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互聯網已然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其蘊藏的信息能量和傳播能力,為現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新載體、內容與方法,助推思政教育工作正常開展。鑒于此,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和功能,“微思政”應時而生,其既是網絡輿情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思政教育方法,又是推動思政教育變革的“先鋒利劍”,對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網絡輿情;大學生;微思政
引言
在“無微不至”的新時代下,立足網絡輿情背景,探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變化產生的影響,研究“微思政”特征,是當前思政教育活動發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分析大學生“微思政”,不僅對改進與革新思政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習慣發揮著積極作用,也為各大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打開了新局面。
一、大學生“微思政”特征
(一)內容聚焦性與隱喻性
基于微時代下,信息高速增長且碎片化輸出,不知不覺轉變了人類的思維形式與行為習慣,社會逐漸開始盛行“短平快”這種信息接受方式。立足滿足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需求而言,“微思政”是網絡輿情背景下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適應性轉變,簡練純粹的內容是對思政理論體系的“微”呈現。首先,聚焦性體現在“微思政”凸顯不同主題,整合各類資源和信息。微媒體屬于一種工具與形式,在特殊條件下能夠反作用于自身所承載的實際內容,簡約化、集中化表達模式要求在短期內傳輸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借助內容的拆分與重構。這樣,“微思政”內容通過微處理、設計、調整,將被劃分成多個專題板塊,短小篇幅讓“微思政”只能聚焦于本質內容,精準傳達理論中心要義與思想核心。另外,超文本作為微媒介的特征之一,就是借助文字、圖像和符號等多個超鏈接將內容進行關聯,組合不同空間信息,配置不同空間資源。從此意義上來看,“微思政”能整合各種形式和類型的內容,其聚焦性特征是在特定條件下相對而言的。其次,隱喻性體現在“微思政”立足于小故事,引導“大道理”。從深層次角度來講,“微思政”基本上是著眼于周遭小事,從某個問題入手,深入剖析該問題,而后觸類旁通,引出其他關聯問題,甚至是一通百通。承載著“微思政”教育內容的文字和圖片等媒介元素,既能具體表象傳達,又能揭示隱藏寓意,擁有“言外之意”。譬如,在2018年,清華師生通過快閃形式向祖國告白,表達自身愛國情感,《我和我的祖國》這一視頻在各大網絡平臺風行一時。不管是場景設計,動人旋律,還是從人物出現和同唱,均引發各大院校師生形成共鳴,快速點燃了網友的愛國“火焰”。
(二)方法具象性與滲透性
在網絡時代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基于虛擬場景與表述中更容易外化,以可視化模式呈現,為教師關照學生提供全新參考。根據對個體知識基礎、成長規律和專業背景等內容進行全面了解,教師可精準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變化,設計針對性教育方案,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微思政”利用細小入微的手段,將育人工作貫徹落實,散發潤物無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凸顯對微觀個體的全面關懷。首先,在大學生“微思政”中,具象性體現在關注細小情感。將電子媒介同傳統媒介進行比較,拓展了個體中樞神經系統,讓個體從線性、重視視覺和專門化思維狀態轉變到整體思維。這樣看來,微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個體對外部的感知范圍,而且整合了書面媒介具有的準確性特征,利用視覺修辭手段,充分滿足學生認知需求。將思想理論從抽象轉變為具體,將價值觀念從無形變有形。其次,滲透性體現在“微思政”與生活道德實踐的聯系。盡管互聯網為人們創建了信息傳播虛擬空間,但包羅的熱點和輿情均發生在現實生活。在此種虛實共生空間中,大學生“微思政”實施同感性活動與現實世界聯系密切,把道德培養與道德行為相融合,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行為,實現學以致用。譬如,微公益就屬于一種實施公益行為的特殊平臺,主要目的是為激勵社會各界深入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暖言善舉,踐行與示范道德行為。盡管“微思政”聯系現實生活,但并不是只拘泥在生活狀態下,應依托核心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對生活去偽存真。通過微媒介和互聯網的藝術化處理,把思政教育外化于無形,內融于細微,結合學生成長特點與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從繁瑣復雜的生活中發現“價值世界”。
二、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思想變化
(一)積極方面
