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藍可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日照 276827)
中國傳統山水畫以及相應水墨畫之中均可以體現出“應物象形”的審美意識以及相應的繪畫理念。在“應物象形”審美意識的實際帶領之下,許多作者針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實際內涵以及相應的主旨靈魂進行研究。隨著自身對山水畫的學習、探索和創作實踐過程的深入,對“應物象形”理論在傳統山水畫中的應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本文以自身于山水畫學習創作的實踐為基礎,淺談中國山水畫中“應物象形”的審美觀照的一些思考。
縱觀古今山水畫,“師法自然”的法則貫穿創作始終。由于我國古代人非常欣賞獨特的審美體驗,將頭腦中的抽象事物直接表現于具象的藝術作品之上。由于傳統山水畫需要描畫山水的實際形態,也需要結合山水之中的細節意象進行合理刻畫,以便進一步凸顯出傳統山水畫的細節之美。因而與傳統寫意作品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家描繪的是“眼中之山水”,繪畫過程融會了自然對象的寫實與主觀意象的提煉,這也正凸顯了傳統山水畫“應物象形”理念的獨到之處。
“物”與“象”是“應物象形”理念之中包含的兩個基本概念,兩者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不可分割的聯系?!皯锵笮巍睋Q而言之可以理解為順應事物,具體而言,則是需要藝術創作者以并非抽象的形式,而是以非常具象的形式將事物的相應細節以及實際形態展現出來。這要求藝術創作者結合山水景象實際,將其中的細節進行細致刻畫,感受現實中山水、樹木、云石與傳統山水畫家所提煉的意象之間的聯系,而并非將頭腦之中抽象的事物直接表現在畫紙之上。晚唐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講的“思”,核心是“刪撥大要”,“凝想形物”,即取其重點,去其枝蔓地構思胸中山水景物。
繪畫在魏晉以前,以狀物為主,即實物寫形。魏晉時代,畫家自覺意識覺醒,繪畫從傳神到“氣韻生動”的審美要求,使得“應物象形”之“形”的概念從實物之形到傳神之形,發展到傳神達意之形。在“應物象形”理念的指引之下,相關藝術創作者需要將事物轉變為自然界相應客體,主要是將山水的實際景象以及具體的景觀展現出來,其中包含山石、樹木等等題材,也包含著更加全面化的山水景象題材。作者也可以選擇將自然界中一部分有形有色的自然實物進行細致刻畫,或者是將一部分無形形態表現出來,比如光影、色彩以及山水風景的實際結構、框架等諸多內容。“象”則主要指的是“形象”,這就意味著藝術創作者需要合理研究天地萬物的具體形象,加以對相應形象的合理調整,充分突出山水藝術作品的細節美感。此外,“象”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主要指的是與自然事物相似或者是相像的一部分特殊事物。在這一層意思之中,主要是為了將傳統山水畫作品之中的固態思維進行合理調整,避免藝術創作者無法脫離傳統山水畫的固定形態。畫家并不是將自然景物照搬或簡單相加,而是將通過觀察所得的直觀感受主觀化,最后形成獨具個人藝術風格的畫作。由于不同藝術創作者對于山水風景以及其他典型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并非所有的藝術創作者均可以在同一角度、同一時間、同一狀態觀看同一處山水風景,體悟自然對象時由表及里的認識不同,所創作出來的具體形態也會存在諸多差異,從而逐步誕生出了獨具特色的山水畫派。在這一角度之中,逐步誕生出了“象”這一理念的另一層含義。在易學以及道學思想知識下,山水畫已經變成了更加全面化的意境表達形式,并非純粹的景物描摹或簡單的意象堆砌,其中所凝聚的文化內涵及主體精神非常豐富,不僅僅表達出作者對山水景象的欣賞與贊美,還傳遞出了藝術創作者的真實想法、意識及理念。
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如果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觀念是停留在客觀的寫實表象,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則是中國傳統山水畫家將“眼中之山水”的自然形態在腦中主觀重組、重構,形成新的審美意象的結果。在實際藝術創作環節之中,具體的創作方式與創造模式多種多樣,具體的創作內容以及創作情感也需要結合藝術創作者的個人想法進行調整,結合自然的實際形態進行充分整合,提取出山水景物的物質形態。這也突顯了“應物象形”藝術創作理念的實際引領作用及重要價值。在“應物象形”理念的指引之下,“物”與“象”這兩個字不僅僅具備了基礎性的理論概念,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具備了獨到的藝術表達模式。在實際描寫以及后續刻畫環節之中,許多藝術創作者均可以將頭腦之中的具體想法表現出來,也可以將頭腦之中的一部分抽象想法間接表現于傳統山水藝術作品之上。
