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特蘭·羅素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民主和科學的精神滲透于其教育思想之中。二十世紀初,羅素提出并親身實踐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思想。他在《教育論》中提出的智力美德,與我們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許多共性。基于一線歷史教師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尚未理解透徹的現狀,研究將從多元化的角度來比較二者,通過尋求其共性,汲取羅素教育思想的精華,啟迪當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智力美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
一、智力美德的概念的提出
羅素提出,輕視理智是傳統道德的主要病癥之一,人們忽視了理智的價值,卻歌頌人為規定的“道德”。羅素曾痛斥道:“人們就不會明白理智比人為規定的‘道德’更具有價值。”并且,理智和道德相關,無知的人是難教的。羅素認為,相比中世紀的西歐人,古希臘人更加懂得理智的價值。羅素說:“不應認為某些知識有害,某些愚昧有益?!彼裕_素認為科學教育可以孕育出智力美德,智力教育的基礎就是美好的品德。據《教育論》中羅素的論述,智力美德是指一些非??扇〉钠沸?,且應當由純粹的智力教育中產生,成為孩子們學習上的需要,而不是通過專門求取來獲得的。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虛心、專心、耐心和勤勉以及對準確性的追求。
二、智力美德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共同之處
(一)指向的目標都具有發展性
智力美德是智力教育的基礎,智力教育是羅素兒童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羅素曾經尖銳批評國家本位的教育目的觀。他認為如若教育目的的核心是追求國家利益,必將忽視個人的發展,將兒童視為達到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他還指出,“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文明,含有一種部分地歸屬個體、部分地涉及社會的定義。在個體這一方,它包含智能品質和道德品質”。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快樂且思想自由的個人。羅素說道“現代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他們須具有更富有想象力的同情心和更富于理智的靈活性,一方面減少對匹夫之勇的推崇,同時增強對科技知識的信念?!币虼耍_素主張培養超越階級和國界的新式人才。其特點是熱愛人類,崇尚自由,對生活富有激情,充滿仁慈之心和智慧。
從歷史學科方面來看,《標準》中尤其強調要落實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毋庸置疑,“立德樹人”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歷史學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就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具有發展性和育人性,五大素養的提出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組成的結構都具有整體性
智力美德的內外部結構都具有整體性。首先,智力美德的五個基礎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其內部結構上具有整體性。好奇心是最重要的,虛心、專心、耐心和勤勉以及準確性會隨之而來。缺乏好奇心的人,不會積極地進行智力活動,只是麻木地學習技能。缺乏虛心的人,容易確信自己已經掌握真理,忽略其他的見解。缺乏專心的人則難以忍受教育中的煩悶與枯燥。缺乏耐心和勤勉的人難以通過自身求取到知識。對準確性沒有追求的人則難以在肌肉、藝術、事實特別是邏輯方面達成合乎規范的標準。麥金太爾曾說:“一個人生活中的一個美德的整體,只有作為一種能被看做也可被評價為一個整體的生活的特征才是可理解的?!蔽覀冎挥袑⒅橇γ赖轮糜谶@個整體的智力教育中,才能真正理解智力美德的內涵。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一樣具有內部的整體性,其五個要素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學科本質的體現;史料實證是學習的必要路徑;歷史解釋是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要求;家國情懷則是價值追求的目標。因此,這五大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按照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某節課上重點培養學生的某一個或幾個素養,處理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三)內涵上都追求精確性
對準確度的追求是智力美德的重要內涵之一,包括肌肉、藝術、事實、邏輯這四方面。肌肉的準確性幫助孩子控制身體,藝術的準確性與產生情感的合理刺激有關,事實的準確性應該通過興趣獲得,避免單純的追求,邏輯的準確性則由事實的準確性演變而來,不可強求。 溝口雄三曾說:“在歷史學領域里,事實的準確度當然是一個基本的問題?!睔v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與智力美德中事實的準確度一樣,體現了對精確性的要求。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這兩個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對于歷史事實認知的精確性,與智力美德中的事實的準確度不謀而合。
(四)培養手段上都強調后天的教育
通常某種美德的形成有兩種路徑,一種是自然的,另一種是習得的。所謂自然的并不是指與生俱來的先天性的東西,而是指不憑借方法、培養或教導,僅僅由習慣或經驗得來的智慧。而我們這里所說的智力美德很明顯是后者,智力美德中的各個要素尤其是專心,如果不通過智力教育,是無法獲得的。而智力教育是人為實施的教育,其對象是學生,這里強調了通過教師的教育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重要性,這是智力美德產生的邏輯起點。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必須是有益于學生終生成長的比較穩定性的關鍵性要素,一旦獲得就不容易失去,能夠使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時受益,而且能夠伴隨其終生成長。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通過長期的學習積淀而成的。吳偉從四個方面解釋“素養”的蘊意,其一是修習涵養,即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其二是平時所供養;其三是素質和教養,即形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四是指平時所養成的良好習慣。他還指出“素”不僅僅是“平素”那樣的時間或者是過程概念,而是指一種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內在品質或素質,包括知識、能力、品德、思想觀念和方法等;“養”則包含后天的教化、培育、修習、陶冶等。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習得是一個階段性的,逐步提髙的,循序漸進的伴隨學生終生成長的動態過程。
三、智力美德對當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啟示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以育人為本,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情境促學,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目標導學,設立正確的教學目標;以興趣貫學,重視培養純粹的興趣。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簡介:陳晨(1996- ),女,漢族,廣西賀州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