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俠 賈妮
摘要: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通過大量的文獻檢索,探討當代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現狀,具體分析了手機依賴的概念,影響因素,危害以及干預措施等幾個方面。以期對手機成癮進行全面描述,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整合性資料。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依賴 影響因素 干預
前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中顯示到2020年12月為止,我國的網民總數量是9.89億,已占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達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 ]。眾所周知,使用手機上網是最常見的上網方式,自控力不足容易引發手機依賴問題,手機依賴容易對人的身心產生各種不良影響,有數據表明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問題尤為突出,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概念界定
目前,除了手機依賴概念外,以下術語也常被被用來描述類似的現象,如:手機成癮、病理性手機使用以及問題性使用手機等。據熊婕等[ 2 ]定義,手機依賴是指由于使用手機的失控行為而在身體和精神上形成的不適狀態。劉勤學等[ 3 ]人持有的觀點是,手機成癮是指個體由于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且無法對該種使用行為控制而導致其社會功能受損害,并帶來了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行為成癮現象。對于手機依賴的定義,不同學者的關注點不同,說明手機依賴的內涵比較豐富,定義目前尚未統一。
二、手機依賴現狀
近年來,我國研究人員使用各種手機成癮篩查量表調查手機成癮率。由于篩查規模、所用量表、調查區域和研究對象的差異,各調查的成癮率存在一定差異(見表1)。

三、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1.性別。性別是否是手機依賴的一個預測因素,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結論。鄭鍇等人得出的結論是,男生比女生更沉迷于手機。蔣俏雷等人發現女生比男生對手機成癮的掌控力更弱,也更容易發生依賴手機。陳艷等人的研究的結論與以上兩種均不一致,即性別差異對手機依賴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依賴性已成為普遍現象,性別差異逐漸減少。
2.年齡差異。年齡對手機成癮的影響程度,學者們研究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黃海等[4]研究發現,手機依賴程度從年級維度來看,年級同手機依賴程度呈負相關。但也有研究結果與之相反,鐘楚嫻等調查了江蘇省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現狀,發現大四的手機成癮最嚴重。不同于以上的兩種研究結果,陳艷等發現大二學生的手機依賴現象最為突出,并認為其原因是大二學生處于學習倦怠的加速期。張俊杰等[5]人研究發現,大三學生在手機依賴總分及其因子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可以看出,關于年級對手機依賴的影響尚無統一的結論。
3.氣質類型。氣質是反映個體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特點的人格特征。近年來,個人氣質類型與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之間的關系也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謝晉艷等人研究發現膽汁和抑郁型學生與手機成癮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但是,多血質學生與手機成癮傾向之間的相關性很弱,而粘液質學生與手機成癮傾向之間沒有相關性。蔣彥妮等人的研究結果與謝晉艷的研究結果不一,蔣彥妮等人發現粘液質類型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時不愿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寧愿選擇手機聊天,從而手機依賴傾向較重。
4.人格因素。人格特質是一種能使人的行為傾向表現出持久性、穩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結構。神經質、焦慮、抑郁、外傾性、沖動、自尊等都可以用作手機依賴的潛在預測指標。
(1)神經質。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神經質是手機依賴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郭璐等人研究發現神經質人格手機成癮傾向更高。陳希曦認為,高神經質個體對外界刺激反應比一般人強烈,一旦遇到挫折,更愿意用手機與別人溝通、交流以及發泄自己的情緒。
(2)焦慮。焦慮的人難以面對面表達情感,更可能使用手機與他人交流,并形成依賴。馬君莉發現焦慮水平是影響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焦慮水平與手機成癮程度呈正相關。徐華麗等研究發現,焦慮程度與手機成癮趨勢呈正相關。
(3)抑郁。在抑郁與手機成癮的關系研究中,學者們發現抑郁也是手機依賴的重要影響因素。吳琴等人研究發現,孤獨和抑郁是影響青少年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抑郁與手機依賴呈顯著正相關。
(4)外傾性。研究表明,外傾性是手機依賴性的重要預測指標。陳希曦等人的調查也發現,外傾性得分越高的學生,手機依賴程度越高,原因在于外傾性的個體一般使用抽象思維思考問題較多,興趣范圍而言比較廣泛,手機強大的社交娛樂等功能正好可以滿足外傾性個體喜歡新奇的這種需要。
(5)沖動。研究者一致認為沖動對手機依賴的影響是肯定的。陳希曦發現自控能力差比較容易沖動的個體,因為個體的意志力不夠,這樣的個體在使用手機時,經常對個人的控制力也不足,更加地容易長時間地使用手機,所以這樣的個體手機依賴的可能性會更高。