在中國山水畫家頭腦之中,山水景象以及自然風光均具備“靈性”,此類“靈性”主要指的是畫家可以與山水風光之中的相關事物直接產生心靈溝通,就如同一個真真切切的人站在畫家面前一樣。藝術創作者可以結合某一個具體事物,認真研究事物實際的表現形式。如果其認為具體想法無法完全表現出來,則可以選擇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較為抽象的藝術形態,隨后進行細節調整,逐步刻畫出某一山水景物的細節特征。這也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實景繪畫過程,一開始在藝術創作者的筆下,所有的事物均具備具體的形態,在實際創作過程中,逐漸調整創作內容,隨后將更加全面化的創作理念以及思路引入到實際繪畫環節之中。
其次,從另一角度分析,“物”主要是山水景象以及一些客觀事物的自然屬性,主要是客體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形象以及相應特征,這屬于客觀世界的一種物質范疇,并非人頭腦思維之中的抽象想法。“象”則主要指的是具體的形象,這一形象主要可以結合藝術創作者的實際,創作的情感以及創作意圖進行合理改進與調整,逐步決定某一事物具體形象的實際內涵以及相應形象的對應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在藝術創作者合理研究某一具體客體以及客觀存在的過程中,可能會由于自身頭腦思維以及邏輯意識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在具體表現的過程中,以自然而然的狀態,樸實無華的語言去感知、表現物象,使人體悟到作者樸實而不乏精微的審美情趣。而在某一藝術創作者的所有山水藝術作品之中的具體形象存在諸多差異,藝術創作者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所表達出來的繪畫風格以及繪畫形態均有所不同。也正因為如此,才更加凸顯出了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的獨特美感以及獨具特色的觀賞價值。
“物”與“象”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藝術創作者只有充分理解“物”與“象”之間的相應聯系以及實際差別,才可以更好理解“應物象形”理念的主體內涵以及本質。“物”與“象”之間的聯系較為復雜,產生聯系的實際過程也比較煩瑣。如果相關藝術創作者無法完全理解“物”與“象”的實際價值以及主要的含義,則有可能無法完全發揮“應物象形”理念的重要價值。這就意味著,在實際藝術創作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應物象形”理念的實際作用,將其作為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的實際理念范疇,充分融合獨具特色的哲學理念以及與之相關的繪畫理念,將具體的主觀意向準確地表現出來,將作者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及實際的情感表現于傳統山水作品之中?!皯锵笮巍崩砟畹恼Q生與應用正是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形象范疇以及相關的哲學意義,也體現出了作者的主觀能動性的實際價值。經過藝術創作者的深入思考之后,將具體的審美以及相關思想進行逐步改造,逐漸凸顯自然的人性化、藝術化特征,以含蓄靈動的方式將對自然敏銳的感覺與恬靜的心態發掘出來。
“應物象形”理念的實際含義如下:第一,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作品之中,實際的創作主體主要是具有主觀意識和個體情感的人以及相關藝術創作者,藝術創作者頭腦之中的相關創作思路以及表現想法多種多樣,能夠將較為具體事物的細節之處以及實際的框架、結構展現出來。第二,被描摹、被刻畫的相關自然事物必須符合客觀存在真理,也必須是具備審美屬性的相關客體。如果被臨摹的相關自然事物并非自然存在,也并非真正的客觀事實,則不能夠被稱之為“物”。此類客觀事物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以便藝術創作者可以結合真實想法,合理描摹事物的細節之處及整體框架結構,逐步凸顯出傳統山水畫的審美及創作價值。
“應物象形”要求藝術創作者將自身的審美理念融入所要描繪的具體對象之中,也必須要將自己頭腦之中的實際想法進行靈活轉換之后,融入中國山水藝術作品的實際繪畫環節之中,將客體的實際規律以及真實存在的相應事物表現出來。在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逐漸發展的歷史階段之中,有個別藝術創作者具備獨到的藝術欣賞能力及審美能力,這些藝術創作者可以將事物的特質進行合理描摹,也可以通過某一事物的具體特質以及實際的情感價值,逐步激發起藝術創作者的實際審美情趣,將內心深處的特殊情感表現出來,隨后以繪畫的形式展現。藝術創作者遵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藝術理念,所創造出來的具體形象更加具有多樣性特征,藝術創作手段與技巧變得更加豐富。在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實際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觀察、描摹、構思、繪形、出意等諸多步驟,在全部繪畫步驟之中均體現出了“應物象形”的理念,以及“物”與“象”之間的相互映照,由具體事物的刻畫轉變為具體形象的表達,由具體客體的描摹轉變為具體意念的改變。
