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榮 韋勇群
摘要:土木工程在中國建筑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土木工程對當地經濟也有重大影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引進更多先進的技術,讓施工過程變得更高效。在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的趨勢下,有必要加強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基層教研組織的協作和優化,以有效培養出能適應新形勢的合格技能人才,確保土建工程高效地實施。
關鍵詞: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基層教研;組織協作
引言
在當前的民用建筑時代,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正在涌現,智能、信息和數字技術的融合進一步拓展了土木工程的發展和應用,同時也對建筑行業的生產水平和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為“新工科”技能人才培養依托的基層教研組織要加強協作優化,爭取培養出適應行業升級轉型需要的跨專業、跨學科的建筑人才。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團隊建設,通過教研組織的協作優化,整合教育資源,使得相同課程的教師能分工協作、精益求精;不同專業的教師能優勢互補、緊密銜接地開展教學任務,持續提高教師團隊與時俱進的專業水平。
一、教研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教研組織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改進教學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把課上好,讓學生們充分使用課堂學習時間有效地掌握應知應會的知識、方法和技能,也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一個過程。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學生群體,這就要求教師要課前精心備課,課堂盡心教授互動,課后細心小結,下次課前再持續改進優化,期末還要認真考評,如此環環相扣才能把一門課上好。由此可見,對于知識不斷更新迭代的專業課程,教學是一項繁重復雜的過程。面對行業的新的發展趨勢,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教研組織的主要任務除了討論及制定各科課程教學進度,研究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外,還應組織創建一個活動平臺,整合教育硬件和軟件資源,使作為教學主力軍的相關教師們交流協作、緊密銜接、優勢互補地開展教學任務,可以集中眾多教師的共同努力,突出主題,注重實效。同時,加強教研組結構是深化新一輪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需要[1]。
二、土木工程中智能建造的發展趨勢
建筑工程招投標市場競爭加劇,工程勞務成本的提高,傳統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和諸多不確定因素等使工程項目陷入了微利時代。同時,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因特網的興起,無線和移動計算技術、電子標簽與傳感器設備、網絡攝像機、無人機、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以及BIM技術的發展,為新興信息技術在工程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空間,并使工程建造朝著遠程可視化、完全自動化、對象參數化、大數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目前,為工程項目建立的復雜的三維(3D)視圖模型可以與進度時間信息相結合而實現四維(4D)技術,可動態立體全程模擬建筑過程;再與造價費用信息相整合而實現五維(5D)技術,可適時對資源要素精細化管控以降本增效。如今的發展趨勢是通過工程設計、施工、造價、節能、電子政務及信息化等一系列的工具軟件,借助新興信息技術設備來提升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更高效的建造水平。
三、在土木工程智能建造趨勢下基層教研中存在的問題
面對著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的趨勢和專業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在教學和科研團隊建設的新方向上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惑,以往各自為戰,每個人“閉門造車”,僅靠教師個體刻苦鉆研也難以全面顯著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更難有成效。新知識、新技能、跨專業、跨學科涉及到的大量繁重教學和實訓任務需要基層教研組織更深入地協作優化才能適應當下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在土木工程智能建造趨勢下基層教研組織協作優化的措施
1.促進教研組織的常規性建設
從教師個體,到教研小組,再到教研室,加強高校自下而上土木工程基層教研機構的合作與優化,有效培養適應新形勢的合格人才。在常規層面建設教研組的實質是將教師的個人行為聚合為群體行為,使教研內容的實施更加規范化,有效保障教研組在制度化平臺上的運行。作為教研團隊的領導者,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建設一支優秀的教研團隊。教研組主要是由教授同類課程的教師組成,承擔多個課程方向的教師可以參與相應的多個教研組。教研組組長不僅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理解土木工程教研的基本精神,還要有營造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的能力,還要有帶頭學習、帶頭做事的精神。成立的教研組應在組長的領導下策劃各項教研活動,落實土木工程教研活動制度化,增強目的性、針對性、計劃性和有效性[3]。
2.教研活動的設計要科學、合理
提前做好規劃,設計土木工程教研觀測表,根據需要討論的問題安排觀測點的數據名稱。例如,觀察量表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內容:討論和尋找知識、驗證新知識、理解和應用。分析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學習并重新探索,在觀察維度設計中來回循環。認真考慮教師的想法,滿足教師個性化的教學和研究設計。
3.加強教研組織團隊合作的示范性建設
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可以通過集體研磨和討論創造出優秀的內容和精致的課程。在磨礪和討論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師的執行技能,提高教學和研究的有效性。學校的這種教學和科研活動模式可以集思廣益,集中眾多教師的共同努力,突出主題,注重實效。圍繞“新工科”課程建設,整合教育資源,使得相同課程的教師能分工協作、精益求精;不同專業的教師能優勢互補、緊密銜接地開展教學任務。教師們可以團結一致,平易近人,以重點難題為主要方向,釋放每位教師的智慧,注重批評和重建,尋找對策,解決問題,提高質量,促進大家在研究狀態下共同成長,真正建設一支專業的教學科研隊伍。
五、結束語
鼓勵、支持教師在教研組織中實現自身專業發展。加強教研隊伍建設是土木工程建設趨勢下的需要。加強基層教研組織結構是深化新一輪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需要,需要安排適當的示范性教研活動,加強組織協作,以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培養出能適應新形勢的合格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武鶴,孫緒杰,楊揚,等.面向"新工科"的智慧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7.
[2]張吾渝,馬艷霞,蔣寧山,等.基于課程組的教研創新團隊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土木工程專業地基與基礎教研創新團隊為例[C]//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7.
[3]張學磊.淺談現代土木工程的特點與未來土木工程的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5).F0B93966-ED28-45E1-97E0-BB50F90EA6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