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沙沙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在高等職業教育擴招化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社會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建筑與裝飾材料作為建筑類專業的核心基礎專業課程之一,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該課程將建筑與裝飾材料學、工程學、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知識融為一體,課程教學對培養建筑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眾多教育工作者對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進行研究。李志新等分析了建筑材料試驗的教學現狀,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劉東等利用慕課,建立建筑材料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劉明華立足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背景,從“教師、教法、教材”三方面做了探索,提出建筑專業的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本文擬從“三教”改革出發,結合線上教學平臺,深度加強校企合作,提出以協同育人為主導的“三維一體”建筑與裝飾材料新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建筑與裝飾材料課程的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建筑與裝飾材料是一門理論和試驗相結合的課程。隨著2019年高職院校擴招,本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建筑與裝飾材料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建筑與裝飾材料的基本知識,并為工程實際中解決建筑材料問題和從事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也給出了本課程建議的理論學時和試驗學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校內實訓基地限制,很多院校在本課程結構設計時,試驗學時較少,甚至沒有試驗部分,這樣使理論教學很枯燥、難懂。學生在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后,并未真正掌握相應的技能,部分同學甚至未見過實際的建筑材料等結果,這些都與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不符。
高職院校擴招直接導致師生比過小,為了滿足教學要求,很多高職院校直接從高校引進大批高學歷優秀人才,但大多是從一所校門進入另一所校門,缺乏實際現場經驗。建筑材料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可以教授專業核心課程后,就不再擔任專業基礎課教師,因此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團隊很多都是中級及中級以下教師,教學和實踐經驗都較缺乏。
根據建筑材料的教學需要,學生應通過參觀校內實訓基地對建筑材料有直觀的了解,通過材料試驗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但現實中,很多院校建筑試驗室和建筑實訓場地過少,無法滿足基本的教學需要。教師只能在教學中通過播放圖片和試驗視頻讓學生學習建筑材料,學生很難有直觀認識。
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較快,建筑材料的材質和檢測手段不斷更新,檢測設備和檢測方法不斷變化,但傳統的教材形態單一,編寫注重學科體系的完整,以文字表達為主,與教材配套的信息化資源少,學生很難更全面地掌握建筑材料相關知識。加上編寫教師脫崗性和編寫時間的滯后性,很多教材已不適應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
大部分院校的建筑材料考核主要采用平時成績+期末卷面成績來“一考定乾坤”。這種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無法體現學生的擴散思維、創新能力。同時,學生為了成績只注重理論學習而忽略實踐操作,沒有達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與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符。
結合高職院校建筑與裝飾材料課程的教學現狀,本著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掌握實際技能的原則,本文以協同育人為主導,提出“三維一體”的建筑與裝飾材料教學模式,見下圖所示。“三維”指的是“線上+線下+企業”三個維度。線上主要是搭建教學平臺,線下是校內教學,企業包括邀請企業專家授課、現場連線和學生去企業學習等?!耙惑w”指的是一本立體化教材。針對建筑與裝飾材料的教學現狀,提出基于以協同育人為主導的“三維一體”教學模式的改進措施。

以協同育人為主導的“三維一體”建筑與裝飾材料教學模式
根據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除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習外,科學設置試驗部分可開設一些建筑材料基礎試驗內容,如水泥的細度試驗、試模成型、砂的篩分析試驗等,讓學生通過試驗進一步理解建筑材料的性質,熟悉試驗操作,掌握分析試驗數據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試驗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議增加課程實訓環節,實訓部分可以在校內完成,也可以選擇固定的幾周時間在校企合作企業完成。
