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雪蓮
我們并不想簡單告訴孩子要做什么,而是想怎樣做到讓孩子看得懂,愿意看,真正用好心理學這把萬能鑰匙。
2022 年這個五一假期,我窩在家里的沙發上,反復翻看手里這套《小學生心理健康養成記》。做圖書策劃已不止10 年,但經手的每一套圖書出版時,仍然會忍不住內心涌出的喜悅。
在過去的幾年中,有一個因心理學而火起來的詞,就是“原生家庭”,即指家庭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以80 后父母為代表的精英家長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以期從小培養孩子優秀的心理素質。但更多的家長仍然在重復老一輩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和因工作所接觸的心理學老師一樣,每每關注到有關的事件,都會覺得特別痛心。
2018 年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每年約有10 萬青少年死于自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國民心理健康報告 (2019-2020)》顯示,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孩子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有1.9%~3.3%,在高中的孩子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則高達10.9%~12.5%。
除了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外,不可忽視的是孩子消極的思維方式。培養孩子看待問題的積極思維方式,當然,就要訴諸心理學。在今天,我們我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心理學的應用無所不及,從學習到生活,從工作到人際,心理學就像一把萬能鑰匙,幫人們解鎖各種困境,如果孩子能更早掌握,就能更早受益。

白石老師的故事配圖中字跡是齊白石老人的手跡哦
還記得2020 年我輾轉各個學校與最初敲定的作者們進行了試稿之后的第一輪溝通,在那之后,由于疫情, 加之整個作者團隊都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教師”,為了遵守學校的防疫指令,也是為所在學校的孩子們的安全負責,幾乎大部分溝通我們都是在線上完成的。
除了我和作者們隨時進行的一對一溝通外,立項溝通、大綱討論、篇章結構、單冊探討,大大小小、多人參加的線上會議,總共竟開了有三十幾次。
實踐證明,我低估了作者們作為在校老師的工作強度,也低估了組建團隊協調的難度。尤其是涉及整套圖書相關思路的大型會議,由于作者團隊的各位老師分別在北京的各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任教,為了從老師們不同的任課時間中協調出統一的空當,往往要經過幾輪溝通才能確認。而真正開始合作后我才逐漸了解,在校老師的工作時間不僅包含任課時間,還有學校培訓、假期值班、帶班,等等。所以即便是針對某一單冊的小型討論會,有時也會在老師結束晚上10 點的帶班自習之后才開始,持續到凌晨自然是正常的了。
有了對老師工作更具體的了解,我的催稿和各種推進會議可以說是見縫插針,逐漸逼迫老師們走上圖書出版前節假日無休的節奏。當然不乏在周末時軟硬兼施,讓老師們將帶娃重任交到家人手中,一次又一次對修訂返稿進行優化處理。
心理咨詢在當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從業領域,為什么我沒有換成其他時間更為自由的心理老師來寫作呢?
其實,當這個選題在我心里已具雛形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圖書作者的定位。下面這三個小問題,是基本的導引方向。
這套書是寫給誰看的?誰最了解這套書的讀者群的特征?我們在書中想要給予解決思路的問題,是這個群體中的特殊性問題,還是正常普遍的問題?
作為北師大心理咨詢中心第一任主任,聶振偉教授有著40 多年學生熱線和心理專業的經驗,在工作經歷中處理過各種各樣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及親子關系案例,甚至校園突發事件。經過一系列的溝通后,聶老師同意擔綱總編,通過探討,我們明確了這樣一個團隊構建目標:了解小學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發展,熟知正常的小學生群體在此階段所欠缺的心理成長角度和普遍性問題,了解孩子在成長的下一階段(初中階段)中可以進行提前預防的問題角度。
心理學專業出身,任職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心理老師的各位老師,無疑是最契合目標的選擇。
很多家長可能并不知道,孩子在學校是會主動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或者傾訴苦惱的。尤其在疫情之后,老師們收到的咨詢頻次更高。這里面當然確實有抑郁或親子矛盾等問題,更多的則是生發于孩子內心的,成長過程中人人都會遇到的小坎坷、小疑慮,在心理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可以更順利地跨越這些成長的煩惱。
但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配備有心理老師,也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備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而這套書,則打破這些限制,在這些有著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咨詢經驗的老師的努力下,將成長的小秘密一一展現在孩子面前。不多也不少,剛剛好是他們需要的那部分。
在與營銷同事初次溝通的環節中我們探討過一個問題:“心理學的知識這么專業,孩子看得懂嗎?”要不要寫成“遇到……情況,該怎么做”的形式?
其實這也是在內容寫作之初,我與聶老師以及團隊探討的一個問題。在這套書中我們并不想要簡單告訴孩子要做什么,而是想怎樣做到讓孩子看得懂,愿意看,而且能夠把書中所學在生活中舉一反三,真正用好心理學這把萬能鑰匙。
生活案例、故事 、經典心理學實驗、互動環節,以及有趣的小漫畫,創作團隊力求用豐富的內容形式提升孩子的興趣,加深孩子對知識的理解,把引入的心理學知識講得趣味無限。
在此不得不提到這套書最終負責插畫的寶藏插畫師、靈魂畫手艾莫渝。她讓書中愛搗蛋的小孩、佛印悟禪時狡黠的蘇東坡、引誘人接受誘惑的小惡魔都生動地躍然紙上。

書名怎么定?封面設計成什么樣?相信這是所有策劃編輯最頭疼的兩件事。這套書自然也免不了錘煉。在與營銷同事溝通之前,我絞盡腦汁,記錄下了二三十個書名方案,再歷經自我懷疑和否定,以及拿周圍的家長朋友作為試金石,最終選定了三個方案在溝通會中奉上。
然而,探討之后,三套方案無一中標。最終在領導筆下敲定的是一套全新方案,唯一可以自我慰藉的大概是,這個最終的方案有一些我最初報選方案的影子。當然, 營銷同事在最終方案中貢獻了最重要的部分:基于對讀者需求的盡量貼合,選定的系列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養成記》,細細品味,竟然越來越覺得親切。
之后經歷的封面設計、顏色和細節的敲定,都是不可避免的反復陣痛的過程。最終,這套《小學生心理健康養成記》以這樣的面貌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清新可愛、充滿能量!
是的,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所有的探討和爭論,都是為了它能更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