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中我們以COMET職業能力模型為原型,以能力模型評價為基礎研究,用機電類課程為典型的工作任務載體,通過讓教師設計可執行的完整教學工作過程,給學生多元化評價整合到能力提升過程。COMET模型評價用在中職機電類課程中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學生完成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給予及時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能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從而通過調整教學計劃制定出適合的教學任務,進一步完善中職課程,培養出更多具備終身學習與發展優秀人才。
關鍵詞:能力模型;教學研究;能力提升;行動維度;機電課程
引入
教育部在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報告大會上指出我國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社會對就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突出專業知識常識和技巧,更要使就業者具備分析和管理問題的能力、接受和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以及社會交往和不斷學習的能力等。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支持下進行研究的“中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同時在職業教育學習評價方法上采用了COMET職業能力測評新的方式。
很多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在保障課堂教學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符合新課標基礎上通過大量實踐得出的標準體系。中等職業學校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所實施的檢查、評價、反饋、指導、調控、改進等管理活動也會影響學生對技能的吸收情況,所以在教學管理環節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各種教學評價體系都是對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監測,中職專業課也不例外,需要良好的評價體系來檢測課的質量,同時還需要市場需求,用人單位來為中職教育把好關,做好落腳點。以市場需求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作為中職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能很好的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又能形成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和學校內涵提升的教學質量文化,從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一、COMET 職業能力模型
COMET 職業能力模型建立在一系列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上,如情境學習和行動導向的學習理論、多元智能和發展性任務的心理學理論、設計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從“初學者到專家”(from novice to expert)職業成長邏輯規律的專家智能理論以及工作過程知識的工業社會學理論等。本課題的理論依據為: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設計導向為主體,以行動導向獲取知識為方法,符合職業能力發展邏輯規律,最終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
基于 COMET 的職業能力測評,有充分教育理論基礎并經過實證檢驗的能力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測評方法,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深入分析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的問題;科學的能力診斷工具能為教師提供教學方法的直接技術支持。
COMET 職業能力模型由職業的“內容維度”、“要求維度”和“行動維度”三個維度構成,其中行動維度包括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控制和評價六個階段。能力內容維度包括新手、生手、熟手、能手和專家五個階段。能力要求維度包括名義能力、功能性能力、過程性能力和設計能力。本文依據于行動維度的評價階段,結合中職各專業學科的學生能力需求,結合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特點,制定了如下如圖1-1的職業能力測評模型,依據于此模型開展教學過程的研究。
我們利用COMET職業能力模型以行動導向為理論根基,設計完整的評價體系及操作性強的評判指標,對教學改革過程中小組崗位任務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進行統計,動態評估學生崗位認知、制定任務計劃、任務執行、基礎操作、日臻完善基本能力評價等職業能力的發展。這樣在實施過程中不僅培養學生綜合技能職業能力,而且促進教師能及時修改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方法,完善課程系統,較好驅動“教”和“學”的雙向進步,促進教學過程改革。
其中綜合職業能力評測是按照專業既定的教育方針和必然的職業規范,進行大數據測量分析,確定參與者在特定職業范疇能力的評價,其中包括對職業常識和技能的認知能力、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的評價。
二、COMET能力模型的特色
遵從COMET職業能力測評模型中的能力測評構建的綜合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主要考查實訓課堂教學過程的決策、計劃和實施過程。它要求構建的測評模型引導學習傾向,規定對應評價指標和職業能力。評價指標包含通用性和專業性指標,通用性指標是指語言表達能力、實際操作維修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與具體課程無關的指標。專業性指標指與課程和崗位任務緊密相關的指標,例如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等等。以任務教學法為課堂改革的主要陣地,亦可實時具體測評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水平,分析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為今后進行大規模的測評方案提供可靠數據基礎。測試題目設計多道開放性題目,源于真實實踐情景,結合本校和本專業特點制定。
