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并且我國來華留學生的數量不斷上漲,隨之出現了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心理適應的問題,而提高高校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水平和服務水平,是幫助來華留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在華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教育舉措。但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原因有留學生漢語水平有待提高、來華留學生教學模式傳統、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心理服務不夠完善、留學生缺乏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渠道等。文章通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存在的影響因素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來華留學生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思考
引言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也不斷加大,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規模也呈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將中國作為留學的目的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多數來華留學生無法快速適應我國生活和學習,這為我國教育事業增添了一定難度。來華留學生到我國進行學習和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國教育國際化的水平,還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為我國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基于此,提高來華留學生到管理和服務水平,使來華留學生能夠更快速地消除跨文化適應,適應我國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幫助留學生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提升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效果。
一、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期望
(一)來華留學生的目的
來華留學生到我國進行留學,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獲得專業知識或學位證書,多數來華留學生認為我國國際教育質量較高,具有較強的師資隊伍,并且教學設施相對完善,能夠為自身學習和實踐提供豐富基礎條件,很多來華留學生愿意嘗試來中國留學,并且如果有工作機會也愿意留在中國進行就業和發展。多數來華留學生來我國留學其主要動機有五個方面。首先,是希望自己在中國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功讀大學學位,獲取相關學位證書;其次,是在中國取得學位證書之后,為自身在中國或其他國家增加就業機會,使自身擁有較強就業競爭力,為自身今后發展提供能力保障;最后,來中國進行留學和學習,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和獲取相關學位證書,還是實現出國學習和發展的夢想,使自身能夠在出生國家以外的國家進行個人發展,而來華留學生在中國教育事業中進行學習和實踐,足以說明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經濟實力的進步,是吸引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和實踐的可能性。
(二)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
來華留學生來我國留學過程中,來華留學生對當地語言的掌握水平,直接影響來華留學生在我國的發展水平和學習水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來華留學生所在的院校不僅只有本國的漢語授課,還有英文授課,其主要目的是幫助來華留學生提高漢語語言能力和專業水平,為來華留學生對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專業知識的了解提供基礎保障。因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是跨文化適應問題的關鍵因素,來華留學生在我國生活、學習以及發展過程中會存在跨文化適應的問題,在學校期間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和語言能力,是消除來華留學生在我國發展和學習過程中跨文化適應問題的關鍵教育手段。
(三)來華留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
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在我國教育事業學習和發展過程中,與我國學生的交往越頻繁,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越好,為此,來華留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與跨文化適應性成正比。來華留學生在我國高校教育活動中進行學習和實踐,與當地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還能幫助來華留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提升,減少來華留學生在我國跨文化適應問題的出現,對提高來華留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質量有著一定積極意義。
(四)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因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部分來華留學生對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象是籠統的、刻板的,但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生活后,淺顯的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與原來來華留學生的想法大不相同。一些來華留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和交流后,對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籠統和刻板印象逐漸轉變和認同感,而這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事情問題的環節和解決有著重要作用。
二、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存在的問題
(一)留學生漢語水平有待提高
在新時期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在我國進行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因來華留學生剛不入中國進行學習時,難免會在語言上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因語言上的困難,為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帶來諸多影響,同時也阻礙了來華留學生的社會交際和學習活動的開展,導致來華留學生在我國教育活動中的感受不佳,并且受漢語語言能力的影響,來華留學生對于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內容和理論知識難以有深層次的理解,雖然部分高校充分考慮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情況,為來華留學生開設跨文化適應活動和相關課程,但部分來華留學生因漢語語言能力還有待提升,在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跨文化適應活動和學術活動過程中,開設的跨文化適應活動未根據留學生的實際適應情況和學習情況進行展開,使得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阻礙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提升。
(二)來華留學生教學模式傳統
在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下,來華留學生生源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而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完成學業和獲取相關學業證書是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展開學習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每個國家之間的語言、教育水平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國來華留學生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來華留學生在不入我國教育事業進行學習和發展過程中,我國部分高校來華留學生教學模式傳統,常常出現來華留學生在課堂中難以理解教師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的情況,以至于來華留學生對學業完成出現消極的心態,不利于來華留學生在我國順利的展開學習和發展。F97FF90B-A828-4B77-B978-7057B6D4BFA5
(三)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服務不夠完善
目前,來華留學生在我國進行學習和發展過程中,負責來華留學生工作的主要是來華留學生專業教師和工作人員,而這兩只師資隊伍是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專門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服務和管理,但我國多數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使得我國多數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缺少相關專門機構的服務和管理模式,多數來華留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不愿意輕易表露自己在跨文化事情上存在的困難,專業教師和工作人員無法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好地消除跨文化適應。
(四)留學生缺乏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渠道
