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輝,安 然(通信作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92493部隊醫院骨科 遼寧 葫蘆島 125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軟骨下骨增生、關節邊緣骨增生、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甚至喪失等?;疾『蟪R鹣轮弁?、膝關節平衡障礙、肌力降低、活動受限,最終導致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甚至無法獨立生活等。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疼痛感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顯得尤為迫切。臨床多采用抗炎藥物治療該病,雖能緩解患者疼痛感受,但在改善運動功能方面明顯受限。開展膝關節置換術等措施雖能改善晚期患者關節運動功能,但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總體療效不甚理想。臨床實踐證實,增加下肢本體感覺和肌肉力量能緩解疼痛,使肢體運動功能得以改善。康復訓練措施的應用也在康復治療中凸顯出優勢?;诔R幱醒跤柧毞绞降幕A上,本文通過配合感覺運動訓練,針對性加強對本體感覺和肌肉力量的訓練,評析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中國人民解放軍92493部隊醫院2019年7月—2021年4月診治的8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常態組和實踐組,各44例。常態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55~74歲,平均年齡(62.12±2.14)歲;病 程11~56個 月,平 均(38.47±3.52)個 月。實踐 組 男26例,女18例;年 齡57~72歲,平 均 年齡(62.34±2.26)歲;病 程10~55個 月,平 均(38.51±3.4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接受臨床X線片等檢查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者;②有膝痛、關節活動骨響聲、晨僵等癥狀表現者;③意識清楚,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者;④有良好的依從性,能遵醫囑完成各項訓練者;⑤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者。排除標準:①關節置換史者;②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等其他膝關節疾病者;③合并嚴重慢性疾病無法積極配合治療者。
常態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對患者進行綜合性評估,對于存在明顯疼痛者,開展超短波治療,主要采用對置法,實施無熱量至微熱量治療,15 min/次,1次/d,連續治療20次為1個療程,輔助配合分階段康復鍛煉。(1)確認接受治療后的1~2周為第1階段,訓練方法主要采取等長肌力訓練,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屈曲膝關節0、30、60°,各動作持續10 s后放松10 s,連續訓練10次為1組,與患者溝通,在患者耐受情況下訓練2~3組,1次/d。(2)確認接受治療后3~4周為第2階段,增加等張肌力和等長訓練,將重量為1 kg的沙袋固定于患者近踝處,在屈曲膝關節過程中進行等長等阻收縮訓練,保持10 s后休息10 s,1組則為連續訓練10次,根據耐受情況訓練1~3組/d。(3)確認接受治療后5~8周為第3階段,在此階段中增加有氧訓練,指導患者騎行阻力自行車,計算患者靶心率,根據結果確定運動強度,運動時間以15 min左右為宜。
實踐組則在常規康復訓練護理的基礎上配合感覺運動訓練。(1)對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實施懸吊訓練療法,①股四頭?。簠f助患者取俯臥位,指導患者將前臂作為支撐點,于雙小腿遠端固定窄彈力帶,骨盆處固定寬彈力帶,將小腿最大限度下壓,維持10~20 s后恢復初始狀態;②腘繩?。簠f助患者以俯臥位接受訓練,將手臂放置在胸腔,于兩小腿近端和足跟部位放置窄帶,骨盆處放置寬帶,向上抬起骨盆,保持身體呈現伸直位,盡量下壓足跟,保持10~20 s后恢復原狀。以上訓練時間均控制在45~60 min,5次/周。(2)選擇美國Thera-band平衡訓練墊對患者進行肌力訓練。①股四頭肌:指導患者站立在平衡訓練墊上,背靠墻,將一軟球放置在身體與墻體之間,前臂置于胸前,做下蹲動作,保持10~20 s;②腘繩?。河谄胶庥柧殙|上取俯臥位,以雙肘作為支撐點,雙足夾球,指導患者屈膝,保持10~20 s,期間注意屈膝角度不能超過30°。以上訓練均維持30 min,5次/周。(3)針對本體感覺開展視覺反饋訓練,輔助應用江蘇PH-A型平衡功能檢測系統,患者由坐位逐漸向站位過度,在傳感器上分別以雙足、單足狀態站立,通過對檢測系統重心移動軌跡情況的觀察,讓患者感受到重心的擺動和分布情況,使患者根據視覺反饋結果進行對應的調整,進而有效提高平衡功能,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15 min。對兩組均實施為期8周的治療。
評價組間總體療效、膝關節功能、肌力水平、疼痛程度等指標。
(1)對比兩組總體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指患者膝關節輕度疼痛,不會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有晨僵情況但能在10 min內恢復,關節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指患者膝關節中度疼痛,不會對睡眠造成影響,晨僵在10~30 min內恢復,關節腫脹癥狀緩解;無效:指膝關節重度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晨僵緩解時間在30 min以上,關節腫脹等癥較前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膝關節功能。采用國際骨關節評分(Lequesne指數)進行評價,主要內容涵蓋關節晨僵、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運動痛、休息痛、行走能力6項指標,各項均實施Likert 4級評分法,評分區間均為0~3分,各項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關節功能越差。(3)對比兩組肌力水平及疼痛程度。采取徒手肌力檢查法檢查患者腘繩肌、股四頭肌的肌力水平,同時使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從0~10分(無痛~劇烈疼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訓練護理后,實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8%高于常態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療效對比[n(%)]
