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紅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重要國家戰略。“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政策條例,這一國家性意見建議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鄉村旅游建設已經全面進入振興鄉村的重要戰略領域。新時代,在這一大背景之下,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突破口的建設事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熱點。文章圍繞目前鄉村旅游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地分析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鄉村旅游建設的建議性策略,為鄉村旅游振興鄉村的偉大事業提供部分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普遍形成了具有農村包圍城市的特色建設格局。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之余,更加注重旅游觀光,向往健康綠色、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這為大力發揮鄉村旅游提供了突破口。這不僅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同時也是調整農村建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提升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此過程中,應該遵循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主客交流、空間開發、產業定位等各方面進行調整,在全面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讓農戶切身感受到發展鄉村旅游為農村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農村旅游、振興鄉村中,為管理部門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設意見和建議,在國家政府部門的支持和調控之下,合眾人之力,有效解決目前鄉村建設之中的困難問題。打破瓶頸,構建融合型創業體系,優化以利益分享機制為重點的治理,以政策創新為核心支撐的管理體系。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和鄉村旅游現狀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已經達到空前高新階段。在此狀況下,工業化生產模式日漸加劇,從而對自然資源的開采需求更甚。這種發展趨勢與我國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國家戰略相違背。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整體社會以經濟為導向,致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參與城市建設,城市日漸繁榮昌盛,而農村大部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農作物經濟有荒廢、頹靡之勢。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只有通過鄉村旅游振興鄉村,才可以有效調整我國人口的就業模式,均衡城市與農村人口比例和生活水平,有效緩解、均衡相關行業的人力資源,從而使我國各行各業有效發展,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主要包含兩種類型,體驗農村生態環境和美景、體驗鄉村民俗文化,例如,參觀當地莊園、在當地食宿等,還會與當地農民進行各種互動活動,親自感受和體驗當地特色,滿足自身感官。鄉村旅游的興旺,各種問題也逐漸突顯,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利益分配不均衡。在眾多鄉村旅游項目中,門票是最主要的收費形式之一,為吸引大量游客,當地政府及旅游集團會借助鄉村景點吸引游客,很多村民認為在土地征收、拆遷或者旅游景點中,并未受到公平對待,無形之中激化了村民之間的矛盾。同時,部分并未從事旅游項目的村民,其日常生活受到大量游客侵擾,也會激發游客和村民之間的矛盾。在發展鄉村旅游,提升鄉村經濟實力的同時,當地政府還要注重穩定區域社會秩序與結構,構建和諧友好的鄉村旅游氛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同時,要達到國家的發展目標,也需要通過鄉村旅游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從而實現新農村的建設目標。伴隨鄉村振興的步伐,全力實現現代化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二)鄉村旅游現狀
1. 鄉村旅游發展形式單一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首要前提是做好統籌規劃,基于鄉村旅游特色,建立統一品牌形象和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然而,現階段我國鄉村旅游卻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旅游產品形式較為單一、落后,旅游項目缺乏獨創性和創新性,基本上都是品嘗農家菜、戶外采摘、爬山等,導致游客審美疲勞。主要原因是鄉村旅游開發者和管理者缺乏品牌意識,管理機構和鄉村旅游開發者對鄉村旅游缺乏長遠目標,不能從宏觀角度規劃。同時,在鄉村旅游的開發環節,存在較大面積改造現象。甚至有部分鄉村在改造升級中,將原有特色旅游資源替換成具有城市風貌的建筑,導致鄉村原本旅游資源遭到破壞,從整體上脫離了鄉村旅游的重要內涵,無法發揮鄉村旅游文化內涵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特色作用與優勢。另外部分開發工作人員,在鄉村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因為缺乏科學觀念與策略,只是較淺程度形式營造,對于深層次的底蘊和品牌不能充分挖掘與建立。
2. 鄉村管理體系及制度不健全
