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岐,孟瑾
(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天津 300384)
日本是亞洲大陸東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群島,就地理條件而言,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正是在這種復雜的地理環境下造就了大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精神性格。這種特征與性格又潛移默化地轉移到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庭園營造中,最終形成了遵循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崇拜海洋、高山以及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對細節的追求的特點。
枯山水一詞最早出現于日本平安時期的著作《作庭記》,書中稱到“無池無溪處立石,稱枯山水”[1],顧名思義枯山水是一種園林當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而是一種以白砂比作水系、石組比作高山、青苔比作陸地的園林形式,庭園當中很少使用開花植物,形成了一種不同于人們印象當中的園林形式,枯山水作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園林形式,最早出現于日本的鐮倉時期,在此時期,日本社會動蕩不安,人們試圖遠離塵世的喧囂,去追求一片安靜祥和之地,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社會背景,日本的造園大師夢窗疏石通過構建“殘山剩水”的方式來表達禪的真諦,這也構成了日本枯山水的雛形。到了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夢窗疏石在前一時期的實踐基礎上,完成了大量的枯山水作品,此時期的枯山水大多還處在與園林其他形式共存的一種局面,到了室町時期,日本的枯山水便可以獨立成園。
如今枯山水是日本園林與禪宗思想結合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也成為了日本園林的象征與標志,枯山水庭園則是將美學與造園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人們不禁思考在這小庭園當中所蘊含的內容。
禪學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隨后傳入中國、朝鮮等國家,在中國唐宋時期,中日的交流加多,一位名叫榮西的僧人自宋歸日本國后即全力倡弘禪法,自此中國的禪宗文化傳入日本,一些統治者正是看中了禪宗在日本空寂觀念的價值,因此禪宗思想得到了發展。禪宗思想的本質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中的意思也就是如果想要學習禪宗思想,那么就要克服和克制人的本性和本心,戒掉人世間的紛紛雜雜,傳授的人不立文字,學習的人同樣也不依文字,二者更多的是通過心理之間的交融,因為禪宗認為語言在傳遞思想的同時又屏蔽了思想,這也滿足日本武士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受到了武士階層的擁護之后,禪宗思想也成了日本社會當中的主流思想[2],這也是為什么枯山水庭園能給人帶來一種幽寂和雅致感。
禪的真諦在園林中的體現是通過枯山水所構建的空間環境作為載體,讓使用者用心默默地去感知,可以置身于園林當中安靜地冥想,去尋求一種自我的解放。
禪宗美學推崇樸素美與自然美,認為人與自然應該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在枯山水庭園當中沒有其他園林中那些過多的裝飾性元素,人工制造的痕跡微乎其微,所選用的造園素材也都是自然當中的元素,利用極簡、純粹的手法來組合空間,營造了一種自然、真實的園林環境,讓觀賞者在游覽觀賞園林的時候,運用心靈去體會和頓悟世界,這樣一來,游覽園林的人不知不覺便和園林融為一體,從視覺、聽覺對園林的感受升華到心靈。
枯山水庭園大多都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性,大部分庭園都是比較規則的布局形式,多數庭園選擇竹籬和土墻作為分隔物,與外界環境隔離的同時,整個園內也是一種幽寂的氛圍,不僅給觀賞者帶來視覺的不同體驗,更多的是對自身心靈的一次升華。
在枯山水的庭園當中,有許多空間是人所不能進去的,人只能在外禪坐,靜靜地用心去思考、感悟,這也是枯山水庭園禪意體現的表達方式之一。
枯山水庭園內的設計元素非常有限,但是所表達的更多的是文化內涵以及一種精神力量,一片白砂可能象征著汪洋大海、廣袤的陸地甚至是浩瀚的宇宙,這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手法,給游覽者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了一種無限的精神世界。
