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濤,閆春嶺
(安陽工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總規模達4002萬人,毛入學率為51.6%,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如何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多的高校專業都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道路上探索前行。
2016年6月,我國正式加入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近年來,參加工程認證成為不少本科專業建設的目標。據工程認證中心統計:2019年共收到認證申請1505份,受理688份,通過403份;2020年共收到認證申請1741份,受理671份,通過330份。工程認證強調OBE(成果目標導向)理念、CE(學生為中心)理念和CQI(持續改進)三大理念,強調培養人才質量底線,現階段調整為強調底線、立德樹人。各本科院校專業參加工程認證,一方面是學科專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建立反饋持續改進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通過參加工程認證,對標畢業培養目標十二條,明確各課程及教學環節對其支撐作用,改進課程目標,量化評價反饋,最終提升整體質量。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落腳點,又要服務于“畢業培養目標十二條”的達成,一般選擇建立課程體系和畢業要求關聯度支撐矩陣,根據矩陣,某一門課程對要培養什么樣的能力和課程目標有著明確的要求。
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為例,根據關聯度支撐矩陣,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對應畢業要求第2條問題分析能力,要求“能夠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和抽象建模,能夠分析土木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以得到有效結論”具有強支撐關系,要求同學們掌握地震作用下建筑物求解地震反應的簡化模型及計算的流程,并對地震作用影響的表現具有判別分析的能力,并能根據震害發展情況,判明所處階段并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再比如,“土工設計”第一條知識要求“能夠用工程語言表達土木工程的復雜問題”和第三條設計要求“具有設計、施工中對各種因素進行權衡、決策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強支撐關系。理解為土工設計要求同學們運用土工設計知識描述出各種地基基礎問題,在地基基礎設計中具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掌握判別原則,能夠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畢業要求對課程提出的目標,接下來要進一步總結凝練對具體知識能力要求的細化和分解,并確定合理的評價指標和反饋改進機制。
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參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專業課程學時不斷壓縮,這給專業認證培養目標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如何實現專業認證目標的達成,需要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尋找突破。為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貫徹“成果導向OBE”的教育理念,從網絡課程、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程到一流課程建設,高校課程建設一直在探索向前。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混合式教學實現了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成為了教育教學改革新的著力點。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這門課為例進行探討說明。
在前面根據畢業要求已經確定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提出課程教學目標。結合課程知識體系,可以進一步細化得到兩個教學目標:①能夠對常見的建筑(主要是指混凝土建筑和砌體建筑)在地震作用下進行簡化得到計算模型,掌握地震作用的計算方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能夠計算出水平層間剪力,并進行內力分配和組合,并完成截面驗算;②掌握地震成因、分布的基本知識和抗震的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對某一具體地點建筑物地震反應能夠推斷出地震所產生的影響,并根據建筑物表現出的震害特征,找出其抗震能力的不足,并能對現有建筑的結構設計信息進行驗算和評判,判斷是否在某一指標上達到抗震構造要求。

課程和畢業要求關聯度支撐矩陣舉例 表1
結合所選用的教材(中國建工出版社的李愛群等主編的《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第三版)),可以將各章節知識點分解為表2。

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課程教學要求和設計簡表 表2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評價由2部分構成: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30%,結果評價占總成績70%。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對第2項畢業要求分解指標點2.1達成的支撐權重值為0.2,期末考試試卷總分為100分,其中支撐畢業要求分解指標點2.1的試題總分為40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結果評價標準及題型、對應分值見表3;平時成績由三部分構成,共占最終成績30分,折算成百分制:測驗占平時成績的10分,在超星學習通上進行,滿分折算成10分制;作業4次,共10分;大作業10分,在超星學習通上提交。其中大作業要求本科生同學參照章節中的大作業案例,選取熟悉的結構(附上照片)進行簡單的抗震計算。評分標準從選取身邊建筑是否有代表性,計算步驟完整,計算結果正確、作業條理方面幾個方面進行批改評比。樣本學生全班期末卷面成績平均分79.7分,該課程的綜合成績=期末成績×(70%)+平時成績×(30%),樣本學生綜合成績平均分80.3。
課程評價對持續改進教學的思考:該門課程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方向限選課程之一,該課程需要力學、各種結構設計等專業基礎知識,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歷史典型震害出發,根據社會日益提高的建筑抗震設防發展需要,從概念設計到抗震設計計算到構造要求逐層展開,從成績上來看還存在利用理論和計算能力分析具體工程問題的能力不足的問題,沒有做到很好地應用于實踐。下一步應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緊密聯系工程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課后輔導力度,增加綜合性習題練習,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重要性的認知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本文從工程認證的理念出發,重構知識體系和考察方式,從課程的視角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反映課程目標實現情況;為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提供基礎。在實施過程中,仍發現有以下兩點需要進一步探討。
關于課程的達成度,理解為根據不同知識點及對應的培養能力與畢業要求目標的對應支撐關系進行劃分,根據得分情況進行達成度分析雖然較為明確和量化,是否存在過于機械,沒有很好地反映出課程需要重點培養目標所需的能力,下一步需要對核心能力培養要求的達成情況和按照上述培養體系計算結果進行進一步對比分析,尋找更好的評價方式。

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課程達成度評價計算表 表3
在《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0版,試行)》中1.2解釋中“專業應堅持立德樹人”“專業自評和專家考查重點”包括“專業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否有明確要求,立德樹人工作是否有明確的制度保障并得到落實”。這個要求和課程的結合點落腳于“課程思政”建設;目前采取了課程思政和授課知識點相結合,布置課程思政的討論和獨立小論文,目前僅能評價過程和內容,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