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娟芳,史愛萍
(1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職工醫院內科 甘肅 天水 741020)
(2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職工醫院護理部 甘肅 天水 741020)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病情逐漸加重,將引起全身多器官的微血管病變,從而導致各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尤其是后期的并發癥糖尿病足、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刺痛、心血管病變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社交、情緒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心理學家把糖尿病引起的心理問題稱之為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現代醫學模式認為,人是生物-心理-社會的統一體,各種因素相關影響,糖尿病患者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又會影響糖尿病的預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據國外報道,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焦慮癥的發生也明顯比正常人高。我國相關研究報告,66.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積極探索的課題。本文選取70例糖尿病患者,分組觀察,探討團體心理護理對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 院就診 建 卡 的70例糖尿病患者,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1~66歲,平均年齡(50.26±2.85)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例(54.29%)、大專10例(28.57%)、本 科 及 以 上6例(17.14%);病 程:<5年10例(28.57%)、5~10年16例(45.72%)、>10年9例(25.71%),治療方式:僅控制飲食+運動鍛煉4例(11.43%),、服用降糖藥25例(71.43%)、注射胰島素6例(17.14%)。試驗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1.66±2.65)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51.43%)、大專9例(25.71%)、本科及以上8例(22.86%);病程:<5年11例(31.43%)、5~10年18例(51.43%)、>10年6例(17.14%);治療方式:僅控制飲食+運動鍛煉5例(14.29%)、服用降糖藥23例(65.71%)、注射胰島素的7例(2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急性糖尿病;②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癥;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④認知障礙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建立微信群,由1名內科護理人員每隔3 d在群里推送糖尿病健康知識、飲食方法、運動鍛煉、血糖監測、用藥指導等。
試驗組實施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按就診時間分5組,每組成員7人,由1名糖尿病專科護士擔任帶教者,并外聘1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輔助進行心理疏導。團體設置課程,1次/周,2 h/次,連續4次的心理干預課程。第1節課:基礎課,由糖尿病專科護士介紹團體中的每位成員、課程設置及內容、團體成員要遵守的規則和最終希望達到的效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圖片、宣傳手冊、幻燈片等多種形式進行糖尿病健康知識、飲食方法、運動方法、注意事項等的宣教。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團體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自己飲食、娛樂方法和心理感受,互相幫助達到控制血糖、改善心理痛苦的目的。第2節課,調適課,心理咨詢師進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促進團體成員之間進一步熟悉,深入了解,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并引導成員從不同角度看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強調彼此信任的重要性。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疏導,集體訓練緩解壓力的方法,幫助大家尋找釋放不良情緒的方法,一一解答大家心理上的困惑。增進團體力量,互相傾訴各自在生活、工作、家庭、疾病過程中的感受和經驗。第3節課:技能課,由團體內專科護士根據大家存在的專業問題,主要從糖尿病的基礎知識、健康飲食、運動療法、用藥指導、健康的生活方式5個方面進行專業講授,改變生活方式,促進健康,并解答大家的困惑。教會大家如何進行血糖檢測、胰島素注射方法。第4節課:提高課,由心理咨詢師和糖尿病專科護士共同進一步了解每位團體成員仍然存在的心理痛苦及其產生原因,針對性、個性化的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建立科學的、可行的、適宜的自我管理計劃,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第5節課:總結課,開展座談會,固樹立集體觀念,討論疾病有沒有影響自己的興趣、工作、生活等,團體成員分享自己的收獲和感受,以及參加團體活動后自己的身心變化。團課結束后,團體組織仍然存在,要求團體成員每周在微信群中報告自己身心狀況,遇到問題帶教老師隨時解決,團體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用團體的力量戰勝疾病。
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量表(DDS),該量表根據過去1個月的生活體驗,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評估。即情感負擔、醫生相關痛苦、生活規律相關痛苦、人際關系相關痛苦。每1個方面又根據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影響,分為6個等級。無影響 = 1分,輕微影響 = 2分,中等影響 = 3分,略微有些 = 4分,比較嚴重 = 5分,非常嚴重 = 6分。因此,該量表總分最低分為4分,最高分24分。分數越高,對患者的影響越大,相關心理痛苦就越大。分數越低,對患者的影響越小,相關心理痛苦就越小。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評價標準,應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ADSCA)進行評價。該量表中共包括12個條目,每個條目均為0~7分,總分評分0~84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越低。

干預前,兩組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得分、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試驗組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得分低于干預前,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1);干預后,試驗組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得分低于對照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1),對照組干預前后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得分、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患者相關心理痛苦、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較( ± s,分)
目前,糖尿病難以根治,并發癥多,患者需要長期接受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經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許多因素影響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尤其是糖尿病引起的饑餓和限制飲食的相互矛盾、各種并發癥引起的不適等導致患者的社會行為活動、自我管理能力均降低,造成患者嚴重的心理障礙,最終形成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最新調查表明,糖尿病已成為我國排列前茅的慢性病,并且在不斷增加,發病年齡也在前移,因此糖尿病心理痛苦的形成因素更加明顯。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是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和管理、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個人情感負擔、治療方法和效果、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的憂慮而引起的不良情緒反應,是多種消極情緒的綜合反應,包括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饑餓感難以適應、潛在并發癥的威脅、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自我管理能力的降低、社會歧視及家庭支持不夠等等。調查結果顯示,19.5%的糖尿病患者中有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21.4%的患者有心理負擔,26.2%的患者工作生活嚴重受影響。因此,糖尿病患者發生相關心理痛苦的概率較高,且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是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專業化的健康教育配合心理疏導,能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境,降低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的發生率。團體心理護理是在多人團體的情景下,借助團體的力量,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經驗分享,互相幫助達到改善心理問題的目的。樊富珉曾提出團體輔導的四大影響機制,即在團體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嘗試積極的經驗、發展適應的行為和重建理性的認知。本研究是在充分利于團體優勢的基礎上,將糖尿病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得整個護理過程不僅充分利用團體的資源促進患者進行自我調適,與此同時,糖尿病專業知識的掌握讓患者更加有信心戰勝疾病。護士擔任教師的角色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患者飲食、運動、用藥,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解答患者的困惑,教會患者血糖監測、胰島素注射方法等等。通過心理咨詢師專業化的心理疏導、暗示誘導、放松技巧、促進睡眠、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滿足患者自尊的需要。團體心理護理指護理人員小組,向團體患者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生活指導,讓患者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幫助、分享、共同努力達到共同康復、釋放壓力、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本研究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糖尿病專科護士專業化的健康教育及指導,心理咨詢師的心理治療,給糖尿病患者搭建了一個可信賴的團體學習平臺,使糖尿病患者在愉悅、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良情緒的原因,得到專業化的指導和心理疏導,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緩解病情和精神解壓的目的。本研究從不同角度提高了糖尿病患者情緒管理能力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減輕了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提高了糖尿病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護理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態、減輕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可以將此護理方案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群體中,以此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痛苦,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