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元沖
40 多年來,我國在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其中,有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名氣并不太大,但其保護工作卻特別曲折坎坷,它就是普氏野馬(以下簡稱野馬)。
野馬是歐亞大陸開闊景觀帶的旗艦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級物種,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 余匹。它們是有著6000 萬年演化史的“活化石”,是當今地球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馬種。在19 世紀末,野馬離開了其原生地準噶爾盆地,被探險家掠奪到歐洲成為觀賞之物,逐漸喪失了野性,面臨種族滅絕的危機。回歸中國后,通過幾代野馬保護者的持續努力,創造性地突破人工繁殖并重建了野外種群,野馬已成為國際公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典范。
2022 年5 月22 日是第29 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值此之際,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由著名科普作家張赫凡女士創作的生態文學小說《野馬筆記》。該書以時間為經、以野馬與野馬保護者的經歷為緯,把一個個看似獨立的故事串聯起來,譜成了一首給普氏野馬及其守護者的質樸贊歌。
本書的作者張赫凡自大學畢業后就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工作,深入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于普氏野馬的飼養、繁殖和科研工作。或許正如本書開篇所講,這一切的緣起,都來自畢業前某天夜里夢中的那匹天馬冥冥之中的引領。從初來戈壁灘時的失落無助、一次次想離開,到后來的堅定不移、每次去尋找野放野馬都萬分欣喜——多年的相依相守早已讓她與這些野生動物朋友同呼吸共命運。大漠戈壁的荒涼和煎熬難耐的孤獨,讓她一來到野馬中心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在沒有長明電、僅靠柴油發電機在夜晚發兩三個小時電的日子里,她常借著暗淡的燭光,記錄一天的所見所聞。多年堅持下來,這些日記有幾十萬字之多。這些珍貴的材料成了《野馬筆記》這本書的文本來源。
近27 年的朝夕相伴,讓張赫凡對野馬這一瀕危動物的習性、行為、族群關系、繁殖等有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記錄,她記錄的這些野馬繁育和野放的一手資料,其珍貴程度堪與世界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的《黑猩猩在召喚》媲美。除了飽含真情的文字外,本書還配有近200 張作者拍攝的珍貴的野馬照片,讀者能夠方便地從生長環境、家族群體、生理特征、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全面了解野馬這一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曾經,世上僅存的野馬主要圈養在國外動物園里。1985 年,我國引回11 匹野馬,開啟這項瀕危物種拯救行動;經過十多年努力,2001年,首批27 匹野馬在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奔向了大自然的懷抱。野馬中心成立35 年來,共繁育了6 代810余匹野馬。野馬中心目前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野馬繁殖基地。野馬,如同一個縮影,見證中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付出的努力,也詮釋了生物多樣性之于中國和世界的意義。
當然,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眾多野馬守護者的辛勤努力,這本書雖然是張赫凡所寫,但講的卻是她以及眾多和她一樣的野馬守護者的故事,她背后代表的是生活在中國邊疆的默默無聞的野生動物守護者群體。正是有了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漠,風餐露宿,日夜守護,才使回歸中國的野馬種群不斷壯大,并重歸自然。所以,本書不僅是一本記錄女性科學家野馬保護心路歷程的生態文學小說,更是一部中國野馬守護者的故事集。作者以質樸的文風,以自己20 多年的經歷為引子,以寫實的敘述展現了我國可歌可泣的野馬保護歷程,彰顯了生態文明保護的“中國擔當”。
通過閱讀這本書,相信讀者朋友們,特別是孩子們,可以知道野馬這個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的珍稀物種,并從中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到拯救和恢復一個物種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衷心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熱愛大自然,關愛野生動物,關愛我們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