針對理論教學枯燥的問題,①通過慕課、超星、智慧職教等線上平臺放置課程電子教材、課件、微課等電子資源,引導學生線上學習,補充線下因其他因素沒有掌握的內容,便于學生課下繼續學習、復習;平臺上發布討論、測試、作業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檢測學習效果;隨時通過網上直播或QQ群、微信群發布新材料的知識,拓寬學生建筑材料知識面。②線下學習可以采用“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把課堂搬到材料展示室或者試驗室,在教師給學生講課時可以同時進行材料展示和試驗演示,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直接動手操作,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③通過網上直播或者QQ、微信連線企業老師,企業老師通過網絡帶領學生直接觀看現場的材料實物、材料檢驗過程等,隨時解答學生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是“三教”改革的關鍵,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校企共建”方式,組建課程教師團隊。①“走出去”,也就是教師進企業學習,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從高校引進的新進教師必須到建筑企業一線進行跟崗學習,從材料的選擇、價格分析、進場驗收、檢測等各環節進行學習。老教師每五年去企業掛職一次,也可利用寒、暑假到企業輪崗實習,保持對行業發展的敏感度,不斷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走出去”,提高在校教師的業務能力,解決教學與業務脫節的局面。②“請進來”,也就是招聘企業專業能力強的人員和能工巧匠來學校長期任教,也可以讓他們參與課程設計、教師培養、教學考評,進一步拉近外聘老師和學校的關系,提高教學能力。③“校企共建”,是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資源和企業的技術資源的優勢長期合作,共同組建一支建筑與裝飾材料課程“教師庫”。校內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合作完成新型建筑材料開發、更新材料檢測手段、改進檢測設備,既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也提高了教師的學習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真正形成一支高水平雙師型創新教學團隊。
針對校內實訓場地不足的問題,除在校內設置基礎的試驗場地外,可以采用“校外+線上”來延伸試驗領域。①充分發揮校企合作企業作用,通過網絡直播或者拍攝試驗視頻等方式,讓學生觀看具體的試驗過程學習最新的材料檢測技術,也可以利用實訓周將學生帶到企業進行實訓學習,更好地與實際對接。②利用線上的虛擬仿真試驗軟件或VR技術。線上的虛擬仿真試驗可以模擬從材料準備、模型制作、模型加載、破壞形態等真實的試驗過程,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具體的試驗過程,會分析實驗數據,從而進一步了解材料的性質。VR技術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將VR技術應用到建筑材料試驗中,使學生在游戲中完成材料的試驗,提高建筑材料試驗的效率,節約原材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試驗技能。
教材是改革的載體。編寫教材時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邀請行業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共同參與,使教材內容與建筑行業緊密銜接。要打破傳統以知識點羅列的單一形態教材,采用多樣化的教材形態,如立體化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活頁式教材等。教材配套完整的信息化資源,如可以把擴展知識微課視頻、小測試、試驗視頻等相關資料,以掃二維碼的形式進行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在平臺上搭建課程,放入課程簡介、微課、討論、測試等資源,打造“紙質教材+線上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體系。
為了改變原來單一考核的方式,采用常規性考核和其他考核相結合的多方位的綜合考評方法。常規性考核主要是“平時+過程+期末”考核,平時占20%,主要考核出勤情況、平臺預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期末占40%,主要以卷面筆試成績測試學生課程學習結果;過程占40%,包括上課過程考核和試驗過程考核,上課過程考核包括課堂上平臺測試等課堂活動,檢驗聽課效率,試驗過程考核重點考核學生試驗檢測能力、對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平時考核也可以用材料市場調研報告或者假期參加企業實踐報告代替作業完成情況,使學生學習更加靈活。
其他考核主要是“以賽代考,以證代考”,把競賽、考證融入教學評價體現,將學生參與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相關的技能大賽級別和獲獎情況,折算為該學科的成績,學生考取了材料員、試驗員等各種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可以抵作該門課程的學分。通過這種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促使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證書考取,為他們今后就業增加籌碼。
本文通過對建筑與裝飾材料教學中存在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提出了教學上需要改進的措施。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認真鉆研教材,還要研究教法,以協同育人為指導,三維一體全方位改進教學模式,保證教學質量,為學生后續學習和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