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楚云,馬 慧,張澤容
(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 廣東 深圳 518020)
醫院感染病科病種復雜,還包括收治部分傳染性疾病,在這樣的環境下有著大量易感人群和傳染細菌,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和感染范圍擴大等情況,影響人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性,做好感染病科的消毒隔離工作對于預防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尤為關鍵。尤其對于重癥感染疾病患者而言,患者可能會因為護理不充分而導致較高的醫院內感染現象,采取合理有效且科學的管理措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我院感染病科根據新頒布的WS/T 510-2016《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WS/T 512-2016《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進一步規范和細化了各項消毒隔離工作,保障消毒隔離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保證工作質量。本文以我院感染病科的患者,探究消毒隔離精細化管理在感染病科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6月在我院感染病科實施精細化管理策略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性32例,女 性28例,平 均 年 齡(46.52±17.88)歲;另 取2019年6月—12月在我院感染病科實施常規管理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48.53±16.74)歲。兩組護理人員和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②所有研究對象均能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精神障礙;②不能夠配合治療或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進行常規消毒隔離管理,保潔員進行常規清潔消毒,對患者實施常規消毒隔離措施。觀察組在常規管理基礎上實施消毒隔離精細化管理,具體包括:
1.2.1環境的消毒管理 (1)按照WS/T 512-2016《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采用紫外線空氣消毒。使用紫外線消毒室內空氣時,鎖門關窗,門外懸掛“紫外線消毒進行中,禁止入類”的標識牌以作提醒,保持消毒空間內環境清潔、干燥。(2)紫外線燈管編號管理,每日登記紫外線燈的使用時數與累計使用時數,每半年監測紫外線燈的輻照強度并記錄,使用紫外線強度照射指示卡進行監測,當輻照強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時,及時更換紫外線燈管。(3)病房和清潔區每天進行開窗通風透氣,根據氣溫和室外風力,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每天通風2~5次,每次15 min以上,設置消毒機器,消毒機消毒時風口進出的地方無物品遮擋,并關閉房間門窗,對消毒機過濾網定期使用消毒劑消毒,每季度進行空氣凈化效果的監測,采樣前,關閉門、窗,在無人走動的情況下,靜止10 min后采樣,監測結果保留3年。
1.2.2清潔工具的消毒管理 (1)嚴格落實“一房一拖布”“一桌一抹布”“一床一抹布”的消毒隔離制度。(2)采用“醫用拖布抹布自動消毒烘干一體機”,將使用后的拖布抹布的手工清洗消毒的處理流程轉變為采用機械清洗、熱力消毒、機械干燥、裝箱密封存放備用的處理流程。
1.2.3床單位的終末消毒 (1)改變傳統只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床單位”的方法,轉變為“含氯消毒劑擦拭床單位+臭氧床單位消毒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床單位終末消毒。(2)改變病床間隔簾的材質。不采用傳統的布質材料隔簾進行病床間的隔開與隱私保護,而是改用具有阻燃性能的防火隔板,能更好地落實每日擦拭消毒。
1.2.4加強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消毒管理
(1)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 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科室配備充足的洗手衛生設施和速干手消毒劑,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后、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觸患者使用的物品或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須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消毒。(2)隔離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 與患者直接接觸的相關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輸液架等專人專用,并每日消毒處理;輪椅、擔架、床旁心電圖機等不能專人專用的醫療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患者解除隔離轉出或出院或死亡后室內所有物品要進行徹底的終末消毒。(3)清潔消毒病房環境物品 ①病房內保持空氣流通,定時通風每日≥3次,每次30 min。通風時避免風直吹患者,并注意保暖。②病房內存放一次性消毒濕巾、速干手消毒液,以便及時消毒使用。③終末消毒:聯系專職消殺工作人員上門進行病房的全面噴灑消殺消毒,包括墻壁、天花板、床墊正反面、病床等。工作流程:病房紫外線消毒>30 min→全面噴灑消殺消毒(二氧化氯500~1 000 mg/L),翻床墊,共2次,作用30 min→病房紫外線消毒2 h(噴灑消毒后,室內環境濕度高,以促進快速干燥)→使用含氯消毒劑2 000 mg/L濃度進行床單位的擦拭→臭氧床單位消毒機對床單位進行消毒,作用70 min。⑧儀器設備:使用含氯消毒劑2 000 mg/L濃度進行擦拭,作用60 min→用清水擦拭。