訓練護理后,實踐組關節晨僵、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運動痛、休息痛及行走能力評分均低于常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Lequesne指數評分對比( ± s,分)
訓練護理前,兩組肌力及疼痛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訓練護理后,實踐組股四頭肌、腘繩肌肌力水平均高于常態組,VAS評分低于常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肌力等級及疼痛程度評分對比( ± 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典型且常見的退行性骨關節炎病變,疾病的發生與運動過度、損傷、機體肥胖、年齡等因素有關,患病后會累及膝關節及周圍組織,使得膝骨關節和肌肉力學發生平衡力減弱、關節不穩定、肌肉功能降低等改變。膝骨關節炎多表現為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且活動受限、關節疼痛等也會導致膝關節韌帶及肌腱等減弱,降低關節穩定性,加重患者病情。且關節炎發病后會對患者中站立姿勢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若未及時進行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康復治療中,提高患者關節的穩定性是一項重要內容。
臨床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以物理因子保守治療、康復訓練治療等為主,側重于改善患者關節周圍肌群力量,重點關注關節活動度的恢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但大多患者膝關節不穩定,尤其是缺乏自主控制能力,關節的本體感覺相對較弱,使得機體神經肌肉反射控制能力降低,考慮到膝關節穩定性主要由本體感受器共同維持,其分布在關節軟骨、關節囊、韌帶等關節內組織中。故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配合了感覺運動訓練方法,通過對患者肌肉調節能力、關節靜態及動態感知能力等的刺激,逐漸使膝關節本體感受器敏感性得到提升,能更清楚的獲悉運動方向、速度、平衡、阻力等信息,使神經肌肉控制力與協調性得到明顯增強,進一步提高了膝關節的本體位置感覺、本體運動感覺等,進一步促進關節穩定性不斷提升。作為伸膝主要的肌肉,肱四頭肌在保持代償膝關節功能、維持膝關節穩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通過開展等張肌力強化訓練、等長肌力強化訓練,能較好地阻斷膝關節股四頭肌病理循環情況。指導患者堅持進行肌肉收縮訓練,一方面能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穩定性,并提高膝關節伸直位最大負荷量,另一方面在促進局部循環,改善關節軟組織營養等層面效果良好,可顯著使損傷部位盡快修復,對關節退行性病變的進程發揮阻滯或延緩的作用,進而有效預防復發,縮短治療療程。且加強對股四頭肌的訓練能周期性改善膝關節彈性與厚度,改善軟組織營養情況,避免出現炎性反應和表層破裂情況,能較好地提高膝關節負重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感受。
本文結果顯示,實踐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實踐組訓練護理后,關節晨僵、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運動痛、休息痛及行走能力評分均低于常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與有關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說明感覺運動訓練治療聯合常規康復治療方案能較好地提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總體療效。分析原因可能與加強了患者的本體感覺訓練、肌力訓練等因素有關,在開展本體感覺訓練后,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關節本體感受器對相關信息傳導的敏感性,提升神經肌肉控制功能,進而有效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及運動協調性對周圍組織的控制,配合訓練墊等,能通過選取不同穩定性的泡沫墊,循序漸進的開展平衡能力訓練,有利于培養患者的前庭覺及本體感覺正向反饋,還能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促進關節功能的快速提高。本文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訓練護理前,肌力及疼痛程度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訓練護理后,實踐組股四頭肌、腘繩肌肌力水平均高于常態組,VAS評分低于常態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再次證實了感覺運動訓練針對肌力開展的治療,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確切療效,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疼痛較前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實施感覺運動訓練護理,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在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肌力水平,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等方面較常規單獨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