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溪
摘 要;在現今教育環境中,教育部門對于學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除了做好常規教學工作,引導幼兒掌握相關的生活技能之外,還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得幼兒能夠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響應相關部門教育要求的同時,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體現學前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從學前教育工作實際出發,提出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以期在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教學體系的同時,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育;行為習慣;策略分析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
現今教育改革工作已進入深水區,對于學前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細化,關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已成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心口不宣的教學任務。但是由于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使得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受到阻礙,主要體現如下,
其一,教師教學觀念問題。我國學前教育工作是在近幾年才受到大眾關注,并蓬勃發展的。因此,教師素質存在較大差異,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小學化,未能意識到學前階段孩子的年齡特性,沒有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充足的發揮空間,使得其只是表面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并不會進行深入理解和運用,更不用說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了。
其二,幼兒園管理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幼兒園管理層對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指導過于細化,使得供教師可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小,同時,幼兒園行政管理層為打造較好的社會口碑,迎合家長要求,會一昧地注重幼兒的知識掌握情況,不僅與綱要和指南中的要求不符,還會對幼兒和教師的成長形成阻礙作用,使得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得不到較好培養。
其三,家長問題。在家長的固有觀念中,學前教育是教師的獨角戲,常常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將教師的指導性意見奉為圭臬,不會結合家庭教育工作實際,進行相應的改進。二是完全忽視教師的意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使得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存在差異,阻礙其發展。
其四,教師的教學方法。現今,幼兒園孩子的成長環境是極為優渥的,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相應創新,將教學目光從幼兒知識的掌握程度,轉到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在使得學前教育工作呈現較好效果的同時,促進幼兒的進一步發展。教師若堅持使用老套的教學方法,不僅與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相違背,還會使得幼兒成長落后,使得學前教育工作不能與時俱進。
以上是學前教育工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予以重視。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將會讓幼兒受益終生,眾所周知觀念和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再想更改就難上加難,而幼兒階段正是幼兒吸收外界信息模仿外界行為的一個重要階段,在該階段形成的行為習慣將會對幼兒的未來成長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助益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相關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教師應當注意起教育氛圍的有效營造,在教育中教育氛圍的營造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的綜合效益,而年齡越小的教育受氛圍的影響越大,基于這一規律幼兒教育受教育氛圍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從教育氛圍營造上看,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室的有效布置、主題班會的有效開展以及室外環境創設等多個角度展開,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活動室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性,搜索相應的視頻和圖片資源,并且張貼在活動室的各個角落,讓幼兒在活動室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相應的圖片,受到影響和熏陶,再例如幼兒園當中的各個角落可以貼是相應的文字卡片,例如在草地上可以設置請勿踩踏草坪,在衛生間里設置用后記得清水,在班級門口設置出入請關門等相應的行為標語。為了更好的強化教育效果,提高對于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效益,在行為標語設置上除了需要考量行為標語的簡潔性,同時還需要將行為標語的設計考慮在內,可以結合幼兒較為喜歡的卡通形象,這樣幼兒會更加關注卡片上所書寫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來有效的引導幼兒,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教師可以從一日活動著手,通過一日活動的展開內化幼兒的行為,一日活動屬于幼兒教育中的主要課程教學內容,貫穿于幼兒的生活和幼兒的各項活動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游戲化的模式展開,即強化幼兒對于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所能產生影響的認知,同時也讓幼兒更好的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趣味性相對較強且生活氣息較為濃厚的背景下展開對于幼兒的習慣養成,當幼兒的觀念得到有效的內化和塑造之后,幼兒在日常活動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而做出相應的優化和改變。
最后,教師可以從情境創設著手,通過情境的創設來有效的引導幼兒,相較于其他教育階段,幼兒階段的教育特點是十分鮮明的,幼兒本身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相對較為欠缺,這就導致了理論傳輸和觀念傳輸往往無法有效地達成效益,幼兒教育想要更好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就需要不斷地做出優化,從潛移默化的角度更好的對幼兒做出引導,讓幼兒形成習慣性思維,進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一點上情境化教學的方式可以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更多的幫助,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情境的方式讓幼兒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同時也可以通過故事講述,然后讓幼兒們自己表演情景劇的方式,以趣味性相對較強且活動體驗性相對較高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文明用語的使用習慣和使用方法。并且明確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了解如何有效的約束個人的行為,實現對于幼兒的思想熏陶和塑造。
三、結束語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展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幼兒階段有效的培養受教育主體的行為習慣影響更大且效益也更高,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并且在日常教學各個環節都貫徹落實,強化對于幼兒的引導和教育效益,讓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維,在主觀上認可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能夠在生活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有效的踐行。
參考文獻
[1]楊紅.探討培養農村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路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8):25-26.
[2]馮嵐.環境教育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