癌變的概率比較高,屬于直腸癌的癌前病變重要因素,患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便血、便秘以及腹痛等癥狀。對于患有結直腸息肉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治療,以降低患者發生癌變的可能,因此,采用手術切除治療能夠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臨床比較常用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分為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二者最基本的區別就是通電和不通電治療。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臨床當中應用比較廣泛,但是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導致患者的黏膜下層動脈損傷,引起遲發出血,影響患者恢復效果。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患者不會出現熱損傷的現象,并且手術操作也比較簡單,但是因為沒有通電,在術中無法使用電凝止血,因此,手術期間出血的風險比較高。基于此,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結直腸息肉患者分別采用冷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探討冷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結直腸息肉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烏海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手術治療結直腸息肉患者,息肉直徑6~12 mm,息肉類型均按巴黎分型分類,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熱圈套組和冷圈套組,各44例。熱圈套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7.02±5.10)歲。冷圈套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8.05±5.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治療配合度良好;②均為單發或者多發的6~12 mm直徑的結直腸息肉;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同時患有腸梗阻、炎性腸道疾病、家族性息肉疾病;②近期使用抗凝藥物或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礙;③發生側向發育性病變或者結腸癌,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④身體其他臟器患有嚴重的疾病,例如比較嚴重的心臟、肝臟或者腎臟等器官的疾病;⑤同時或者在進行臨床觀察期間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⑥妊娠以及哺乳期女性;⑦腸道準備不合格的患者。
術前準備,使用儀器具體型號分別為:GIF-H260常規內鏡、CV-290高清內鏡、VIO200D高頻電切裝置、電圈套器MTN PFS-E-24/23。在患者進行內鏡檢查之前24 h的飲食為低纖維少渣的形式,在進行檢查之前的4~6 h為患者提供2~3 L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要求患者將藥物在2 h之內完全服用完成,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開塞露幫助患者充分進行腸道準備。確定患者的息肉位置和大小,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將標本送至病理診斷,評估患者的切除情況。冷圈套組的治療方式為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使用冷圈套器把息肉及其周圍2 mm的正常組織套住,迅速將圈套器收緊將息肉切除。完成過后沖洗黏膜缺損的位置,觀察邊緣情況,如果創面有比較嚴重的出血現象可以進一步使用高頻電凝進行止血。熱圈套組的治療方式為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針對息肉的位置和形態的準確信息等進行判斷,部分息肉可以采用黏膜下注射氯化鈉的形式使其抬舉,通過活檢孔將熱圈套器置入,套取息肉后收緊向上提起,注意要與腸壁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電凝后切除息肉,完成過后沖洗黏膜缺損的位置,觀察邊緣情況,如果創面有比較嚴重的出血現象可以進一步使用高頻電凝進行止血。
術后處理,將切除的組織采用甲醛溶液固定,盡快對其進行病理檢查。術后指導患者在8 d之內不可以下床活動,手術完成后的第1 d不可以為患者提供任何食物,做好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對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觀察,尤其注意黑便的現象。如果患者手術的第2 d沒有發生出血、腹部疼痛等情況,可以適當喂患者一些流質食物,第3 d開始提供一些比較軟糯易消化的食物,但是要注意不要使用熱的食物,要保證食物為冷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像正常飲食過渡。
(1)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息肉大小、部位、形態、分型、回盲部插管率、息肉切除時間及總操作時間)。(2)對比兩組完整切除率和標本回收率。(3)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4)對比兩組生活質量,采用院自制量表評價,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冷圈套組息肉切除時間及總操作時間均短于熱圈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息肉大小、部位、形態、分型、回盲部插管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直腸息肉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完整切除率和標本回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完整切除率和標本回收率比較[n(%)]
冷圈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37%,低于熱圈套組的29.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冷圈套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熱圈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結直腸息肉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一種應用起來比較簡單的手術方式,尤其是針對直徑6~12 mm的息肉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在6~12 mm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上與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基本沒有差異性,并且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過程中不需要連接電源,不會導致熱損傷的情況出現。直接收緊圈套即可將息肉切除,降低組織的壞死程度,并且對病理學診斷和評估的影響也比較小,除此之外,患者發生遲發穿孔和出血等風險的概率也有所降低。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相比來說,能夠減少手術期間遲發出血的現象,并且患者腹部不適的癥狀會較少發生。因為進行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患者其傷口的種類屬于機械性切割傷,只有傷口周圍的一些細胞會受到牽拉,發生受損的情況,對于遠處的細胞沒有影響,不會受累,細胞不會發生完全的變性壞死的情況,并且這種切口出血大多數都是毛細血管出血,術中出血的位置更加確切,并且量也比較小,手術后切口的愈合速度會顯著提高。另外,在息肉周圍的黏膜注射氯化鈉,能夠使息肉以及周圍比較大范圍內的黏膜、黏膜下層與固有肌層分離開來,使息肉的切除范圍擴大,可以使切除的成功率提高。除此之外,采用注射抬舉的形式可以使圈套器把息肉套穩之后直接進行勒除,避免了勒除息肉后發生缺損處有殘留物凸起的現象。雖然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沒有使用電凝的方式對組織進行凝固和止血,但是在注入溶液進行抬舉的時候促使血管的填塞效應發生,另外,患者黏膜下組織間的縫隙當中突然在短時間鞥進入較多的液體,產生了壓迫止血的作用,注入液體抬舉的方式能夠降低圈套器對黏膜下動脈及組織帶來的損傷。進行手術期間,醫生的手術野更加清晰,可以快速確定是否有殘余組織存在,并及時進行清除,保證組織學完整切除率。這樣就會使患者的手術時間變短,進而住院時間也會相對減少,患者所花費的費用也會更低。對于發生出血的患者進行分析,與病變抬舉欠佳有一定的關系,當圈套還沒有對息肉進行套取之前,注入黏膜下的液體向周圍的組織快速彌散,使黏膜的下的液體減少,水墊變得稀薄,這種稀薄的水墊不會產生有效的壓迫止血作用,因此會有少數患者發生術中出血的情況。
進行熱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的時候需要通電,電凝的深度和灼燒時間控制不理想很容易對黏膜下血管以及周圍組織帶來傷害,而且電凝之后的傷口屬于灼燒傷,會有部分組織出現變形和壞死,傷口可能會出現不斷擴大的情況,這樣會使穿孔的風險增加,而且對于出血的情況預測比較難,如果出現大出血會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結果顯示:冷圈套組息肉切除時間及總操作時間均短于熱圈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熱圈套組,治療后,冷圈套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熱圈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息肉大小、部位、形態、分型、回盲部插管率、完整切除率和標本回收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
綜上所述,冷圈套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6~12 mm結直腸息肉進行治療具有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該方法操作簡單,手術時間更短,并且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低,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