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玲,楊麗明(通信作者)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廣州市慈善醫院>外六科 廣東 廣州 510145)
前列腺增生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而且發病年齡比較高,隨著男性年齡的增加,患病概率也會逐漸升高。該病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可能出現血尿和排尿困難等相關癥狀。如果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還可能影響患者腎功能,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前列腺切除術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一種主要手段,創傷比較小,患者手術恢復比較快,該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且治療效果比較好,但是在手術之后,患者可能出現尿頻、血尿、尿失禁等功能性障礙。對于前列腺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在臨床中,主要采用西藥口服方法,但是傳統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無法滿足患者臨床需求。近些年,隨著中醫技術的快速發展,采用中醫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護理技術艾灸是一種安全性高、操作簡便的治療技術,主要包括中醫護理、按摩、針灸、中醫外治等。本研究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廣州市慈善醫院>治療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的208例患者,探討艾灸聯合耳穴壓豆法護理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治療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的208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4例。對照組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7.02±2.45)歲,病程7~16個月,平均(11.58±3.27)個月;觀察組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8.12±2.30)歲,病程7~15個月,平均(11.42±3.2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在我院進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者;②在手術及護理過程中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工作者;③年齡≥50歲。排除標準:①經手術后被診斷為前列腺癌者;②合并其他臟器嚴重損傷者;③術后并發癥比較嚴重者;④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⑤對醫護人員工作無法正常配合者。
對照組采用西藥口服和術后常規護理方法。西藥口服:選擇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92,規格:0.2 mg),1次/d,0.2 mg/次,治療10 d。常規護理方法: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實施疾病知識宣教、囑患者遵醫囑用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艾灸聯合耳穴壓豆法:(1)艾灸:取患者氣海、關元穴位,點燃懸灸置于穴位上方,距離約為4 cm,每個穴位艾灸15 min/次,用手感受溫度,避免燙傷患者,1次/d,每周5 d。(2)耳穴壓豆:常規消毒后,取腎、膀胱、交感、艇角、皮質下、三焦穴位,將王不留行籽貼于穴位處,單耳貼壓,按壓5 min/次,以患者耐受為宜,隔天兩耳交替。10 d為1個療程。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患者尿頻、尿急癥狀消失,精神狀態較佳;有效:患者尿急、尿失禁癥狀得到改善,精神良好;無效:患者尿頻、尿急癥狀無改善,精神狀態不佳??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的國際前列腺增生癥狀(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評分。(3)比較兩組患者的控尿、排尿功能,包含最大膀胱容量(maximum cystermetric compacity,MCC),殘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urine volume,PRV),最大尿流速(maximal flow rate, Qmax),最大逼尿肌壓(maximum flow rate pressure of detrusor,PdetQmax)。

護理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3.27%,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護理前,兩組患者IP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儲尿期、排尿期IPSS評分分別為(4.15±1.05)、(2.06±0.47)分,均低于對照組(7.36±1.15)、(4.05±0.39)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IPSS評分比較( ± s,分)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MCC、PRV、Qmax、Pdet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控尿、排尿功能比較( ± s)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在治療疾病改善排尿期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但手術之后患者由于尿道處創傷而出現濕邪內侵,氣滯血瘀癥狀,患者術后存在下尿路癥狀,臨床中針對下尿路癥狀多采取西藥口服治療,但是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近些年隨著中醫的快速發展,通過聯合中醫護理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病情。中醫將這種疾病歸納為“癃閉”范疇,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濕熱瘀阻導致患者脈絡受損,從而出現血尿、尿頻、尿急等相關癥狀。因此,在治療的時候需要采用利尿通淋、散瘀止痛等方式進行治療。相關研究表明,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患者采取中醫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下尿路癥候群,而且護理效果較好。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其應用重要艾葉做成艾絨,燃燒后利用艾絨的熱量熏灸患者的特定部位,治療疾病,上述穴位進行艾灸也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艾灸氣海、關元穴位,具有溫中補氣的效果,關元與膀胱解剖位置比較接近,進行針灸之后能夠對膀胱壁組織產生直接影響,在膀胱逼尿肌收縮和排尿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氣海屬于先天元氣匯集之所,艾灸該穴位能起到益氣助陽、調理沖任、調經固經功能,從而使膀胱的約束功能加強。在中國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中,耳穴壓豆屬于常見的1種,中醫認為,耳穴是集體與臟腑、百穴、組織器官匯通之地,將王不留行籽在耳廓進行貼壓,能夠對臟腑陰陽進行調節,同時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3.27%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患者IP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儲尿期、排尿期IP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CC、PRV、Qmax、Pdet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由此可見,針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技術,艾灸可以改善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臨床癥狀,且治療效果較高,對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具有較高的效果。研究表明,通過采取中醫護理,提高患者最大膀胱容量,殘余尿量,最大尿流速、最大逼尿肌壓的差異。劉燦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度較高。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中的樣本量較少,且沒有對患者進行后期隨訪,在后續研究中,將加大樣本量,并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定期隨訪,深入探究中醫護理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艾灸聯合耳穴壓豆法護理,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后下尿路癥候群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