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肖李
摘要: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科技本身能力巨大,應用科技的平臺類企業一端連著巨額資本,一端連著千千萬萬的用戶;且數字經濟中,科技給平臺企業運營帶來了多變和隱蔽性。如何讓這些科技平臺巨頭們做出向善的選擇,深刻影響著全社會的福祉。文章認為,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單純靠企業自律,不可控風險過高,應當是政府、媒體、社會機構、平臺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
關鍵詞:科技向善;數據殺熟;風險轉嫁;向善意識;監督測評
一、問題的提出
平臺類企業內部科技人員科技研發時的向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普遍關注和重視的一個焦點課題。除了平臺類企業研發科技受到廣泛關注外,平臺應用科技也日益受到重視。事實上,平臺選擇如何應用科技獲取利益對整個平臺內部生態、外部行業市場,乃至整個社會都有重要影響。2020年,作為全球最大的IPO螞蟻金服上市被監管;11月2日,四大權威監管部約談螞蟻金服負責人,IPO宣布終止。
2020年11月份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9修訂版)查處多起涉及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案件。然而政府的參與,并沒有完全打消老百姓們對管住“平臺企業作惡”的顧慮,目前政府的處理主要集中在經典反壟斷領域——經營者集中,排除、限制競爭(二選一)等,一旦科技加入,事情將會變得復雜,例如:反壟斷指南中規定“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該規定可以讓“會員比非會員價格更貴”的低級殺熟事件消失,但是諸如:“按用戶行為、購買力,選擇性地臨時發放優惠券”,“同樣的搜索條件下,消費能力高的客戶優先看到的都是更貴的產品,但總體產品信息不變”等類似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多,這究竟算正常運營還是“數據殺熟”?邱澤奇(2019)明確指出,技術作惡有一個共同的社會特征,既有的社會規范無力約束新興的技術行為。加強對平臺類企業應用科技的引導、監督、管制,促進平臺類企業從科技作惡向科技被動向善發展,最終達到主動向善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本研究中,科技向善是指平臺類企業應用科技做出向善的選擇,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從內部看,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既包括對平臺自身的消費者負責,如解決消費者顧慮,不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等;也包括對平臺內部的第三方商家負責,如合理分配利潤,合理使用流量分配權等。從外部看,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包括對供應鏈上下游的市場負責,如不阻礙行業創新;以及對社會其他無關人士負責,如造成的破壞和影響是可修復的。問題在于,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的實現路徑是什么?本文認為,我們必須先從微觀視角深入探究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的實現路徑,如表1,才能解決平臺類企業濫用科技的問題。
二、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的內部實現路徑
(一)企業與消費者
平臺不能用技術手段影響用戶決策、不能用大數據侵犯商業隱私、不能用技術手段做“價格歧視”、不能隨意改變規則變相損害消費者權益,且平臺不能損害消費者的安全及身心健康。在先前的一些研究中,部分文獻也涉及平臺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領域。例如:楊熙(2020)電商平臺信息泄露的防范義務;潘定,謝菡(2021)電商平臺濫用數據導致“殺熟”行為的發生。“同樣的搜索條件下,消費能力高的客戶優先看到的都是更貴的產品,但總體產品信息不變”等類似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多,這究竟算正常運營還是“數據殺熟”?本文認為,平臺應該主動保護消費者權益,合理利用科學技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與第三方商家
對于平臺和第三方商家的關系研究,張凱(2019)主要進行了第三方賣家視角下復合型電商平臺商業模式的研究;房銀海,徐海燕,譚清美等(2019)進行了平臺領導者激發內部成員協同創新意愿的研究。本文認為,從平臺內部和第三方商家之間的行業內生態圈來看,首先,平臺不能將風險轉嫁給第三方商家,利潤分配不能過于利己從而損害第三方商家的利益;換而言之,平臺不能為了扶持自己的商家而打壓第三方商家,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選手。其次,平臺應該保持競爭中性原則,不濫用流量分配權,合理配置資源,維持公平的競爭環境。最后,互聯網平臺應該公平合理地分配流量,主動共享基礎成果,從而實現價值共創,營造有活力的生態圈。
