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改革四十年的實踐充分說明,改革法是改革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改革法是改革的大法,只有在改革法的引領下,才能規范和約束所有領域和所有部門的改革行為,才能取得改革的總體發展和總體效益。因此,改革法是把我國改革引向深入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改革法;必然性;基本內容
改革伊始,由于我們對改革法制化的認知有一個過程,當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有些領域和有些部門的改革便出現了不規范和無序化的現象。這些現象嚴重干擾了改革的進程,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延緩了改革目標的實現。鑒于我國改革的首次性、摸索性和錯綜復雜性,必須把改革置于改革法的規范和約束之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改革協調、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一、改革法產生的必然性
(一)改革的首次性
我國歷朝歷代都不乏主張改革的仁人志士,但這些改革主張無非是兩種結局,一是還沒有進入實踐過程就夭折了,二是即便是小范圍地進入實踐過程,也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振動。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我國在較長的時間內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在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客觀地、公正地看待這一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步,這一體制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潮流,必須進行改革,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要求。坦率地講,原有經濟體制內含的生產力已經發揮殆盡,改革前夕的國民經濟已經跌入崩潰的邊緣,如果繼續沿襲這一體制,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將會遇到巨大的威脅,改革也是情勢所迫而使然。本次改革是社會主義成立之后的首次改革,沒有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完全要靠自己摸索前行。加之當時國際形勢極度惡化,社會主義國家都將面臨發展和生存的巨大壓力。這種險惡的國際環境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唯有改革才能使國家擺脫困境,唯有改革才能使社會主義中國浴火重生,唯有改革才能展示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光明前途。
(二)改革的復雜性
改革初期,我們對改革的復雜性是估計不足的,對改革所產生的社會振動也是始料未及的。從改革發展的規律來看,它不僅涉及政治活動的全部領域,而且涉及經濟活動的全部領域。從政治活動的領域來看,其中包括: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保、行政、國防、外交等全部部門。這些部門內部以及部門之間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從經濟活動的領域來看,其中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全部部門。這些部門內部以及部門之間也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以上各個領域和各個部門首先是獨立的,各自發揮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然后才是聯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部門不可避免地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種緊密聯系的過程中,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必須相互依賴、相互推動和相互適應,謹防某一領域的孤立冒進。我國改革的實踐充分說明,任何一種單方面的改革都難以持久,都難以取得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必須統一部署和統一規劃,兩種改革必須做到同一性和同步性,這也是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
(三)改革的長期性
我國的改革是貫穿21世紀的巨大的社會工程,涉及的領域之多,持續的時間之長,其艱巨的程度,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變革事件都無法比擬的。一是我國的改革不僅要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從改革的實踐過程來看,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兼容必須經過一個摸索前行、醞釀磨合的過程。值得強調的是,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兼容,不是外在和非有機的兼容,而是內在和有機的兼容,這種兼容是兼容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引入一個時間的概念,簡言之,也就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才能解決。這種兼容不僅贏得了我國改革的勝利,而且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二是改革不僅要建立強大的物質文明,而且要建立強大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我國數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文化,這些優秀文化是我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精神支撐和基礎。另一方面,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優秀文化,這些優秀文化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條件。然而,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既要堅信我們的文化,又要包容外來的文化,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在現代化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改革的反復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反復性,新生事物的發展更會有反復性。改革是對整個社會的全面大蕩滌,無疑會陳渣泛起,還可能引發各種伴生物和附產品,比如貪污腐化、貧富差距、國有資產流失、失業人數增加、道德滑坡、價值觀念扭曲等現象。這些現象容易使人們對改革的信念產生動搖,當人們的某種利益受到影響時,甚至希望回到舊體制中去。值得強調的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真空中改革和發展,不能幻想純而又純的社會狀態,不能幻想沒有任何矛盾和問題的理想社會,假如有這么一個社會,這個社會就不需要改革,也不需要發展。因此,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伴生物和附產品是不可避免的,像我國這樣一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國家,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累積的問題更多,更是如此。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充分證實,正是由于矛盾和問題的存在,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改革的認識,也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漸提高的,當改革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指數時,人們自然就會堅定改革的信念。