首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自主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眾所周知,網絡中蘊藏大量知識且對各類知識的剖析和理解十分到位,能夠為大學生學習和心理帶來享受,又因網絡平臺交流相對自由,能夠協助學生群體進一步表述自身看法與觀點。鑒于此,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可積極自覺探究新知識、了解新觀點、掌握新技能,深刻認知社會發展,這對豐富學生學識、拓展學生眼界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網絡具有開放性和嚴密性特征,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發言空間和機會。在互聯網平臺中,所有人均可發表自身見解和看法,此種模式能夠使大學生對社會輿情事件展開合理、全面分析,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思想素養和法律素質等,讓大學生真正成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要求的綜合性人才。其次,有助于培育學生良好社會責任感。從本質角度而言,大學是學生三觀形成的主要階段,然而伴隨現代網絡信息和技術發展變遷,其責任感和責任意識也悄然發生變化。現階段,大學生經常選擇在網絡平臺中表達自我愛國意識和正義意識,借助網絡抒發觀點,傳播正能量。由此可見,網絡輿情能深化學生社會責任感及愛國意識,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關心時事,關注所有涉及國家與經濟發展的每一件事,這樣才能真正為社會發展貢獻己力。最后,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在社會輿情事件產生初期,因個人立場、知識結構和了解程度差異,大學生群體持有的觀點和態度很容易受網絡平臺其他看法影響,甚至會出現非理性化思考,進而發表一些錯誤言論。伴隨輿情事態不斷發展和主流媒體正確引導,學生漸漸能全面了解輿情事件發展原因和過程,理性認知與分析輿情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各種思想價值觀相互碰撞融合,有助于鍛煉學生群體思維方式,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明確自身價值選擇。A27B4F84-BB31-467F-9031-D3914F787165
(二)消極方面
第一,模糊學生價值判斷。因網絡輿情具備匿名性和開放性特征,缺少完善的監督機制,加之大學生三觀正處在完善階段、知識結構不夠完整,對事件和信息的判斷缺少理性,以至于在錯誤思想和理念的引導下,極易喪失自身判斷,跟風附和,失去自主思考能力,這樣既會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又不利于學生三觀形成。立足事實角度可知,網絡輿情會對學生群體思想動態產生極大影響,不但會給學生身心成長帶來阻礙,還會影響社會發展風氣。第二,扭曲學生價值取向。由于網絡輿情復雜多變,一應俱全,不僅包含對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探討,還囊括對公眾人物與國家組織的監督。而大學生是社會發展進步不可缺少的“新興力量”,高度關注社會各類熱點事件,時刻注意著各大網絡平臺發表的不同看法和聲音。在此背景下,網絡平臺的消極言論與思想很容易使學生對社會矛盾形成錯誤認知,甚至對政府和國家出現不信任,導致學生思想意識出現偏差,更嚴重還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另外,因網絡具有實時互動性,輿情、輿論傳播速度快。但是,各大院校管理者和領導者在處理輿情上相對落后,不重視、不理睬,還有些部門會選擇遮掩事實,使得“民憤”逐漸增強,對“官方”言論持抵制態度。在這些事件影響下,對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其思想觀念極易發生偏差,干擾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影響學生價值取向。第三,行為失范。中國始終提倡綠色網絡,要求網民規范、正確使用網絡,宣傳正能量、積極價值觀,但總有部分網民反其道而行,為博取更多關注,見利忘義,毫無底線,在各大網絡平臺中發布謾罵、低俗言語,宣傳拜金思想,有甚者還會借助網絡宣揚黃賭毒,污染網絡環境。因大學生網絡使用頻繁,低俗消極信息會對其成長發展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奮斗目標的確立,學習不良習慣。第四,網絡輿情、輿論缺少高效管控。所有人均可在網絡平臺發表看法和言論,且因網絡具有隱密性特征,部分人認為無論發表哪些言論和看法均不需要承擔后果。盡管大學生具有較強責任感和意識,但因其缺少社會經驗,極容易被情緒化,難以抵抗消極思想與錯誤信息的侵蝕。加之,大學生心智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只要外界給予一點壓力就會嚴重創傷學生,長此以往,便會產生各種報復性行為,不利于學生更好學習和成長。
三、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微思政”開展策略
(一)完善輿論環境,擴展教育陣地
