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鋒 殷春景 朱單群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10)
《說文解字》中將“美”釋為“羊大為美”,道德哲學則認為,“美”是一種價值體系,《論語》認為“美”與“善”同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美”既蘊藏外在事物形態之美,又體現了倫理道德特征之美,“美”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體驗所得到的“美”的情感。傳統美育思想認為,美育是完善道德、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高校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計劃地融入美育實踐活動,能夠引領學生從美的體驗與創造中,獲得美育熏陶,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先后多次就美育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殷切希望,2021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則提出:“高校美育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不斷完善美育體系,切實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體系提供堅實保障”。大力促進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響應中央和上級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和質量的時代之勢。
自古以來,在育人實踐中,美育的內涵不盡相同,但缺失了美育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美育最直接的目標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品行,席勒認為:“唯有在審美狀態下,我們才能感受到掙脫了時間;我們的人性才純潔而完整地表現出來。”而高校思政教育,重點在于端正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觀念,在于強化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育,使之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的大政方針、所倡導的價值觀表現出高度的認同,具有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家國情懷,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真正地成長為德才兼備、藝德合一的現代人,在進入工作崗位和社會后,能夠成長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和社會人。從美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上來看,二者的最終指向都是要塑造合格、高品質的現代人,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
美育不單單是發現美、認識美、體驗美,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從審美實踐中獲得創造力。審美教育不同于學科知識的學習,它是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操守、觀念表現出一定高度基礎上的升華性認識,教育過程以感性的材料為載體,激活大學生的情感認知與體驗,從而將美的思想、美的形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強化大學生將外在美轉化為內在美,實現審美與德美的整合。美育的教育內容具有多樣性,既有美學理論的講解與詮釋,還有形式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過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包含黨和國家所規定的理論教育內容,同時也涵蓋各院校自主創新圍繞理論而衍生的實踐活動,如愛國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從美育的層面審視,都是將美的事物、美的意識呈現給大學生,讓學生從中獲得認同感、榮譽感。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具有統一性,在教育內容上具有重疊性和共通性,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美育的實施方式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互補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強調思想認知的啟發、引導,在于通過多種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大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理論與價值的力量,從而不斷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而美育則非常注重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體驗,通過一系列具有美感的教育活動,深化學生對自我人格、情感、操守的塑造。美育所開展的國學經典、民族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學習以及美術創作、手工制作、音樂鑒賞等活動,在讓學生領略、認識美好的事物,提升審美情趣,從美育活動中體悟到美的真實性、多樣性、藝術性、情感性的同時,又能夠起到凈化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豐富和充實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好的補充和協助。
美具有真實性、穩定性、持久性,美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在思想上樹立科學之“真”。對“真”的探索,古往今來的先哲們孜孜以求,也讓美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思想政治教育,要讓大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認同黨和國家所提倡與矢志不渝推進實施的價值觀念,讓學生體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重要任務是學習知識與科學技術,而科學之中亦蘊含著特殊的美和真,讓學生在對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驅使下收獲了解后的喜悅,在通過深入學習科學之中的形態、秩序、節奏、運動、邏輯等蘊含的美的韻味,美育就是要通過特定的形式揭示科學之中所蘊藏的包羅萬象的簡約美、對稱美、嚴謹美、邏輯美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善于發現科學之美,將知識建構與審美之趣結合起來。