二、改革法的規定和目的
(一)改革法的規定
所謂改革法,是指改革的母法,是規范和約束總體改革行為的根本大法。我國的改革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面的社會大變革,它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所有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領域的變革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社會振動。因此,不規范和無序的改革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在改革法的引領下,才能使改革協調、穩定和持續地發展。
改革開始時,由于對市場經濟的法制化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重視,當改革進入到深水區時,便出現了無政府主義和隨心所欲的現象。這些現象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偏離了改革原有的方向,延緩了改革的進程,遲滯了改革目標的實現。鑒于我國改革的首次性,摸索前行性和錯綜復雜性,只有把改革置于改革法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能為深層次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先決條件。
(二)改革法的目的
改革法的目的是嚴格規范和約束所有領域和所有部門的改革行為,協調所有領域和所有部門在改革中的同步和平衡關系,實現所有領域和所有部門的總體發展,獲得總體發展的效果。
每個領域和每個部門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在改革過程中并不是處在公平競爭的水平上,這種差別性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市場經濟的原則就有可能使某些領域和某些部門長期處于劣勢和下風。這種現象如果繼續下去,就會拖改革的后腿,甚至會偏離改革的方向,降低改革的總體效果。因此,改革法就必須借助法律的手段,協調改革中所有領域和所有部門的同步發展,從總體上提高改革的水平。
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整體利益型經濟形態,因而我國的改革就必須服從整體利益型這一顯著的本質特征。唯有通過改革法才能全面規范和約束所有領域及所有部門的改革行為,不斷從整體上推進社會主義的改革事業。
三、改革法的基本內容
(一)改革法的總體性
改革法的總體性是針對改革的全部和總體而言的,總體性追求的是改革的總體效果。我國的改革是對傳統體制的全方位改革,是一場涉及全社會范圍的重大而深刻的總體性社會大變革。一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改革。馬克思認為,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豎立其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等一系列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且這種矛盾不解決就會嚴重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時,這種反作用就演變為決定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離開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也不存在離開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兩者始終是結合在一起的。改革法可以從總體的角度規范兩者的同步改革,從而取得改革的整體效果。二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為政治體制改革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政治體制改革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更加寬泛和更加縱深的發展空間,兩種體制改革的相互推動作用形成一種合力,這種合力共同促進了全社會整體改革的進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同步進行,當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客觀上也要求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如果孤立地、一味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牽絆就會接踵而來,從而導致經濟體制改革也會舉步維艱。故此,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相互適應。經濟體制改革不能超前和滯后政治體制改革,否則會阻礙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也不能超前和滯后經濟體制改革,否則會阻礙經濟體制改革。改革法可通過本身所具有的規范力和約束力,使兩種改革平衡發展,避免一邊快,一邊慢,一邊輕,一邊重。三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改革。國家改革的大政方針、總體部署、未來的發展趨向和發展預期由中央政府來決定,對于由于地域差異而制定的特殊政策和方案,中央政府不能統得過多過死,要給地方政府留有一定的自主決策的空間。中央政府的決策一旦經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審議、批準和通過后,改革法就應當監督執行,其間不管發生什么事件或者人事變動,都不能改變原有的政策和方案,要保持政策和方案的連續性和持續性。地方政府必須服從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案,不允許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對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案打折扣,即便是地方政府根據地方的區位優勢制定的特殊政策和方案,也必須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案保持一致。
(二)改革法的宏觀性
改革法的宏觀性是針對改革的全局性和宏觀性而言的,宏觀性追求的是改革的宏觀效果。改革不僅要注重微觀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宏觀效果,因為宏觀效果反映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發展趨勢。把握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發展趨勢,才能保持改革的良好勢頭,才能不斷把改革引向縱深。一是各個行業的法規之間是沒有規范力和約束力的。現代化的社會是法制社會,現代化的社會只有在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下,才是健康的和有效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建立和健全了與該領域相適應的法規體系,這些法規體系對于推動本領域的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法規體系只適合于本領域,對其他領域是沒有任何規范力和約束力的。即便是有些法規體系也會涉及到其他領域,但這種涉及也是一般化的。唯有改革法可以將所有領域統一起來,并且對各個領域的法規體系具有規范力和約束力,使各個領域的法規體系處在相互協調、相互推動、相互依賴和相互發展的狀態之中。二是各個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是獨立進行的。