所謂“微思政”,即指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以靈活、多變的方法,對大學生在網絡社交軟件中的各種訴求與疑惑展開及時回應,踐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正面教育的一種全新思政教育方法。互聯網作為“微思政”工作開展主要陣地,創建并完善輿論平臺是開展大學生“微思政”教育的基礎。第一,注重創建校園網站。學校要結合學生認知結構、成長特點、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設計主題明確、風格輕松的校園門戶網站,積極占領宣傳陣地,大力宣傳社會重點要聞和校園動態等多種主流意識形態;積極設計具有溝通、討論等功能的互動窗口,打造文明、和諧、友善交流氛圍,以吸引更多學生關注,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掌握學生動態。第二,增強BBS管理。事實上,BBS是各大院校思想最活躍、討論度最高、輿情信息最集中的場所,各大院校要積極自主研究大學生思維習慣及行為特點,借助BBS安排校園熱點話題,因勢利導,掌握輿情發展方向。第三,合理運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在各大院校中,微信公眾號作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通信工具,學校各級管理者和領導必須明確微信公眾號的價值和作用,尤其是“微思政”相關工作人員要精準掌握公眾號“內容短”、“傳播速度快”等特征,精準推送信息,積極發布正能量文章和評論,加強學生主流思想認知,促使學生達成思想共識。
(二)注重師資建設,凸顯培育重點
“微思政”屬于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創建一支高素養、高水平“微思政”教師隊伍,是對大學生開展“微思政”教育的前提。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其一,相關教育者要從認知層面求同存異。在網絡輿情背景下,大學生“微思政”教育以各大網絡社交平臺作為依托,在虛構的環境中,借助靈活、平等、親近的語言同學生展開有效互動,以實現大學生“微思政”目標。為此,在師資團隊建設過程中,要立足認知層面明確“微思政”教育同思政教育目的地一致性,了解二者在教育環境和方式上存有很大差異,如此才可真正實現有的放矢。其二,轉變教師思想觀念。為更好適應教育平臺、教育環境和方法的不同,“微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改變自身觀念,擺脫傳統教學模式限制,系統剖析教育環境及對象,探究科學合理的教育內容、方法與模式,引導大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中明辨是非,弘揚正氣,樹立健康三觀。其三,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因網絡輿情環境復雜、“微思政”育人環境虛擬,由此對相關教育者提出更高層次要求,不僅要求教育工作者素養過硬、知識功底扎實,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教育能力、熟悉各大網絡平臺,唯有如此,才可保證大學生“微思政”育人工作發揮應有成效。
(三)加強行為管理,提高教育能力
加強學生網絡行為管理,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即是“微思政”育人工作開展的核心,又是“微思政”效能發揮的基礎。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鑒于此,在網絡輿情背景下的大學生“微思政”教育開展路徑如下:第一,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借助多元途徑與手段引導大學生群體文明上網,不在網絡上隨意傳謠、造謠,使學生在網絡平臺中發表和傳播信息時,遵循道德規范,成為傳播積極能量、弘揚正氣的“先鋒”。第二,培養學生正確網絡信息觀。通過原有知識掌握及道德認知,正確判斷網絡輿情信息,提升對消極信息和思想的免疫力,尊重網絡秩序,做一名守法公民。第三,培育“輿情領袖”。有針對性,有方向性培育學生干部和黨員,通過培養具有較好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學生作為網絡“輿情領袖”,發揮其同齡人優勢,引導更多學生提升信息辨識力,明辨是非,借助自我體驗、自我反省,進行自我教育,保證“微思政”育人效果實現最大化。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輿情可以為大學生帶來視覺享受與聽覺享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讓學生自主發表自身言論與看法,強化學生社會參與意識。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部分信息會被過于放大,致使學生出現錯誤心理,形成消極情緒,不利于學生未來健康成長。為此,基于網絡輿情背景下,各大院校要對學生實施“微思政”教育,完善輿論環境,培養學生正確三觀,以此提高“微思政”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全越.微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微思政”育人實踐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9):130-132.
[2]李宇軒.高校“微思政”教育環境下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4):83-84+98.
[3]顧恩平.基于“議程設置”視角的高校“微思政”教育話語權的建構[J].宿州學院學報,2021,36(07):14-18.
[4]齊雨菡,張天嬌,于欣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微思政”工作模式探究[J].開封大學學報,2021,35(02):31-37.
[5]嚴琰.新時期大學生教育“微思政”工作創新路徑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20):160-162.
作者簡介:楊保紅,1971.04,女,漢,河南鄭州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A27B4F84-BB31-467F-9031-D3914F78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