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促使世界各地區民族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拉祜族是規模較為龐大的跨界民族之一,在泰國北部地區、中國云南地區廣泛分布。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發展,泰國北部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為推動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的深度融合,對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關系展開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通過介紹拉祜族,深入剖析現階段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國內、泰北拉祜族融合對策,望推動中泰經濟、文化的深度交流與發展。
關鍵詞:泰國北部;拉祜族;民族關系
民族關系是指各民族間在以利益需求為前提,在強烈的民族意識、民族認同的作用下與其他民族開展的交往活動,民族關系實質上是較為特殊的社會關系表現形式。良好的民族關系能夠推動一個民族朝著更加和諧、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而存在沖突的民族關系則會嚴重阻礙該民族發展。拉祜族作為一個跨境民族,泰國北部拉祜族與泰國本土各民族、周邊民族、國內拉祜族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一帶一路”政策的作用下,為推動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國內拉祜族的健康發展,本文對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關系展開研究。
一、泰國北部拉祜族概述
泰國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泰國北部與緬甸、老撾的邊境地區,居住地形大多以山區、半山區為主,且與泰國當地的傣族、哈尼族、瑤族、佤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深入探究泰國北部拉祜族的起源可知,泰國北部的拉祜族最早是由中國云南省與緬甸邊境交界處的拉祜族遷移而來。根據近年來泰國北部拉祜族的人口統計情況來看,泰北拉祜族人口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原本在緬甸北部山區的拉祜族不斷南下進入到泰國。
二、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關系
隨著泰國北部拉祜族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泰國北部拉祜族自身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關系也產生了一定變化,為此,筆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探索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具體如下:
(一)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政治關系
泰國國內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為“歸化”,即無論是何種民族均歸屬于“泰族”,在這種政治制度的作用下,泰國北部拉祜族本就是由中國、緬甸邊境、老撾邊境遷移所形成的,因此,在政治上需要與泰國本國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同時,泰國北部拉祜族周邊傣族、哈尼族、瑤族、佤族等民族也需要遵循泰國國內民族政策,因此,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政治關系并不存在沖突,且均需遵循泰國內部的民族政策,皆歸屬于“泰族”。
(二)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經濟關系
早期泰國北部拉祜族、周邊傣族、哈尼族、瑤族、佤族等民族主要以農耕經濟為主,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泰國北部拉祜族、周邊民族的經濟方式得到了巨大的轉變。各民族間經濟往來更加密切,各民族間各取所需形成了良好的經濟貿易往來。
(三)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文化關系
若想要深入了解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文化關系,就要進一步探索拉祜族的文化變遷,在傳統的拉祜族文化中,在宗教信仰方面以基督教為主;且在婚姻、飲食、起居、禮儀、喪葬等方面均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1],同時拉祜族在長時間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已形成了該民族特有的語言形式。拉祜族由緬甸、老撾邊境遷入泰國并定居于泰國北部后,與傣族、哈尼族、瑤族、佤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這些民族受到泰國文化影響,宗教信仰主要以佛教為主,且同樣具有特的婚姻、飲食、起居、禮儀、喪葬、語言等文化體系。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在長時間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彼此的文化體系產生了巨大影響。泰北拉祜族文化為周邊民族帶來了新的宗教信仰,同時帶來了不同的婚姻、飲食、起居、禮儀、喪葬等文化。而泰北拉祜族為與周邊民族進行深度融合,會不斷改變其語言系統,形成了母語兼用泰語的語言體系。由此可見,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文化呈現出不斷融合發展的趨勢,同時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場景。
(四)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的民族關系
泰北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雖屬于不同的國籍,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在加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拉近了泰北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之間的關系[2]。二者間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均存在密切聯系,泰北拉祜族和國內拉祜族的民族關系正朝著和諧、融洽的方向發展。
三、基于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關系促進國內與泰北拉祜族融合對策
(一)以“一帶一路”為依托,促進國內與泰北拉祜族民族特色產業發展
為促進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融合,應將“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依托,依靠泰國北部山區礦產、深林等資源[3];依靠國內云南地區豐富的農業、工業資源不斷推進二者發展民族特色產業,不斷加深國內、泰北拉祜族經濟交流,不斷促進國內、泰北拉祜族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拉動兩個民族間的經濟發展,形成國內、泰北拉祜族經濟發展新格局。
(二)大力促進國內與泰北拉祜族民族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時促進國內、泰北拉祜族融合發展的主要手段,在國內與泰北拉祜族民族文化交流過程中,要遵守尊重民族文化差異原則,不斷借鑒二者間的優秀文化,以此來提高國內、泰北拉祜族的文化認同感[4]。同時,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國內拉祜族也需與泰北拉祜族周邊傣族、哈尼族、瑤族、佤族等民族開展文化交流,以此來不斷推動自身文化發展,推動泰北拉祜族周邊民族文化發展,建立和諧的民族關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形成了較為和諧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同時,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泰北拉祜族與國內拉祜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筆者認為在泰北拉祜族與周邊民族的民族關系基礎上,可利用“一帶一路”政策優勢,不斷促進國內、泰北拉祜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各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并以此來加深各民族間的國際合作,以此來達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曉芳.云南省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2]蘇翠薇.建設和諧民族關系的實踐探索——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擴塔節”拜年儀式為例[J].普洱學院學報,2015,3105:6-9.
[3]高楊,劉永功,馮海英.我國少數民族通婚圈變遷及其動力機制研究——以云南省陸村拉祜族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8,01:153-160.
[4]鄧成甫.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族際關系整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析[D].云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趙進(1990-12-),男,哈尼族,碩士研究生,云南普洱人,專技十二級,研究方向:民族學。
基金項目名稱:泰國北部拉祜族與周邊民族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20J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