各個領域一般情況下基本上是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改革和發展的,每個領域都不會顧及或較少顧及別的領域的改革和發展。然而,由于全社會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領域都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所有的領域之間都可能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一個領域都難以獨善其身,任何一個領域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全局的變化。比如,有些領域的改革,僅從微觀角度來看,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效益,但由于缺乏宏觀的掌控與把握,宏觀效益并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領域的微觀效益也很難長久,經過一段時間后,這種微觀效益還可能喪失。因此,每個領域如果都是孤立地進行改革,整個社會的改革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產生宏觀效果的。三是正確處理好改革法與行業法之間的關系。行業法是微觀法,只是規范和約束本行業內部的行為,對其他行業是沒有任何規范力和約束力的。在改革過程中,行業法必須服從改革法的規范和約束。改革法是宏觀法,是改革的根本大法,對所有行業都具有規范力和約束力。
(三)改革法的協調性
改革法的協調性是針對各經濟要素的協同發展而言的,協調性追求的是協調效果。一是各種經濟要素改革的基礎和條件具有差別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經濟要素改革的基礎和條件具有差別性,如果這些差別性任由發展,就有可能背離改革的方向。因此,只有通過改革法才能使這些經濟要素的改革作到協調發展。以地區差別為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優先開放了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結果使本來已經差別較大的距離拉得更大了,這種距離嚴重影響了改革的整體推進。以所有制差別為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惠的政策,使非公有制經濟急速地發展起來。相反,公有制經濟卻因為包袱太重,轉型成本大,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的差別為例。改革開放以后,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農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雖然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還是十分有限的。二是各種政治要素改革的基礎和條件具有差別性。以行政差別為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率先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沒有涉及行政體制改革,因而行政體制同經濟體制的矛盾就顯得格外突出。之后,雖然也進行了若干行政體制方面的改革,但這些改革并沒有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以社保體制差別為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社會保障體制進行過幾次大的改革,但各個部門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的最終消除,一方面取決于制度的變遷,另一方面取決于綜合國力的提高。以上各種經濟和政治要素在改革過程中基礎和條件的差別性,在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差別可能會逐漸拉大,這種狀態會嚴重影響改革的整體發展,弱化改革的效果。改革法可以解決各種經濟和政治要素在改革過程中基礎和條件差別性的問題。首先,改革法可以通過相關的法律條文,保障各種經濟和政治要素在改革過程中的協同發展。其次,改革法可動員全社會力量,不斷提升各種經濟和政治要素在改革過程中的基礎和條件。最后,改革法可通過相關的組織機構,加強對各種經濟和政治要素的投資與管理,不斷推動改革的協調效果和整體效果。
(四)改革法的發展性
改革法的發展性是針對改革的未來趨向及預期而言的,發展性追求的是發展效果。改革是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具有摸索前行、不斷發展的特征。因此,改革法就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應當根據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隨時變更相關的內容,不斷指引改革的發展。一是改革過程中的新生事物是層出不窮的。我國的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大變革,在這場社會大變革中,涉及的范圍之廣、領域之多是歷史上任何變革都無法比擬的。因此,改革中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將是一種常態化現象。這種常態化現象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的,因為我國的改革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無可避免地充滿著未知數和不可預期性。二是改革法要隨著改革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累積的問題和矛盾會不斷增加。一方面,隨著改革時空的變化,改革法的部分條文已經過時,或者部分地過時,不能解釋現實的改革,需要重新修訂部分內容。另一方面,現有的改革法無法解釋大量涌現的新生事物,需要增加新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增加的新內容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改革特色,符合中國改革的實際需要,符合中國改革發展的總趨勢和對改革發展的科學預期。總之,增加的新內容要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不能超越生產力的實際需要。三是無論是修改的內容,刪除的內容,還是增加的內容,必須經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審議、批準和通過,決不可隨意作主。改革法的任何變動,都是十分謹慎的大事情,決不可輕易變動,要廣泛聽取黨內外及廣大群眾的意見,以防發生失誤,貽害無窮。
參考文獻:
[1]陳鵬.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視域中的宏觀調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葛長庠.控制論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3]黃亞鈞.宏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季金華.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法律本質理論的回顧[J].北方法學,2009(01):131-140.
[5]宋樹濤.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制文明進步[J].紅旗文稿,2008(21):6-8.
[6]湯唯.創建中國法學流派的主客觀條件[J].法學,2005(12):25-34.
[7]朱解放.馬克思的計劃調控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基礎[J].商業時代,2012(08):21-22.
[8]朱解放.經濟調節方式與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J].特區經濟,2012(03):130-132.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