(三)企業與內部科研人員
平臺內部研發科技產品或者科學技術的工作人員本身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倫理意識,不能唯利益至上。譬如,不能因為平臺需要而盜取用戶隱私信息,或者私自販賣用戶個人信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科技人員的行為往往被企業所控制。企業的戰略目標或商業行為會促使科技人員忘記道德倫理,自發地走向“非善”。那么如何引導企業科技行為向善和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和行為只有既符合個人和組織的利益,又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才能在企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這種大背景下,加強企業商業倫理建設和培養科技人員向善意識就成了必要選擇。
1. 通過領導方式在企業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氛圍
平臺對科研人員的引導不能只表現在口頭上,要通過樹立企業的價值觀、信念以及目標來體現。當員工看到領導人為社會利益做出個人犧牲,自然就會效仿。
2. 加強對科研人員“善文化”的培訓教育
沈敏榮(2019)認為企業需要重視的“善的藝術” ,即儒家文化商業倫理的構建與實現。具體在平臺類企業中,企業應該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提高科研人員向善意識。
3. 通過正式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系統塑造良好的倫理價值觀
企業可以單獨設置一個倫理委員會,訂立一部公司倫理準則,處理有爭議的科技倫理問題,并建立必要的政策和程序以支持員工對組織中不合法、不合理、不道德的做法檢舉揭發。8FAE0996-6363-4825-B704-C14347C1D124
三、平臺類企業科技向善的外部實現路徑
(一)媒體的監督
1. 曝光不良事件,實時監督輿論
媒體應該設置曝光熱線、社會事件調查小組以及網絡事件跟蹤小組,即時發現消費者的舉報,避免出現消費者的發言被平臺消除的情況,確保平臺的不良事件能夠得到揭發。后疫情時期,美團入駐菜市場惡意補貼讓菜場小販無利可圖,如果不是媒體曝光美團侵略式擴張的行為,消費者可能不會意識到這些行為竟然會造成無數底層商家失業。所以,媒體曝光企業濫用科技進行侵略式擴張,是推動科技向善的第一步。此外,因為新媒體使時空縮小到極致,消息蔓延速度極快,所以媒體曝光平臺不良事件后,媒體人員應該實時進行輿論監督,確保信息真實性。
2. 借助監測工具,實時檢測分析
媒體應該借助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新聞的閱讀量、評論量、轉發量,依靠數據來評估事件的影響力,并分析評論的偏向度來判斷大眾對新聞的看法。網絡背景下新媒體新聞的畸變性強,媒體工作人員應該時刻監督,避免企業雇傭水軍控評,混淆視聽。最后,在保證新聞真實合理的基礎上,媒體應該跟蹤報道企業采取的相關措施,判斷企業是否存在逃避責任的行為;并客觀評價企業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對后續社會的反響進行報道。
(二)專業機構的考核與監管措施
1. 技術指標測評和質量品質測評
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技術安全性進行測評,確保平臺有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和財產的能力。首先,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的項目進行發展評估,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其次,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質量測評,保證消費者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最后,一旦發生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專業機構應該分析平臺是技術失誤還是故意的商業行為。
2. 利潤分配測評
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內部第三方商家獲取的利潤進行分析,評價平臺利潤分配機制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利潤分配機制給出改進的建議。
3. 風險轉嫁測評和風險防控測評
專業機構對平臺的行為進行風險預測,不僅包括對平臺出事后轉嫁風險的可能性的預測,還應包括對平臺轉移風險后帶來的社會影響的評估。為了更好地測評平臺轉移風險后帶來的社會影響,專業機構應該測評平臺的影響力度。譬如,對平臺自身行為的帶動力度和效仿力度進行測評。我們應該看到行業巨頭轉嫁風險后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譬如,2020年,餓了么騎手工作途中猝死,餓了么只提供2000元人道主義費用,通過平臺旗下蜂鳥眾包平臺,繞開勞動法將風險轉嫁給他人,引發了人們對餓了么的抵制,甚至造成了整個外賣行業的口碑急劇下滑。張治安,姚堯(2020)就互聯網平臺勞動的社會影響進行了相關論述,本文認為,為了避免企業轉嫁風險的行為出現,專業機構必須對企業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嚴格考核。
