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燦杰
摘 要:通背拳是一項起源于我國宋末明初的傳統武術拳術,擁有著文化內涵和技術體系豐富。通背拳其技法靈活多變、放長擊遠、大開大合,屬于適合人們習練的拳種之一。通背拳在歷史的發展中受到不同時期統治者的影響,使其原有的技術體系和文化底蘊發生了改變。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發現通背拳中技法傳承的問題,找出通背拳技法發展的不足,為通背拳的發展提供路徑,使人們更直接、更清晰、更容易的把握通背拳的特點,將通背拳薪火相傳、發揚壯大,讓其在新的時期煥發生機。
關鍵詞:通背拳;傳統技法;創新技法
1、通背拳技法傳承現狀
1.1拳法節奏把控的缺失
傳統通背拳的練習對節奏的要求很高。慢時要求穩、力道能控制住,快時要求要達到他人無法識別或是看到的速度。但從現代的武術比賽中觀察通背拳的練習情況來看,習練者在現代競技武術套路規則的限制下,為了獲取更高的分數,在練習過程中使用觀賞效果較好的快招式,較少使用慢招式,使得通背拳原本慢的動作基本上沒有展現出來,導致通背拳的整套練習節奏不分明,快節奏居多。我們應在練習的過程中要了解通背拳每一招式的用法,了解不同的招式拳法不同的速度來進行。特別有一些“纏”和“側”等動作要用慢、輕柔的方式來表現,而有些動作則適用重力量的訓練,例如錘的動作就特別適合重力下練力,通過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達到打擊對方的作用。
1.2拳法練習動力完整性的缺失
從通背拳的技法特征中可以看到,該拳的使用過程中要求以特定的中心為圓進行相應的活動,不僅要體現對氣的運用,而且會體現自己對自己的保護。如果練習時相關的動作不能完整到位,那么就無法達到“圓”的程度,相關的動作也不能到位,這樣就會使原本要得到了“圓”變成其也形狀。但在目前的習練者中發現,他們都忽略了圍繞圓展開的動作特點,在出招是,隨意從身體任意一個方向出招,且動作幅度較大,缺乏了對動作動力完整性的注意。
1.3用拳時審時度勢的缺失
從通背拳的技法特征可以看到,該拳法最為重要的技法就是“千變萬化、變化多端”,也就是說在對相關技法進行運用時不限于某一種或是某幾種技法,也不限于只用實的技法或是虛的技法,這也決定了在具體應用相關的拳法時,要根據對抗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注重近、遠、側、正、彎、曲、進和退的應用,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千萬萬化的特征。這就要求通背拳通過在實戰中不斷的實踐,獲取經驗。但目前通背拳僅在武術套路比賽中有,缺失實戰的機會,這就導致了習練者對審時度勢感覺的缺失,導致習練者不能較好的發揮通背拳審時度勢的特點。
2、通背拳技法發展對策
2.1注意節奏的多變性
現代武術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方向就是注重節奏的控制,而自有的節奏不僅可以形成致命的武器,還可以打亂他人的步伐,這樣實現更好的效果。從通背拳的節奏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節奏的快與慢能夠得到較好的運用。在慢拳的運用中并不是靜止的被動的,而是緩慢的、全神貫注、專注、把力度運用到最好的狀態,這種技法對于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等有著很好的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彰顯運拳和用拳的技巧性,體現的是用拳中的技能的高超性。由于對于慢的要求需要結合個人的力度和力量進行控制,所以在具體的要求上,往往以練拳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根據用拳人對于“慢”的理解,結合自己對氣的控制、對拳法的控制。在慢的過程中觀察對方、找到出拳的最好時機。第二,注重出拳的輕與重結合。由于拳法的快慢要求不同,使得練習時需要對不同的力度進行適當的控制,在慢的時候一般是比較重的動作,而在快的時候往往要求是輕的出拳,這樣才能實現練習的效果。通背拳的練習關鍵點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輕和重進行控制,讓自己的力度可以在自己的可控范圍內,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該拳法的特征。
2.2注意整個拳式對圓的追求
圓在中國武術中代表著凝神聚氣,圓可以將氣聚集到一起。在通背拳中有“三圓九纏,四面八方纏九宮 ”之說,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通背拳的運拳過程中要注重圍繞一個特定的中心開展,無論是上下還是左右用拳的時候,都要針對人體的中心開展,這樣才能真正彰顯該套拳法的精神實質。而在具體的動作的運用時,手的動作、腳的動作和手勢等也會體現圓的要求。通背拳纏繞是以陰陽變化之理,以纏絲、螺旋、離心、向心、公轉、自轉等理論形成圓弧運動。隨著身體和動作的變化,在大的圓中的小圓,而這樣的動作可以貫穿到整個拳法的應用過程中,即很多的動作和主要的動作都要體現一個孤形,這是因為在拳術的對抗中,這樣的形狀可以更好地避開對方的攻擊,給自己形成一個特定的保護圈,在這樣一個圈中,既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且還可以形成一個連環的動作鏈,讓對方不至于攻破自己的防線。
3、總結
通過對通背拳的技術傳承現狀可以看到,通背拳技法有著其獨有的特征,但目前來說通背拳的發展是有問題的,受到競技武術的影響,通背拳的發展偏向競技發展,對于通背拳中的技法特點、拳式用法等缺乏。本文在梳理通背拳技法上的不足,希望能對通背拳的傳承起到積極作用,以便于更好的傳承通背拳,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提供更好的資料。
參考文獻
[1]楊祥全.洪洞通背拳:失傳的太極長拳——兼論太極拳研究的一個可能路徑[J].搏擊(武術科學),2013,10(04):1-5+8.
[2]劉劍,侯介華.洪洞通背拳文化傳承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12,9(04):32-34.
[3]孫會文.洪洞通背拳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26(02):63-65.
[4]王黃城.傳播學視野下對洪洞通背拳未來的“憂與思”[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3):145-146.
[5]張潤宇.對洪洞通背拳的文化人類學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8(04):43-45.
[6]閆晉光.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山西洪洞通背拳的傳承保護與發展[D].西安體育學院,2013.
[7]張凱.洪洞通背拳的地域文化特征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7).
[8]李盛華.五行通背拳的文化解讀[JI].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8.
[9]徐泉森.祁家通背拳的技擊特點與價值功能研究刀.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6):17-18.
[10]李冬.略論猿仙通背拳.搏擊·武術科學,200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