確立基于COMET的職業能力評價指標,在教學過程中對崗位認知進行分析,根據崗位認知確立評價指標,通過學習實踐培養崗位職業能力。其中評價指標根據學習認知和崗位認知的相互結合進行設計。
基于COMET職業能力評價要點部分進行評分與確立。在若干個評價指標的具體評價中,根據被評價目標的個體能力增長、展示情況以及心理獲得感進行評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指定的任務計劃、任務執行、基礎操作給予其中某一項或某一類評價,例如“創新能力”項目的評分。每個評價內容都要對應評價中的要點,能夠完善的評價整個任務的操作過程。例如:基礎操作能力必須規范操作,按時完成等具體項目。其中單個評價要點不以分數計,分別為優、良、中、差等級來評價。
基于COMET的職業能力評價指標統計數據。評價要點的得分按照一定的權重由師生以及小組采用百分比的計算方式評價進行統計。在教學改革和創新評價實施的過程中,單個評價要點的分值設定與結果無關但與評價指標關聯的要點有關,尤其特別是要注意師生評價比例和評價能力的關系。DA566B19-54C9-4215-B0B2-07AC20722C0B
基于COMET職業能力評價結果的分析。課堂教學的職業能力評價指標與教學過程和學習活動關系密切且評價要點較多。例如評價指標需要有通用指標(標準化管理、團隊精神等)和專業性指標(專業能力的提升、學習效果等)。最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和學生單個個體達成的情況全面有效的評估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規律,進而改進教學過程。
三、COMET能力模型的應用過程
以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中的液壓故障診斷任務為學習測評例子。根據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分析任務包含以下內容:(1)按照任務書能快速規范制定計劃,分配任務實施需要的人員,規范填寫操作單。(2)根據所學知識檢測出故障點,排除故障并恢復原貌。(3)拿到任務后能建立完整的維修策略。(4)維修完總結維修過程可展示ppt,成本,技術含量等。(5)能與其他同學分享工作過程及關鍵技術。(6)完成維修工單,能執行工作的過程檢驗。
1、測評工具
經過地區文化測試符合中職生心理發展的依據測評模型出的綜合測試題目,題目采用開放性試題,還原真實工作場景,收集影響職業發展的個人情況,答題時候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環境要放松并且舒適。測評平價點包括ppt展示能力,診斷能力,維修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30個評價點。學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后,用30個評價點指標來檢驗是否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測評過程
根據我校機電專業選取兩個班級進行測評,每位同學發放設計的任務題,根據任務要求要撰寫答題報告,試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答題時可以翻看書籍,參考手冊,課堂資料和查看網絡資源。學生為每人獨立答題,根據測評題目要求設計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可相互討論,答題時間為二小時。
3、評價方法
最終由具有評判資格的評審員統一進行統一評價。每道試題由兩個評分者進行評價,如果評價的分值相差2則要進行復評,最終得出統一的評分。評分者一致性信度以Finnjust系數表示。
4、職業能力評價數據統計
2009年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教科院從德國等發達國家引入COMET職業能力測評方案。六年后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展開測評工作。聘請專家針對職業教育開發出適合于技能的COMET測評模型。試題采用為完善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任務驅動教學法,我專業對于完成任務的同學進行行COMET能力測評。把COMET模型的8項能力指標解讀如下,分別為K1功能性,K2直觀性,K3持久性,K4經濟性,K5任務流程和工作過程導向,K6社會接受度,K7項目環境,K8創造性。本研究針對我校機電技術專業兩個班級80名學生進行測評,結果顯示17名同學(21.2%)處于名義性能力水平,43名同學(53.7%)達到了功能性水平,18名同學(22.5%)同學處在過程性能力水平,2名同學(2.7%)達到了設計能力水平。能力水平測試結果如圖3-1顯示。
5、職業能力結果分析
某學生參加測試后,對PPT制作能力,展示能力,診斷維修技能等進行評價,該同學在綜合素質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制作成績雷達圖如下圖3-2顯示。該同學的職業能力測評得分47.7分,K1功能性得分20,K2直觀性16,通過圖示顯示該同學達到了能力水平為“過程性能力”。以上分析明確顯示,職業能力評價體系能更好的增強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同時使課上的氛圍也更加活躍。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動手實踐能力,至少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很多。我們現階段就是需要這種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過程。
最終通過以上過程和分析,構建“基于COMET為基礎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設計可操作性強的評價參數和指標,通過直觀的圖形圖標展示評價結果,在跟蹤學生的動態職業能力的變化方面起到了推助力,學生能及時認識到自己認知不足并快速提升自我,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發展同時,也為今后專業課程和教學改革方向提供核心數據,為企業培養更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方慧,趙志群.行動導向:項目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J].教育(周刊),2015(20):75-77.
[2]溫立全,吳繼堅,羅彩茹.基于COMET職業能力測評模型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9(17):34-35.
[3]辜東蓮.職業能力測評的典型范例——《職業能力測評實證研究汽車維修專業廣州報告》解讀[J].職業,2015(26):22-24.
作者簡介:羅洋,天津市武清區職業教育中心高級講師,維修電工高級技師,研究方向:機電專業群發展。DA566B19-54C9-4215-B0B2-07AC20722C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