4. 應急能力測評
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應急處理能力進行測評。首先,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監測問題機制進行測評,2020年,圓通速遞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導致40萬條個人信息泄露,這就是平臺對用戶隱私數據疏于監管的結果。其次,專業機構應該對平臺的公關部門的能力進行測評,分析其解決問題和平息公眾怒火的能力。
(三)政府的統籌引導
1. 政策制定者首先需要建設、完善基礎響應機制
(1)推動建設完善風險預警體系。對于平臺類企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風險進行預警。(2)推動完善產品、服務追溯機制。產品質量問題一直飽受各方關注,通過追溯機制倒逼企業重視產品質量問題。在產品、服務出現問題時,明確責任劃分,有助于改善售后服務等方面的問題。(3)推動供應鏈監管機制的建立。傳統的產品質量監管通常采取的是事后管理模式,即是“市場監測、媒體曝光、事后打擊”,這種模式存在極大的風險。對平臺類企業供應鏈實施監管,應從源頭上降低風險。(4)推動不同行業差異化管理機制的落地實施。平臺類企業在多領域內突破創新、開拓市場,執法者不能采取“一刀切”執法管理模式。差異化管理將為行業內融通創新增添活力。(5)繼續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新科技、新平臺的出現,也將帶來更多的潛藏的社會風險,政府對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提升,將為科技向善提供堅實保障。(6)充分發揮政府約談機制的作用。通過對平臺類企業的約談,實現政府與企業的直接溝通,發揮政府監管作用。
2. 政策制定者應該給專業機構放權,專業機構發揮其測評作用
專業機構主要實現質量品質測評、技術指標測評、利潤分配測評、風險轉嫁測評等;在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下,推動平臺風險收益對等,利潤分配公平。其次,通過支持專業機構的售后服務測評、問題應急能力測評、影響力度測評、風險防控測評,促使平臺企業認清其企業社會責任。
3. 政策制定者應該充分調動媒體輿論監督的力量
政府的政策,專業機構出具的專業報告等都需要媒體進行傳播。媒體對企業不良事件的曝光,對后續企業處理進度的持續跟進,會給企業帶來輿論壓力;同時,媒體也應當實時監督輿論,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以此推動平臺向善發展。
4. 政策制定者應從法律法規方面變革
各級政府出臺地方性法律法規,通過明確細化立法范圍,落實對執法的監管,擴大司法審查范圍,用法律確保科技向善的實現。
5. 政策制定者應該采取必要的激勵手段
一方面政府對平臺適時打壓,明確底線;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降低稅收,政策引導,釋放明確信號。沈永建,尤夢穎,梁方志(2020)從金融管制、資本市場管制、薪酬管制、其他干預行為四個方面對這政府管制企業行為進行綜述,本文部分思想與其不謀而合。
6. 政策制定者應轉變、提升社會風氣,完善并發揮出社會獎懲機制的作用
運用多領域和全方位的征信體系,確保信用獎懲機制的落地實施。對于具有社會責任感、合理利用科技謀取利益甚至造福社會的平臺,通過提高其社會福利,提供更高額度的貸款,幫助其更好地發展,激勵更多的平臺實現科技向善。這些激勵的具體措施為:對平臺進行財政補貼、對行業內部的創新標桿進行政策支持、對新型平臺降低稅收等。
參考文獻:
[1]邱澤奇.技術化社會治理的異步困境[J].社會科學文摘,2019(02):58-61.
[2]楊熙.電商平臺的信息泄露防范義務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0(08):32-33.
[3]潘定,謝菡.數字經濟下政府監管與電商企業“殺熟”行為的演化博弈[J].經濟與管理,2021,35(01):77-84.
[4]張凱.第三方賣家視角下復合型電商平臺商業模式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9,22(04):110-126.
[5]房銀海,徐海燕,陳曙鼎,譚清美.平臺領導者激發內部成員協同創新意愿研究——基于網絡博弈視角[J].軟科學,2019,33(05):59-64.
[6]沈敏榮.現代商業與“善的藝術”:現代商業倫理的構造分析[J].蘭州學刊,2019(06):20-28.
[7]張志安,姚堯.互聯網平臺勞動的社會影響及研究啟示[J].新聞與寫作,2020(12):65-69.
[8]沈永建,尤夢穎,梁方志.政府管制與企業行為:述評與展望[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0,34(03):81-95.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校級重點教研項目“三全育人思想在院系專業課程中的落地實踐探索”(編號:JYZD1903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8FAE0996-6363-4825-B704-C14347C1D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