總體而言,“應物”不僅僅表現于對相應客體外形的描摹與刻畫,更加體現在藝術創作的頭腦思維的轉變,在“物”與“象”之間,藝術創作者需要著重把握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需要結合“物”與“象”的實際繪畫要求,進一步研究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的主體藝術美感以及欣賞特征。運用“應物象形”理念的主要目的是將具體的客體以及相關客觀實在事物,以審美關照的實際形態進行合理表達,具體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表達結果也會存在諸多差異,這不僅僅是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應物象形”這一理念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重要藝術應用價值之一。
在堅守“應物象形”理念的前提之下,中國山水畫家對于自然客體的形態面貌存在較為敏銳的認識以及不同于常人的獨特感受。正是由于山水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已被世人所發現,這些藝術創作者才可以將自己頭腦深處之中對于自然客體的實際認識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雖說藝術不分東西,但藝術它自有內在的規律,它與自身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根脈不同,所生所結亦不同。魚兒水中游,鳥兒天上飛,各自有其生存的空間與規律。破壞了這個規律,就如同扼殺了生靈的性命。素描式的山水畫是極不可取的,但故步自封,泥古不化的復印派同樣不可取。“象形”作為“應物象形”必要的前提,寫生則是“象形”的重要基礎。寫生并非單純地描摹、記錄自然,而少不了對自然生態及規律的觀察和分析,進而提煉其精華,通過獨特合理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隨著以觀察自然為前提的創作的逐漸深入,藝術家對自然的感悟與理解逐漸加深。一部分繪畫經驗較為豐富的藝術創作者,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山水風光以及自然景物進行細致刻畫,采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刻畫、描繪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作品,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自己的獨到情感與見解。
在繪畫環節之中,藝術創作者將自己的胸懷以及人文思想融入其中,充分表達自身的重要理念、思想觀念。中國傳統山水藝術作品的審美觀照多種多樣,具體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理念非常豐富,呈現出“應物象形”的實際創作美感以及創造價值,進一步凸顯出“應物象形”理念在山水畫作品中的實際應用作用。起初,大多數藝術創作者僅僅是針對某一山水景象進行形象描摹,隨后才能夠融入自身的頭腦觀念以及藝術理念,通過“師法造化”形成“狀物”形式,而非憑空杜撰。如在《千里江山圖》中,王希孟融入了藍色,但是實際樹木并非藍色,使用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凸顯了綠色的極致美感。在“應物象形”理念的深刻影響之下,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作品的思維模式也已經逐漸呈現出了主觀色彩,這主要是由于藝術創作者已經逐漸與山水景象融為一體,將“應物象形”與“天人合一”理念進行完全融合與整合,隨后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山水藝術作品表現形式以及審美特色,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改進之后,逐漸誕生出了更為全面化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表現形式,中國傳統山水畫以及相關藝術作品的審美觀照也正體現于此。
《黃賓虹》序中所言:“畫者,本于天地之靈氣,結于人心之妙想,立于天地之間,萬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劃然,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所聞所感,絕叫一聲,縱橫萬狀,以成精品?!泵魑松剿嫷膭撟鬟^程,又蘊含了山水畫的創作哲理。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藝術作品之中“應物象形”的審美觀照形式多種多樣,“應物象形”的認識論貫穿山水畫創作過程的始終。其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隨著藝術創作者的頭腦思維進行靈活轉換,也正是由于藝術創作者具備獨到見解以及獨特審美情趣,才可以著重凸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諸多審美意象,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實際表現形式以及具體的表現魅力也由此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