龍安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龍安寺御陵,是由室町時代細川勝元于寶德二年所創建,用于供奉釋迦牟尼祖師,歷史上豐臣秀吉曾在龍安寺舉辦過賞花宴。其內方丈庭園相傳是寶德二年義天禪師和相阿彌一起建造。龍安寺的方丈庭園也成為了日本極具代表性的枯山水庭園。
龍安寺方丈庭園中的構成要素無外乎是白砂、苔蘚、植物以及石組。
白砂在庭園中代表著水系,日本枯山水庭院當中使用白砂最初是因為可以使整體環境看上去更加整潔,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白砂可以避免園內的灰塵堆積以及雜草叢生的情況,而且還能很好地反映出山石的形狀以及紋理,白紗的波紋可以分為漣紋、波紋與渦卷紋三種類型,漣紋用來表示平靜或者是稍微有起伏的水面,波紋則象征著大海的波浪,最后的渦卷紋象征著禪學中的“大宇宙”[3]。
對于植物的選擇,在枯山水庭園中很少選擇開花植物,因此在龍安寺庭園中也是以常綠樹種為主,類似于松樹或是一些樹形低矮、分枝較多的樹種,目的也是營造一種蕭條、落寞的園林氛圍。其次便是苔蘚的運用,苔蘚在枯山水庭園當中象征著陸地,因此也被大量地應用。
龍安寺方丈庭園中的石組則是島嶼的象征,根據擺放樣式的不同又可分為“伏石”與“立石”,這種形式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十分相似。
枯山水庭園中“石”的擺放兼具藝術與學問,龍安寺的方丈庭園則十分具有代表性,整個園內的構成元素十分簡潔(如圖1),其內的15塊石頭將枯山水庭園內的置石手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坐在庭園內觀看這15塊石頭,便會發現無論從哪個角度只能看到14塊石頭,并且這14塊石頭各有各的方向性,在動態中展現了絕妙的平衡(如圖2),只能看到14塊石頭也是象征著不完美,告誡人們需要靜下心來去安靜地思考。石頭上的青苔在表達著庭園孤寂的同時又顯現出一種生命感,生命中往往會有疑惑、脆弱的感受。方丈庭園給人營造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坝篮愕乃查g”、“剎那即是永恒”,正是禪對時間的某種頓時而神秘的領悟。

圖1 龍安寺方丈庭園

圖2 龍安寺方丈庭園石組平面圖
枯山水之所以能成為日本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園林形式,其原因在于枯山水景觀擁有著豐富的內涵,透過枯山水庭園可以看到大和民族的嚴謹、細致等特點,同時還可以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吸收了中國禪宗思想后,又融入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禪意。日本是一個十分善于學習的國家,日本園林的發展與中國園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日本園林中有中國園林的影子,但其又不全是照抄中國園林,因此在中國現代造景藝術中我們可以吸收日本枯山水的精華部分,在這基礎上融入一些中國的文化特點,例如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其次,日本造園師的那種“工匠精神”值得學習,在造園過程中追求對細節的把控,處理好每一處景觀,這種嚴謹、認真的造園態度是值得學習的。
在枯山水景觀中所選用的素材都是日本本土而且較為自然的,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園林造景過程中,也應當去探求適合我國本土的景觀素材,通過時間的積累不斷地總結經驗,發掘出適合自己的素材,這也是現今世界上合理運用資源的一個大趨勢[4]。
日本的枯山水庭園面積均較小,這也比較符合我國園林發展的現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城市中可能不會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去創作景觀,那么如何在一片面積不大的空間,創造一個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富有精神內涵的場地也需要在枯山水庭園中去找尋靈感。
日本傳統枯山水園林將日本的禪宗思想、美學思想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同時也是禪宗思想與美學文化結合的具體表現形式。日本的枯山水園林是極具日本特色的一種園林形式,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看似無聲實則有聲,通過庭園內巧妙的營造,傳達出空寂的氣氛,展現庭院的簡樸之美。
如今枯山水庭院不僅深受日本國人的喜愛,更是吸引了全世界園林愛好者,不同的游客去參觀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但都是對自身心靈的一次升華,最終也希望日本枯山水園林可以在世界園林的舞臺上熠熠生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