目前鄉村旅游的管理,部分地區主要通過執行部門和管理部門等多方聯動,進行有效互動的機制。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這一互動機制,較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各級鄉鎮政府、市場監管部門、旅游管理部門等存在多頭治理或各自為陣的封閉式管理問題。部分地區仍以個人化行為為主,沒有建立對應部門和制度進行規范和管理。因此,對于旅游消費者的實時信息不能及時接收和整理,即便個別部門系統化分析旅游消費者所反饋的信息,也不能在整體鄉村旅游管理體系當中實現信息共享與傳播,不能發揮應有的利用價值。
3. 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一方面,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鄉村道路缺失,容易出現交通事故;衛生設施建設不完善,村民衛生觀念差,導致旅游景點服務質量及觀感不佳;醫療設施不健全,一旦遭遇突發事件,缺乏及時有效處理能力,無法充分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主要因為地方區域差異性較大,從而在旅游信息的整合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相較于一、二線城市,鄉村普遍信息化水平較低,對旅游信息管理平臺,缺乏建立健全的充分條件。因此,應該將農村相關地區的基礎網絡設施和互聯網技術人才進行積極引進和培養。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推動措施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 鄉村旅游可以提高農業競爭力E7A4DE81-245F-4FB0-9186-FA4B0B07C4AA
為了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必須以農業為立足點,充分融合農村產業,延伸傳統農業生產的價值鏈,構建現代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當中,將品牌注入農業產品相關理念,通過鄉村旅游為傳統農業為主的糧食作物等特色農產品,探尋出需大于求的銷售渠道,從而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融為一體,實現農業產品的價值升級。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當中,充分提高鄉村農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本土特色資源的文化底蘊為導向,實現農業產品保值、升值和未來的充足發展空間。
2. 鄉村旅游可以提高農民收入
農村區域得天獨厚,具備豐富的農產品和旅游資源。因此,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充分拓寬農戶的經濟收入來源,將傳統以農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行有效擴充。在此基礎上,可以真正實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帶動農村產業整體經濟發展,加速農戶脫貧致富的步伐,有效改善農戶生活條件,提高生活幸福指數。并且,通過對鄉村旅游的不斷優化,可以有效解決鄉村賦閑人員的就業問題,改善農村整體較為滯后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可以不斷引進旅游特色的農作物大規模種植生產,既能實現旅游發展的需要,又能促進農作物經濟的提升,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3. 鄉村旅游可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穩步增長糧食產量,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旨。通過鄉村旅游拉近鄉村與城鎮的聯系,建立富裕文明的鄉村環境,極力縮小城鄉差距。在此過程當中可以運用“旅游業+服務業+農業”的管理辦法,采用“觀光+采摘+農家樂”的家庭作坊模式,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方區域優勢,緊密依托鄉村農業生產和特色農作物,讓鄉村旅游以游玩為主,體驗為輔的形態,闊步向前。同時,也應該以景觀景點、風土人情、特色建筑等鄉村旅游文化為媒介,吸引都市游客前來休閑娛樂,充分體驗農家風情。將城市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步融入鄉村旅游發展之中,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格局。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1. 基于新發展思路創新鄉村旅游形式
為了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利用旅游業的較強耦合性加強融合與之相關的其他產業形成產業鏈,打破現階段二元經濟結構模式。通過科學引導,基于發展鄉村旅游新思路,對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創新鄉村旅游形式,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一過程當中,加強鄉村旅游板塊的重點問題是尊重當地農戶的意愿。政府應該在大力建設鄉村旅游的項目之下,出臺相關激勵措施,將鄉村旅游的宏偉藍圖進行普及和宣講,讓當地農戶了然于心,從而切實認識到鄉村旅游建設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激發當地農戶強烈的鄉土情懷,積極投身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到家鄉為自己的家鄉建設添磚加瓦。通過積極有效地宣傳和對實際問題的解決,由點及面樹立鄉村旅游典型,使農民切實看到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收益,從而更加觸動其自主能動性,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鄉村旅游品牌。同時,重點發展鄉村農產品,利用鄉村豐富綠色開放空間,提供多種形式的體育旅游產品和戶外休閑產品,如滑草、露營、滑雪、山地自行車等;或者利用鄉村地域和空間特色,提供豐富鄉村親子休閑娛樂產品,如親子牧場、萌寵樂園、郊野游樂園等;或者將鄉村旅游與科技、教育相結合,發展科教旅游,如生態知識科普旅游、鄉土藝術研學旅游、觀星旅游、紅色旅游等,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優質鄉村旅游發展氛圍。
