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賈秀紅 朱聰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濱州 256603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體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長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組織而引起損傷。感染可累及上、下尿道,分別為腎盂腎炎和膀胱炎,但因其定位困難,故統稱為UTI[1]。臨床癥狀因患兒年齡組的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現就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UTI兒童的流行規律、臨床特征、輔助檢查、治療和療效做一回顧性分析。
選擇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2021年1月至12月出院診斷為UTI的38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流行規律、臨床特征、輔助檢查、治療和療效做一回顧性分析。
尿液分析提示有感染[白細胞尿和(或)菌尿]和插管或恥骨上聯合穿刺尿培養菌落計數50 000 CFU∕ml。在大多數情況下,兩者缺一不可,以減少無癥狀菌尿或污染標本所引起的過度診斷的可能性[2]。
38例患兒中男性18例(47.4%),女性20例(52.6%),平均年齡3.7歲,<3歲19例、≥3歲19例,其中有6例(15.8%)患兒既往有UTI病史。全年均可發病。
由表1可見,<3歲患兒的臨床表現與≥3歲患兒(年長兒)存在一定差異:38例UTI患兒中發熱的患兒共有20例,<3歲患兒發熱共13例,占65.0%,其中8例患兒以發熱為唯一癥狀,占總人數的21.0%,在<3歲患兒人數中占42.1%;<3歲的患兒尿路刺激(8例)癥狀相較于≥3歲的年長兒多不典型,多以排尿時哭鬧、尿頻為主要表現;<3歲患兒僅有2例以血尿為唯一癥狀就診,6例患兒血尿為發熱的伴隨癥狀。≥3歲的患兒多以尿路刺激癥狀、血尿為主要表現,其中以尿路刺激癥狀為唯一表現的患兒有8例,以血尿為唯一表現的患兒有5例,7例患兒伴隨發熱,7例患兒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其他非特異性癥狀。38例患兒中8例患兒既往存在多次UTI病史,其中1例患兒為重復腎,1例為腎盂輸尿管狹窄、腎積水,其他6例無器質性病變。

表1 38例泌尿道感染兒童的臨床表現(例)
27例(71.1%)患兒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18例(47.4%)患兒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等炎癥指標高于正常。尿常規檢查示:高倍鏡下白細胞計數>5個∕HPF有34例(89.5%),高倍鏡下紅細胞計數>3個∕HPF有24例(63.2%),蛋白+有25例(65.8%)。留取清潔中斷尿液培養檢查陽性26例(68.4%),致病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尤其以大腸埃希菌(21例,55.3%)為主,少數也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產酸克雷伯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陰溝腸桿菌等。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哌酮、亞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較高,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慶大霉素和阿莫西林敏感率較高,糞腸球菌對萬古霉素和氨芐西林敏感率較高;而大腸埃希菌對環丙沙星、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對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和阿米卡星顯示出較高的耐藥性。
主要的影像學檢查包括:泌尿系超聲、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及核素腎靜態掃描(DMSA)。本院對于UTI兒童常規完善泌尿系超聲檢查,其中雙腎、輸尿管、膀胱彩超檢查16例(42.1%)提示異常,多數提示膀胱壁增厚、毛糙,膀胱炎癥樣改變。3例患兒提示左腎集合系統分離;1例患兒表現為雙側腎輕度積水;1例患兒提示右輸尿管及右腎輕度分離;1例患兒雙腎實質強回聲;1例患兒重復腎、重復腎盂伴重復輸尿管。10例患兒行左腎靜脈胡桃夾綜合征超聲檢查,結果均提示胡桃夾綜合征陰性。
4例(10.5%)患兒合并呼吸道感染。
多數患兒入院后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直至藥敏結果回報后及時根據藥敏結果更換抗生素及堿化尿液等治療,預后良好。平均住院日5.84 d。
UTI是兒童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臨床癥狀多不典型,<3歲患兒多以發熱為主要表現,但仍有部分患兒是以排尿時哭鬧等不典型尿路刺激癥狀及肉眼血尿改變為主要變現;≥3歲患兒多以尿路刺激癥狀、血尿為主要表現,多伴隨發熱,也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非特異性癥狀。需結合尿沉渣分析、尿細菌學檢查及影像學診斷[3]。
由于臨床癥狀不典型,常引起漏診及誤診,部分患兒容易反復UTI,進而造成腎損害,導致腎瘢痕形成,甚至進一步發展為腎功能不全[4]。對于以發熱為單一表現的嬰幼兒,建議在經驗性應用抗菌藥物前常規完善尿常規檢查[5]。總之,兒童泌尿系統感染受年齡等影響因素較多,不同年齡下臨床癥狀表現不同,應及時送檢尿常規檢查,留取尿液培養,結合藥敏結果科學合理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可有效預防兒童UTI的發生,同時降低細菌耐藥率。因此,益生菌可能成為非抗生素途徑預防兒童UTI的一種方式[6]。劉靜等[7]通過研究180例UTI患兒尿培養陽性結果及感染后尿液pH值的臨床資料,發現可通過調整尿液pH值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提高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