(6)自尊。自尊心低是許多成癮者的特征,許多學者也探索了自尊與手機依賴之間的關系,自尊心低的人缺乏積極的自我體驗,不愿意與他人面對面交流,他們經常使用手機來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閆鳳霞等[6]人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手機成癮傾向與自尊呈負相關。
四、手機依賴的危害
1.生理問題。呂小豐等[7]人的一項研究發現,手機成癮組的眼睛疲勞、視力下降、手臂或肩膀酸痛、睡眠質量差和自身免疫性較差這五個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李麗的調查指出,手機依賴的患者因為長期低頭使用手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觸屏指、頸椎疼痛等軀體功能障礙。
2.心理問題。陳佰鋒等研究了手機成癮與抑郁之間的關系,發現在大學生中,手機成癮與抑郁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手機成癮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從而導致社交焦慮和抑郁。何瓊等[8]人發現,手機依賴患者普遍存在的抑郁、焦慮和低自尊癥狀,而且較高的手機依賴往往導致更低水平的認知推理能力。
3.社會問題。手機成癮對個人的社會功能也有許多影響,主要表現在個人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對手機的依賴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降低學習成績,聶雪麗發現手機成癮會明顯增加學習倦怠水平。除此之外,龔艷萍等人發現,對手機的依賴會觸發手機冷落行為,進而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人際對象的幸福感和行為。
五、手機依賴的干預措施
同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和危害相比,對于手機依賴的干預措施的方面研究,無論是在文獻的積累,還是在理論的發展方面而言,都比較的薄弱,當前的干預措施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模式:認知干預和運動干預。
1.認知行為療法。認知治療是以改變個人對某些事物的認識為主要目標,從而糾正和改變患者適應不良認知為重點的一類心理治療的總稱,它以改變不良認知為主要目標,繼而也產生患者情感和行為的變化。李麗采用綜合干預的實驗研究顯示,正念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成癮者沖動性的干預效果最佳。武嬌對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干預,發現學生的自控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可以有效改善手機依賴狀況。
2.運動干預。運動干預已廣泛用于解決身體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針對手機成癮的運動干預也有許多研究。葛仁鍇等人發現運動可有效轉移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改善人際關系及顯著減少手機使用。王興通和張超的小組運動干預結果表明,盡管運動干預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改善輕度或者是中度的手機依賴的問題,但是卻對比較嚴重的手機依賴的人員影響程度不是很大,王興通等人的解釋是,比較可能的解釋是因為重度的手機依賴的患者的程度已經達到了病理水平。成鵬飛等人研究發現,手機成癮與運動干預的強度顯著負相關,運動干預可以通過調節心理因素影響大學生的手機成癮。雖然運動干預通常是有效的,但也有邊界條件。因為運動干預不涉及認知變化,所以運動干預作為輔助治療可能會更有效。
六、結語
本文系統總結梳理了近年我國學者有關手機依賴研究的文獻,主要包括手機依賴的概念、現狀、影響因素、手機依賴的危害以及干預措施幾個方面。盡管目前我國對手機依賴性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對手機依賴性概念的統一定義,診斷和測評工具標準的統一以及手機成癮干預措施的研究這些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它顯示了手機依賴研究的廣闊前景以及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J].中國廣播,2021,04:38.
[2]熊婕,周宗奎,陳武,游志麒,翟紫艷.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03):222-225.
[3]劉勤學,楊燕,林悅,余思,周宗奎.智能手機成癮:概念、測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1):82-87.
[4]黃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大學生網絡和手機依賴及其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1654-1656+1659.
[5]張俊杰,賈東立,謝孟哲.大學生手機依賴、社會支持與時間管理的相關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3):243-244.
[6]閆鳳霞,呂佳.自尊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影響 孤獨感的中介效應[J].校園心理,2017,15(05):373-375.
[7]呂小豐,蘇彩紅,鄭燕萍,賴明珠,林娜,鄭建盛.90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影響[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5,36(06):102-103.
[8]何瓊,程華玲,張詩晨,朱鵬.2014—2015年池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認知功能關聯的隨訪研究[J].衛生研究,2017,46(05):761-766.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