思想道德與品格操守,是一個人言行、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優秀的道德素質,將“道”與“德”合起來。“道”是方向、是范疇,“德”是品德、是修養。道德教育,就是讓學生明白善惡,懂得是非,具有辨識對錯的認知能力。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實際上就是用優秀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要求來規范和化育學生,讓學生能夠遵守道德規范,能夠做到自我約束,以善念、善行來踐行美德。以美育德,引德向善,就是培育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炙熱的愛國情懷、高尚的品德修養、純美的精神境界融為一體的完整人格。中國美學強調會通萬物的詩性思維,在詩意的心靈審美境界之中,打“通”個體與世界之間的界限,通世界以為一。“通”使得時代新人能夠將自己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并在倫理實踐中自主建構“達”之境界。“達”意味著時代新人胸懷天下,具備優秀公民的大視野、大境界,并具備強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及相應的實踐能力。美育在新時代就是要啟迪學生由衷地向德、向善,讓大學生能夠從認識善、體驗善、踐行善中,獲得優秀品德,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光榮使命。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具有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現代化素質發展的作用,美育活動在增強大學生審美能力與建構優秀道德品格同時,也能夠增強大學生基礎性素質、專業性素質、創新性素質的多層次素養,促進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社會適應素質、協調發展素質等多維度素養。從美育中挖掘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素質素養養成的元素,在審美認知教育-審美情感教育-審美實踐教育所構成的“知美-愛美-創造美”的審美教育內容體系統合思想品德教育、通識教育、國防教育、人文教育、科技教育、體育、心理素質教育、專業素質教育等素質教育內容,有利于構建審美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素質教育體系,讓大學生在美育的教育進程中實現素質增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作為重大任務,要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和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重大使命與責任,構筑思政與美育融合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與美育的融合,重在搭建實踐平臺,高校要充分重視美育在學生思想、道德、品格養成中的積極作用,著力建設能夠將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各類平臺,為學生搭建融合專業知識技能、學科理論知識、多種文藝創作實踐活動平臺。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學習基地,搭建美育服務志愿者平臺,邀請德藝雙馨的技藝大師、工藝美術大師來校開展講座、創作活動等,讓學生從美育體驗中增進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高校要構建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體制機制,通過具體的系列制度、措施使美育嵌入到思政教育中,用制度規范融合平臺和融合行為,促進美育與思政教育合力的發揮。根據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以第二課堂為抓手和平臺,積極創設包含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大平臺和大格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美育的滲透要重視挖掘美學素材,將美學的相關素材融會貫通到思政教育之中,充盈思政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育形式。美學素材既包括美育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習,也包括各類與美相關的實踐活動,要讓大學生對于美的認知不停留在表象的認知和膚淺的形式,而是在真正的學習審美中掌握美學的認知技巧和深刻內涵。如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優秀詩詞、中國傳統山水畫卷、中國傳統經典名著、中國傳統戲曲、獨特的水墨創作實踐活動、風格迥異的各類園林建筑特色等,都是豐富的美育素材,大學生可以從這些優秀的美學素材中領略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體會藝術與現實充分融合魅力,并通過對這些美學素材的鑒賞與體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實現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在內容上與形式上,要更好地服務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審美教育活動,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契合大學生多元化興趣和愛好,最大限度地提升美育質量。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擯棄單一講解審美理論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美的事物欣賞中,運用所學的美的理論欣賞美、鑒賞美、享受美。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各類歷史博物館、文化藝術館、革命紀念館,常態化走進田園、山林,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在審美教育活動中,學生有了直觀的美的體驗,才能讓心靈得以陶冶。同樣,審美活動要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性,通過組織各類興趣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參與各類社團活動,豐盈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將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實踐銜接起來,讓思想政治教育更立體、更多樣。再者,引入審美教育專題活動,以專項方式拓展美育內涵,如開展生態美學項目活動,圍繞生態美學,鼓勵學生去認識生態環境,了解物種滅絕、全球變暖的原因,增強學生綠色觀念,促進學生選擇健康、節儉的生活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要切實營造美育滲透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基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行教育,將蘊含美育元素的校園文化、學科文化、專業文化、班級文化融入其中。大力進行校園環境的建設與改造,建設美術館、名師工作坊、文史館、民族文化長廊、文藝實踐傳承基地等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知、體驗、實踐條件,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美育環境與思政教育環境,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接受教育。大力引進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項目與活動,積極推進大型書畫展、傳統技藝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雅藝術等進校園,與政府部門、行業部門、文藝部門等舉辦的各類大型活動進行聯誼,促進美育與德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讓大學生充分感知藝術的輝煌發展成就和蘊含的道德之美。重視“互聯網+美育”平臺建設,利用最新信息技術,通過設立公眾號、網絡平臺等為大學生推送各類傳統手藝、思想文化、優秀傳統等育人資源,在校園網絡上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美育網絡環境。
美育的內涵是豐富的,美育的形式是多樣的,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積極探索美育在大學生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培樹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促進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有利于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審美素養的發展,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審美格調和素質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