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吳委玲,胡雪松
(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康復醫學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腦出血是腦血管疾病致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具有非外傷、腦實質、病情發展快、預后差等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其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患者發病時機體處于高代謝水平,能耗增加,患者難以通過正常途徑獲得機體營養,再加上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易留有較多的并發癥,對患者預后康復十分不利,故而需要加強對患者營養狀況和神經功能的干預。營養支持方式包括腸外營養支持及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存在較多風險,如存在血栓、菌血癥等并發癥,而采取腸內營養支持,能夠予以患者早期康復所需營養;經絡氧療主要通過針刺人體經絡和吸氧的同時進行肢體功能調節,可活絡經脈,促進氣血運行,調整營養平衡,促進全身各臟器功能恢復,二者聯合進行干預,有助于改善腦出血患者預后。本研究旨在探討經絡氧療法結合腸內營養支持干預對腦出血患者營養狀況和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茂名市職業病防治院收治的6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
納入標準:①均經過相關檢查確診為腦出血;②年齡55~78歲;③病史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部腫瘤、腦部外傷史患者;②有胃腸道手術史患者;③合并精神障礙疾病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表1 60例腦出血患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治療,包括功能擺尾、上下肢協調練習、被動活動、主動運動、翻身、拱橋、坐位、站立平衡訓練以及日常訓練等。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經絡氧療聯合腸內營養支持,經絡氧療:選擇手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遵循無菌原則,選取合適毫針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留針同時予以患者鼻導管吸入氧氣,3~5 L/min,維持30 min,起針后吸氧停止,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2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患者留置鼻胃管,第1日為康全甘,劑量為500 mL,速度控制在20~30 mL/h,若患者無明顯胃腸道反應,則連續應用2 d;第3天起用量逐步增加至1 000~1 500 mL/d,輸注速度為50~70 mL/h,持續2周。
(1)臨床療效: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進行評估,分為顯著(與治療前相比,經治療后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0級)、好轉(評分減少18%~45%)和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3個等級。總有效率=顯著率+好轉率。(2)營養狀況與神經功能:觀察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營養狀況、神經功能的影響。營養狀況包括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 ALB);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3)免疫功能:于干預前后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完畢后,收集上層血清,使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DxFLEX)檢測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包括CD3、CD4、CD8、CD4/CD8。

干預后,實驗組臨床療效(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干預前,兩組HB、PA、ALB、NIHS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神經功能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出血患者營養狀況、神經功能比較( ± s)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有上升,CD8水平下降,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出血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 s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傾向,病因與高血壓、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等有關,若患者未能獲得及時治療,很容易引發殘疾或死亡的嚴重結果,故需要臨床加強預防。因患者發病急、并發癥多,予以早期康復干預所能促進患者機體康復,但臨床療效不佳。因腦出血患者早期胃動力減退,采取鼻飼方法易出現反流或誤吸,應用腸外營養支持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降低腸黏膜屏障作用,會增加全身炎性反應發生風險,且腸外營養支持干預易加重靜脈輸血負擔,不易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在早期康復干預的基礎上,結合腸內營養支持和經絡氧療,腸內營養支持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維持腸道功能及結構的完整性,可減少不良感染事件的發生,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營養支持治療,利于患者病情康復。經絡氧療方法對腦組織代謝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利于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給予實驗組患者經絡氧療與腸內營養支持,結果顯示,實驗組臨床療效(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將經絡氧療與腸內營養支持相結合,療效更高。分析原因是腸內營養支持療法有助于促進消化道功能恢復,且不損害腸黏膜屏障,對腸黏膜起到保護作用,能夠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康復;配合經絡氧療,在針刺脈絡的基礎上進行吸氧干預,增加了血液的氧氣成分,可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水平,促進代謝,清除自由基,進而能夠改善大腦功能,二者聯合使用能夠更好地調控身體各部分機能,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
中醫認為,腦出血疾病的發生與氣血虧損、濕邪入侵和血液阻滯等有關,會導致經脈受阻,從而產生語言、活動障礙,對該疾病的治療應當以益氣溫經、活血化瘀為主。選擇手三里、合谷等穴位,對其進行刺激,能夠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功效,再加上氧氣治療,雖不是純氧,但將二者進行結合能夠促使全身各組織器官功能和諧,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能夠改善患者神經、組織缺氧表現,加強氧供,利于恢復患者受損的神經功能,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干預前,兩組HB、PA、ALB、NIHS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神經功能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在早期康復干預的基礎上將經絡氧療與腸內營養支持相結合,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支持效果,提高患者的營養狀況,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而經絡氧療更能提高治療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腦出血患者大多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情況,會影響患者預后,且免疫功能低下,會造成機體缺血、缺氧情況嚴重,不利于神經功能恢復。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有上升,CD8水平下降,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這主要是因為腸道是機體最大的免疫調節器官,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采取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維系腸黏膜屏障,激活腸道神經內分泌軸,進而能夠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而經絡氧療方法,在胃腸神經癥方面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對經絡進行調節,能夠改善人體病理及異常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改善機體微循環,調整人體經絡,提高血氧含量,能夠將有效阻斷炎性反應,促進機體免疫應答,能夠減少神經細胞凋亡,從而進一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將經絡氧療與腸內營養支持相結合,能夠改善腦出血患者營養不良、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療效確切,利于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