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梅,張琦婉(通信作者)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 江蘇 南京 210012)
呼吸內科疾病在臨床中具有多發性,比較常見的癥狀包括有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等。肺炎病癥多發在氣候寒冷地區,我國北方患病人群較多,肺炎所包含的病癥有很多種,其中,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及支氣管炎為多發病癥;支氣管哮喘臨床表現為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慢性阻塞性肺炎早期有運動氣短、乏力、食欲減退及上腹脹滿等情況,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喘癥狀,支氣管炎臨床表現為咳嗽及咳痰等癥狀,嚴重轉為慢性阻塞性肺炎。誘發呼吸內科疾病的病因有很多種因素,過敏、氣候變化、大氣污染及病毒性感染多種,一旦確診之后,患者一定要積極入院治療,配合護理干預,以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相較于常規護理方式而言,臨床護理路徑在呼吸內科疾病患者臨床上的應用具有更為顯著的價值,無論是在患者肺部功能的保護上,還是在病情的緩解與控制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減輕患的臨床癥狀,故而開始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呼吸內科疾病患者,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呼吸內科疾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呼吸內科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0.08±3.75)歲,病程1~6年,平均(2.25±1.07年)。對 照 組 男性28例,女 性12例;年 齡46~78歲,平 均 年 齡(60.10±3.65)歲;病程1~7年,平均(2.57±1.4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呼吸內科疾病,符合臨床醫學上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疾病類型包括有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支氣管炎;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心、腎等重要器官嚴重衰竭;②患有惡性腫瘤;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對患者在入院后的用藥、飲食、心理等方面進行常規護理,以保證干預效果。
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臨床護理,具體做法如下:①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內配有主治醫師、護士長及多名護理人員,結合肺病的相關護理專業知識,由護士長對組內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知識培訓,主治醫師從旁進行指導,可避免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出現專業常識及操作失誤情況;查詢相關病例檔案,將成功的護理經驗運用到臨床護理中來;②實施護理路徑,針對入院患者的各項身體數據檢查結果,結合先進的臨床護理方法,對每1位患者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因病情需要,患者的住宿要安排在干凈無塵、安靜的環境,以免患者在護理干預過程中出現其他真菌感染;對患者及家屬作肺炎相關病癥的嚴重性教育,囑咐患者及家屬應注意的禁忌及事項,讓患者能夠重視該病癥的危害作用,增加患者的依從性;觀察患者吸氧后的反應及各項指標,發現問題要及時通報護士長及主治醫師,并將吸氧后的各項數據統計下來,方便以后查閱;指導患者安全用藥,叮囑患者要遵醫囑用藥,才能保證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對患者家屬也應告知用藥用量,并在旁提醒患者用藥;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飲食習慣,結合患者口味及病情需要,制定飲食食譜,每日更新,保證患者的營養攝入,告知患者及家屬在飲食上面的禁忌;指導患者家屬在患者咯痰時正確拍背方法,幫助患者將污物排出體外,如出現危急情況,盡快通知護理人員,以便做出應對措施;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安撫,因患有肺病,患者癥狀多為咳嗽及呼吸困難,容易產生煩躁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細心的進行臨床護理工作,與患者及家屬勤溝通、多交流,隨時關注患者心理情緒,并進行心理疏導與情緒安撫;③記錄護理路徑數據,將患者在臨床護理干預中檢測的各項身體數據記錄下來,并在護理過程中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給予護理路徑方法的調整,以期達到最佳干預效果;④在護理干預的后期,叮囑患者出院后應該注意的各項事宜,包括自備吸氧設備、用藥、飲食習慣等相關內容,告知家屬,從旁監督患者養成良好習慣,以鞏固臨床護理干預的效果。
(1)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情況。肺功能情況包括最大呼吸流量(peak expiratory f low, PEF)、動脈血氧分壓(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3種考量標準,PEF參考值區間正常一般為<20%,普洱方日變異率=(日內最高pef-日內最低pef)×2/(同日內最高pef+最低pef)×100%;PaO參考值區間為80~100 mmHg,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PaCO參考值區間為35~45 mmHg,PaCO>50 mmHg即為呼吸性酸中毒。(2)對比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藥物及檢查費用情況。(3)以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 SF-36)作為工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價。由護士長分別在患者護理前(住院首日)、護理后(出院當日)對患者進行測評和比較。該量表分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8個維度,評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正相關。

護理后,觀察組PEF、PaO均高于對照組,PaCO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內科疾病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情況比較( ± s)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藥物治療費用及檢查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藥物及檢查費用情況比較( ± s)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內科疾病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 s,分)
呼吸內科疾病在國內具有高發性,尤其是患有肺炎的患者數量龐大,多在北方寒冷地區爆發,屬于季節性疾病?;颊呋疾『蟪霈F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危害?;加蟹窝缀?,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及免疫力均有所下降,患者也會因為呼吸不暢而產生的煩躁易怒的情緒,這也影響著家庭和睦。在肺炎的臨床干預護理中,護理人員如不耐心細心,極易與患者產生矛盾,因此肺炎病癥在臨床護理中不僅對護理專業度要求較高,對護理方式及護理的一系列措施更是要求甚高。
針對臨床護理路徑的方法研究,我院對8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實驗。首先在科內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結合患者病情制定了臨床護理路徑的措施,通過住宿安排、健康宣教、吸氧觀察、用藥指導、制定食譜、教授輔助咯痰手法及心理情緒安撫一系列的措施對患者進行臨床干預,將整個干預過程記錄并深入分析,結合患者實時病情,對護理路徑措施做出調整,對于即將出院的患者也叮囑其日常禁忌,以鞏固護理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最大呼吸流量、動脈血氧分壓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區于正常值,患者的咳喘及呼吸困難情況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細致化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方法,不盡緩解了患者身體病痛,還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增加患者于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緊密度,從而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依從性更高,護理效果才會得到保障。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藥物治療費用及檢查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該結果表明,呼吸內科疾病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的干預之后,患者住院期間的恢復速度更加迅速,患者得以短時間內穩定病情,康復出院,因此患者在醫療、檢查費用上的支出也相對較低,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此外,本文結果顯示,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該結果表明,呼吸內科疾病患者在發病之后,生活質量受到直接的影響,患者的生理、心理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出現有十分明顯的下降,可見呼吸內科疾病對患者所造成的嚴重影響。而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之后,這一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患者在心理、生理等維度下的生活質量評分都出現有十分明顯的增長趨勢,表明呼吸內科疾病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之后,對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程度卻相對比較有限,可以看出臨床護理路徑相較于常規護理措施具有巨大的臨床優勢。
綜上所述,對于呼吸內科疾病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手段,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咳喘及呼吸困難情況,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數值也均有所恢復,臨床護理路徑對于呼吸內科疾病病癥的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