1.2.5醫護人員和患者管理 (1)進入感染病科的工作人員均應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執行防護措施,工作服保持潔凈,每周清洗消毒2~3次,如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污染,應及時更換及消毒,進行接觸可能攜帶病菌的體液或排泄物等時,應穿戴防護圍裙或隔離服。日常工作中按照規定佩戴一用防護口罩,出現污染等情況時及時更換,穿戴工作鞋和工作帽,并嚴格按照要求執行手衛生和規范操作,定期接受消毒隔離,防控醫院感染的相關培訓和要求。(2)攜帶耐藥菌或者已耐藥患者盡量安置在單間,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衛生,對于特殊感染的患者,實施固定人員分組護理,嚴格患者臨床護理,患者家屬做好隔離與防護,控制陪護和探訪人員的數量,探視期間注意衛生,做好手消毒并遵循醫院預防感染的規定。
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消毒隔離、安全管理、崗位管理和防護用品管理4個維度的管理指標評分,每項評分滿分100,分數越高管理質量越好;比較兩組的工作質量合格率,合格率=(良好+優秀)例數/本組總例數×100%;比較兩組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多藥耐藥菌檢出率、投訴情況及患者滿意度均由患者評價,患者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觀察組的消毒隔離、安全管理、崗位管理和防護用品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消毒隔離、安全管理、崗位管理和防護用品管理評分比較( ± s,分)
觀察組的工作質量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和多藥耐藥菌檢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工作質量合格率、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和多藥耐藥菌檢出率比較[n(%)]
對照組的投訴情況多于觀察組,患者滿意率低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投訴情況及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及危害性高等特點,一旦出現突發疫情醫院感染病科面臨著極大的防控壓力,做好消毒隔離工作能夠有效降低疾病傳染風險,對于公共衛生安全保障有積極意義。患者由于住院等在院內得到的感染被稱為醫院感染,發生醫院感染可導致住院時間增長,醫療費用增加,做好醫院感染控制對提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有重要的意義,感染病科是醫院感染容易發生的科室之一,做好感染病科的消毒和隔離工作對減少醫院感染爆發的可能性及降低耐藥菌傳播風險有重要意義。精細化管理指醫院根據各科室情況制定精細化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使各科室醫護人員可按照相應精細化管理制度進行,所有醫護人員均能按照精細化管理制度的要求主動積極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感染科是重大傳染病防控的關鍵環節,朱志強等對濟南市各級醫療機構的消毒隔離現狀分析發現感染科的檢查合格率較低,個人防護方面合格率低至23.69%,加強醫院感染科的消毒隔離管理可強化醫院感染的防控。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在感染科制定消毒隔離精細化管理策略,包括對嚴格落實環境和清潔工具的消毒管理、做好床單位的終末消毒、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隔離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清潔消毒病房環境物品、監測多重耐藥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及加強教育和培訓力度等,結果顯示和常規消毒隔離管理相比,精細化管理觀察組的消毒隔離、安全管理、崗位管理和防護用品管理評分均顯著提升,工作質量合格率顯著升高,可能與加強培訓、規范強化消毒隔離管理制度和方法等策略有關。
精細化管理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方法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規范性,提高了門診護理的質量和管理效率。本研究中實施消毒隔離精細化管理策略后,患者的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和多藥耐藥菌檢出率顯著降低,投訴情況減少,滿意率升高,可能與精細化管理策略中加強環境監管有關。消毒隔離工作是感染病科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內容,通過規范和細化各項消毒隔離工作,加強多重耐藥菌的防控管理的各個環節,做到精細化管理,達到消毒隔離工作標準化、專業化,提高消毒隔離各項工作質量合格率,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效果,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從而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進一步提升滿意度。除在感染病科消毒隔離中的應用,患者在門診就診及藥品采購及管理等過程中,精細化管理能夠幫助為患者提供良好舒適的就醫環境和便民措施,維持就診秩序,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在藥房管理中保證“先進先出”、庫存合理,能夠及時對患者發揮治療作用,提升臨床救治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病區是醫院的基本單位,是院感防控的基礎,是防控疫情傳播和確保救治成功的關鍵環節,在病區院感管理中實施消毒隔離精細化管理策略可提升消毒隔離管理效率及護理質量,進而有效保障院感防控的質量和效率,增加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