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利春 孫子涵





摘 要:根據新課程標準,開展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呈現出生涯教育對高中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設立職業認知和目標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對于幫助高中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有顯著作用,明顯解決了學生在校出現的因同一性危機而造成的部分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青少年同一性? ? 生涯規劃? ? 影響力
1、青少年同一性
1.1 同一性定義及意義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定義為由個體所固有的目標、價值觀和信念所構成的一個與自我有關的概念。
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
同一性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價值、信念和認識持續發展的體驗和主觀感受,這種感受能給人以指引,能鼓舞人們的行為,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自我價值和滿足。
1.2青少年同一性
1.2.1 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危機
根據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青少年12-20歲的同一性問題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筆者認為青少年同一性的危機需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1)解決在12歲之前四個階段中同一性形成沒有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主動對內疚,勤奮對自卑;(2)解決能否將此前的幼兒至兒童期同一性各成分進行成功整合的問題。
1.2.2青少年同一性危機的生理基礎
青少年期的大腦中“杏仁核”,表現十分活躍。杏仁核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是“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的活躍讓孩子們的情緒轉換非常快、表現欲也更為劇烈,渴望用一些特別行動來突出自己。
于此同時,青少年期克制興奮的前額葉皮發育還不成熟,有時還處于“關閉”狀態,無法用理性壓制住自己的沖動。
1.2.3青少年同一性危機在高中階段(16歲-20歲)的呈現
(1)情緒管理
主要以焦慮、抑郁、暴躁三種負面情緒為主,導致學生常常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精神狀態欠佳、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問題。同時往往會以過激的行為如激烈的情緒發泄、甚至自殘來釋放自己積壓的負面情緒。
(2)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常處于緊張、逃避的狀態中,人際關系問題中采用消極的方式如打游戲、看小說、睡覺、離家出走等方式來逃避問題。
(3)行動力
行動力相對來說較弱,很難將想法付諸于具體行動。
(4)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出現沉溺于游戲、小說等情況。很難進行自我改善。
(5)學習目標設定
沒有具體學習目標的設定能力,無法自主獲得持久的行動力量。
2、高中生涯規劃課程
2.1本校高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設定目標
(1)喚醒生涯意識
喚醒學生生涯意識,讓學生建立“自己是生涯中的主人,我的生涯我做主”的認識,幫助學生通過主動吸收和執行的學習過程去習得能力。
(2)建立自我認知
當學生自意識自己是生涯主人后,能通過自我探索、自我認知來掌握自身現狀,發現自身優勢和劣勢,為后續擴展自身能力做好準備。
(3)提升自我管理
學生發展出所需的各項能力和建立穩定的心理素養后,促進學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盡量發揮學生的內驅動力和主觀能動性投入學習任務中。
(4)明確職業目標
學生在探索自我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中,逐步確定出與自身興趣和能力相匹配的職業目標,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2.2高中校本課程內容設置
第一章:生涯喚醒,設置兩個課時:《生命漫旅》、《生涯探索》
第二章:自我認知,設置六個課時:《性格探索》、《情緒探索》、《學習能力探索》、《專注力探索》、《學習價值觀探索》、《人際關系探索》
第三章:自我管理,設置五個課時:《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管理》、《時間管理》、《專注度管理》、《學習方式管理》
第四章:自我成長,設置五個課時:《生命綻放的力量》、《生涯規劃-性格與職業》、《大學魅力》、《職業探訪》、《我的生涯規劃書》
3、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響力
開展為期近兩年的高中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對照實驗研究,對實施班級(樣本387人:男生169人,女生218人)、參照班級(樣本432人:男生:229人,女生203人)的學生心理測量數據進行收集、整理,顯示生涯規劃教育對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成就感和學習穩定性等方面都形成了良性影響。
3.1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力(根據少兒心理健康量表MHS-CA采取的數據)
通過對兩類班級的心理測量數據進行對比,實施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班級在認知、思維、個性、情緒、意志五個維度上,均表現出高健康、較好健康的學生人數比例明顯高于參照班級。
3.2對青少年成就感的影響力
實施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班級在每學期中的本科人數比例呈現明顯遞增趨勢,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明顯增強。
3.3對學習穩定性的影響力(根據中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性量表SDLRS采取的數據)
對兩類班級的心理測量數據對比,實施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班級學生在主動學習、有效學習、喜愛學習、開放學習方面表現較好,學習穩定性比參照班級要高。
4、反思
(1)家長因自身生涯規劃意識不強,與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標準無法達成完全一致,導致生涯教育的影響力沒有對學生發揮充分。因此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同步對家長進行生涯意識的輸入,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長對學生品質的培養關注度不夠,更多地關注在學習成績上,而對學生進行品質養成中的行為修正需要家長配合學校完成。因此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同步對家長進行品質意識的輸入,以達到家校共同努力下對學生進行品質養成中的行為修正。
(3)本次校本課程的內容中沒有涉及對高考具體學科的學習方法指導課程,缺乏指導學生通過具體學科學習發展多元智能的具體方式,因此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增加多元智能內容的設置,以達到學生可以通過具體學科的學習任務完成完善優勢智能,發展弱勢智能。
(4)本次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缺乏班科聯動,沒有對實施班級中的所有學科老師在課堂中實施學科生涯滲透進行教學記錄,使得生涯教育的影響力并沒有發揮充分。因此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中,用增設班課聯系互動環節,對實施班級中的所有學科老師在課堂中實施學科生涯滲透進行教學記錄,讓生涯教育的影響力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M]孫名之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2]戴安娜.帕帕拉,薩莉.奧爾茲,露絲.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M]李西營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以生涯規劃教育? ?為支撐引導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JB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