2. 深化鄉村旅游管理體制改革
目前,針對鄉村旅游管理體系不健全問題,需要結合當地旅游發展現狀進行深化改革,轉變各級政府部門各自為陣、多頭管理的行政管理體系,以問題為導向明確從旅游管理部門到各基層管理部門的崗位職能,使各部門明確自身的責任。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優化,形成各部門之間積極互動、溝通交流、各抒己見、博采眾長,不斷優化旅游管理體制,將更加科學,符合實際的管理辦法逐漸融入實際發展建設之中,為其提供重要的依托保障。同時,針對鄉村旅游發展特色,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綜合處理、協調、推進管轄范圍內農家樂建設,逐漸形成規模化、特色化、高品質的鄉村旅游品牌。在此期間,為了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可以為特色鄉村派駐相關旅游專業人員,通過融入鄉村的生活與工作,更加深入了解存在的問題,及時有效給出解決方案,合理出臺整改措施,形成一套由問題到反饋到整改的機制和規范制度,用以引導、約束和規范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旅游協調、健康發展。
3. 依據發展情況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鄉村振興背景下,相關人員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和設計時,要深入實地考察,全面掌握當期村民生活習慣和細節,了解區域環境、生態、資源等要素,明確制約鄉村發展的消極因素。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升鄉村公共設施服務水平。還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嚴格考察鄉村旅游項目,將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做出正確評估,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鄉村旅游。例如,建設生態村項目,將農村經濟發展與建設美麗家園相結合,涉及道路硬化、街道綠化和亮化、能源清潔、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項目,在搞好生態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吸引更多游客,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積極引進符合時代潮流的信息化技術,培養一支專業運營鄉村旅游產品的信息化團隊。采用新興媒體手段為鄉村旅游發展、引流,充分提高鄉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在一定范圍打響品牌效應,形成較大影響力,穩定帶動地方區域整體經濟。同時,為了保障有效提升鄉村旅游信息化水平,也應該對其注入相應的資金成本支持,對互聯網基礎設施更新優化,對整合鄉村旅游信息的軟件功能充分設計與開發,借互聯網信息之力,建立鄉村旅游宣傳網站平臺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數據共享和大數據分析,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并利用信息技術細分景區經典,設置游客客流量上限閾值,建立實時監控預警機制,提升景區管理調度水平,為鄉村振興夯實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鄉村旅游振興鄉村是一項需要在正確定位基礎上,多方力量完成的長期性系統工程。需要緊緊圍繞鄉村建設的實際現狀,明確梳理城市與鄉村建設之間的聯系,從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勢利導,進一步探索鄉村旅游振興鄉村的可行路徑、有效模式、政策供給等,以更加符合民生需要和社會發展潮流,加大加快鄉村旅游振興鄉村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昌森,張震,董文靜,張廣海.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耦合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35(13):97-101.
[2]金媛媛,王淑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態旅游產業與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20(01):142-147.
[3]劉胡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探析——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J].熱帶作物學報,2020 (08):241-241.
[4]陳雪.中越邊境特色村寨旅游發展的思考——評《新鄉建與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和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09):211+234.
[5]邢蕾,許夏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海南鄉村生態旅游策略——評《海南旅游與文化概覽》[J].熱帶作物學報,2020(11):242-242.
[6]常中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評《美麗鄉村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J].中國瓜菜,2020(10):123-124.
[7]李彬彬,米增渝,張正河.休閑農業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及影響機制——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經濟地理,2020(02):154-162.
(作者單位:山東省郯城縣農業農村局)E7A4DE81-245F-4FB0-9186-FA4B0B07C4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