來華留學生在我國進行學業發展過程中,因來華留學生剛步入中國時還存在跨文化適應問題,而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主要是由于來華留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以及語言等因素造成的,使得來華留學生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學習和發展過程中會存在很長一段的跨文化適應階段。此外,因來華留學生在初期適應階段過程中缺乏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專業內容學習渠道,導致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會產生“隔離”的現狀,不能更好地、快速地融入到我國文化教育和社會活動當中,對來華留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能力培養存在一定難度。
三、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留學生漢語語言培訓
加強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培訓,是消除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重要舉措。因此,高校在對來華留學生開展專業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組織來華留學生參加校內漢語語言培訓課堂,以課堂講解的方式為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言的講解和教學,并在課堂中以小組形式引導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的學習。例如,教師組織來華留學生和本土學生相互合作,形成一對一的語言交流伙伴,引導本土學生帶領來華留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和學業任務,鼓勵來華留學生運用漢語語言進行學習和交流,幫助來華留學生提高漢語交流水平和漢語語言應用能力。如此,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緩解,也更愿意主動去了解我國中華傳統文化,對促進來華留學生在我國社會中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革新來華留學生教學模式
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語言和學習差異,部分來華留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我國教育模式存在不同,部分來華留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學業完成過程中會出現無法跟進教師教學進度以及不了解教師所布置的學業任務等情況。因此,我國高校在對來華留學生展開教育過程中,應積極分析和研究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用問題,為來華留學生在不同方面存在的適應問題開展一系列解決措施。根據來華留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心理現狀,靈活制定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為來華留學生單獨設置學習目標,緩解來華留學生無法跟進教師教學進度的適應問題,引導來華留學生慢慢提升自身學習適應力和漢語語言應用能力,為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緩解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我國高校還應根據來華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將適合于本土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優化,在統一的專業教學活動中,結合來華留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需求,開展多樣化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將教學模式中增添互動體驗和中外比較等教學模式,使來華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教學手段自主進行內容的了解和進度的跟進,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得以緩解,為來華留學生在我國學業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注重對留學生開展關懷教育
來華留學生群體中來自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因不同國家的宗教信仰、文化歷史以及語言結構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來華留學生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難免會出現心理和思想上的不適,部分來華留學生剛來到我國進行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因對我國語言的不了解,常會出現不安和焦慮等負面情緒。為此,我國教育活動在對來華留學生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應重視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工作的開展,而這是緩解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重要舉措。因此,高校教師在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應根據不同來華留學生的心理現狀和學習能力,展開不同的跨文化適應教育活動,需要教師根據來華留學生存在各方面的差異,完善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注重對來華留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并為來華留學生構建一支專門的服務隊伍,使來華留學生感受到尊重和關懷。為此,我國教育事業在對來華留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通過一對一的走訪或約談方式,密切關注和了解不同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問題上存在的學習以及生活情況,主動了解和幫助來華留學生存在跨文化適應問題,注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引導,使來華留學生能夠順利地度過跨文化適應階段,為來華留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豐富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渠道
因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來華留學生人數日益增多,但我國高校中的來華留學生群體數量相較于本國學生數量較少,我國部分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群體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還有待完善。因此,高校根據來華留學生的心理現狀、語言能力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為來華留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支持。如為來華留學生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先幫助來華留學生在教育事業中緩解跨文化適應的問題,使來華留學生能夠逐漸適應在我國本土校園中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激發來華留學生對我國本土學業的參與積極性,推動我國本土學生與來華留學生的積極交流和互動,形成互助小組,使來華留學生能夠通過本土同學的幫助,更快的適應我國學習和生活方式。同時,高校也可為來華留學生豐富了解我國各個方面的渠道,搭建社會支持網絡,構建新社交關系,是幫助來華留學生快速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重要舉措。
結語
綜上所述,來華留學生是中外交流的特殊途徑,來華留學生來到中國進行學習,在剛步入中國進行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會存在心理、飲食、語言以及文化等方面出現跨文化不適應的現象,高校對來華留學生展開教學時,首先要幫助來華留學生消除跨文化適應問題,其次在努力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應用能力,使來華留學生能夠積極向上的參與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如此,才能有效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快地適應我國學習和生活方式,為來華留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雪松,李文文,王蕾.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14(01):83-88.
[2]梅倩.基于歸因理論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探析[J].黑河學刊,2021(04):27-31.
[3]郭玉華.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國家戰略價值和對策[J].高教學刊,2021,7(32):8-11.
[4]朱國輝,謝安邦,許美德.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9):94.
[5]楊安琪.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08):169-174.
[6]袁麗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問題和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19(31):209-210.
課題
1.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省部級,課題名稱:”一帶一路“背景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9-GX-041;
2.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省部級,課題名稱: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重慶市高等職業教育在地國際化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1SKGH341。
作者簡介:
田力羽(1987.06.26),女,漢族,重慶市墊江縣,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韓國啟明大學教育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學,職業教育國際化。F97FF90B-A828-4B77-B978-7057B6D4BF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