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俊

宋媛媛 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定價:30.00元
文化記憶是一個描述人類文化傳承現象的概念,不同于神經學或腦生理學意義上的個人記憶,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社會群體對歷史的自我追尋,以及由此得到的身份認同。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記憶,日本這個國家也不例外。宋媛媛著《日本近代思想中的文化記憶研究》從文化記憶的角度,對日本這個國家進行了探討。正如書名所示,本書主要著眼于日本近代思想,但敘述時并不局限于近代即日本明治時代至昭和時代這一特定時期,因為沒有一種思想是可以割斷歷史、斷層取義的。同時,思想也是一個極其龐雜的概念,可以指具有明確體系的理論與學說,也可以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包括對日常生活的態度、看法、想法、反思、回憶等,本書是從后者的角度來探討的。其中的緣由在于,日本自古以來并未形成具有理論體系的哲學思想,而是有過兩次大規模接受外來思想的時期:一是從繩文時代后期開始主動接受中國思想,二是從明治維新之后被動接受歐美思想,這兩次都是以落后的姿態接受和移植外來思想,在漫長的消化和融合后才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可以說在思想上日本這個民族是缺少主動性和獨創性的。但也正因為此,普通日本民眾日常生活的表面下所隱藏的思想,更有研究和討論的價值。
日常生活同樣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范疇,文化記憶研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書只是擷取了其中幾個側面展開論述,主要包括文學、語言、國民生活形態等。
日本近代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文學思想相伴而生的,但與此同時又難以擺脫長久以來植根已深的中國儒家思想傳統。日本近代文學就是在這兩種外來思想之間反復橫跳,時而模仿西方,時而回歸東方,作者回顧了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等文學思潮,以及白樺派、新思潮派、無產階級文學、新感覺派等文學流派的產生與演變,著重分析了森鷗外、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三大文豪的東方思想回歸現象,在日本近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發現了日本傳統文學尤其是《萬葉集》《源氏物語》等的影子。而這兩部文學瑰寶其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浸染,只是日本在從中國拿來之后據為己有,將其闡釋為最純粹的日本民族文學,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刻意重構。
日語的發展同樣是一個拿來主義的過程,從漢字的借用到平假名、片假名的日語書寫體系的建立,是來自中國的文化記憶;羅馬字作為日語標記形式之一的確立,以及大量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相關詞匯以片假名記錄讀音的形式進入日語,則是來自西方的文化記憶。在國民生活形態上,日本這個民族也具有極其特殊的面貌。一方面追求文明開化,國民生活的西化程度極高,人們吃西餐,穿西裝,住樓房,在教堂舉辦婚禮;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傳統生活方式,人們吃日料,穿和服,住和室,在寺廟舉辦葬禮。兩種生活方式迥異卻完美統一于國民生活之中。作者對此的分析是日本善于融合外來文化,同時也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第一次的文明開化沒有使日本徹底“漢化”,第二次的文明開化也沒有使日本徹底“歐化”,這也是一種對文化傳統的尊重。
作者指出,日本能夠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先后向中國、歐洲和美國看齊,而沒有絲毫的思想負擔,與其注重“現在”的思維模式有關。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以輸入外來文化而聞名的國家,探討其文化記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這個鄰國的文化特點,以及在其影響之下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行為模式與生活模式。也許,我們也可以像日本一樣,堅持自己的特色,同時更開放、更包容地從其他民族“拿來”有用的東西。這本用“拿來”的“文化記憶”概念來研究“拿來主義大國”日本的著作,相信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