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鵬 辛田 吳婷婷 黃鑫
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手術室,濟南 250000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老年白內障手術需求逐漸增多[1-2]。手術可提升功能性視力及與視力相關的生活質量[3]。且隨著白內障手術的簡化、手術技術的進步及防盲宣傳深入開展,白內障患者的手術信心與手術意愿獲得了極大地增強。報道顯示,我國百萬人口手術率在近30年間獲得了顯著的提升,防盲治盲工作獲得了長足的進步[4-5]。手術認知、手術預期及術后視覺功能改善狀況可能影響白內障患者手術意愿及術后滿意度[6]。然而,目前關于白內障患者對手術認知與手術預期調查研究鮮有文獻提及,本研究將白內障患者分為已接受手術與未接受手術兩個類別,調查其對手術認知與術后視覺功能的差異,旨在為眼科醫生白內障術前教育、預期引導及提升手術意愿提供指導。
本研究經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知情知悉并同意。調查時間為2021年4月至8月,調查地點為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研究類型為橫斷面調查研究。(1)納入標準:均符合白內障診斷標準[7];年齡≥50歲。(2)排除標準: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拒絕調查內容者。共542例白內障患者接受了調查,剔除規律性填寫問卷4份、前后矛盾問卷7份,共531份問卷納入最終分析。根據是否接受手術分為已接受手術組(169例)與未接受手術組(36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雙眼最大視力、基礎疾病、住院至調查時間資料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中老年白內障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白內障患者的性別、年齡、雙眼最大視力、基礎疾病、是否已接受白內障手術、白內障手術距調查時間,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采用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設計的《白內障手術認知調查表》調查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情況,該量表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由患者思考后,做出回答,回答選項分為“同意”與“不同意”。采用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設計的《白內障患者對視覺功能改善的評價或預期調查表》調查已接受手術與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對視覺功能改善的評價或預期,共9個條目,回答選項分為“同意”與“不同意”。
調查地點為: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在取得患者同意后,開展問卷調查,所有量表均由患者作答,可獨立完成的由患者現場填寫量表作答,視力不佳的由調查員口述調查內容,由患者作答后,調查員協助在量表上填寫,量表填寫后當場回收。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對“白內障是老花眼、雙眼完全看不清才手術、白內障成熟后才可手術、基礎疾病不能手術、術后存在明顯疼痛、白內障術后需長時間住院”錯誤認知的認同率均顯著低于未接受手術組,而對“手術是治療白內障主要方式、白內障手術時間、白內障已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正確認知的認同率均顯著高于未接受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老年白內障患者對手術認知情況比較[例(%)]
已接受手術組患者對視覺功能改善條目:術后能看清面孔、術后能使用電子產品、術后能增強休閑活動、術后能增強戶外活動、術后能增強閱讀能力、術后能增強日常活動、術后視力提升、術后能改善模糊或朦朧視力、術后減少對眼鏡的依賴性的認同率均顯著高于未接受手術組患者的手術預期(均P<0.05)。詳見表3。
白內障是全球范圍內低視力與致盲的重要因素,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式,了解白內障患者手術的認知狀況,可為白內障患者手術相關認知教育內容的制定及扭轉白內障患者錯誤的手術認知提供指導。了解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的手術視覺功能改善預期,可針對其預期上的不足、缺陷進行糾正,減少其手術顧慮,提升手術意愿。對比未接受手術白內障患者的預期與已接受手術白內障患者視覺功能評價,有助于引導未接受白內障患者建立合理的手術預期,指導眼科醫生滿足白內障患者的手術期望,繼而提升滿意度。
調查研究發現,白內障手術意愿與其對疾病及手術認知有關,認知正確率越高,患者主動尋求手術治療的意愿越強烈[8-9]。本研究調查發現,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與未接受白內障患者在諸多的關于手術認知層面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接受手術與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明顯更強烈地同意以下基本事實:手術是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主要方式(93.49%比44.48%)、白內障手術通常可在0.5 h內完成(94.67%比39.23%)、白內障手術已納入我國醫保報銷范圍(91.12%比66.57%);否定以下錯誤事實:佩戴眼鏡就能糾正白內障視力低下(95.27%比73.76%)、雙眼完全看不清才考慮手術(91.12%比41.69%)、白內障成熟才可開展手術(97.04%比70.44%)、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青光眼等疾病者不能手術(81.07%比64.64%)、白內障手術存在明顯疼痛(81.66%比56.63%)、白內障手術需長時間住院(97.63%比70.1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這提示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關于手術認知的正確率要顯著高于未接受手術患者。本研究不能證明上述認知差異是促使其接受手術的內在動因。但是經歷手術過程可讓白內障患者獲取來自眼科保健醫療團隊的專業教育與解答,有助于提升其對手術的正確認知;另外,經歷手術可形成對上述調查內容的直觀判斷,而不僅依賴于健康教育獲取的白內障手術相關知識,這對于提升其手術認知有著直接幫助。人工晶狀體是矯正無晶狀體屈光的有效方式,其通過取代原來混濁的晶狀體,構建類似正常的屈光系統,以迅速恢復術后視力及立體視覺;隨著人工晶體技術的越來越成熟,人工晶體無論是材質、種類及功能上獲得了很大的豐富,有效滿足了白內障患者不同的用眼需求。Henderson等[10]對白內障患者開展調查發現,不到25.0%的受訪者表示在術前與眼科醫師討論過人工晶體的選擇,但有75.0%的受訪者表示了解人工晶體選擇范圍。本研究顯示,已接受手術與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在晶體選擇(64.50%比56.35%)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經歷手術并未提升白內障患者對人工晶體選擇的認知,提示在白內障手術人工晶體選擇方面,眼科醫師需加強與患者溝通、討論,解釋不同類型人工晶體的原理及對視力恢復的影響。
美國眼科臨床指南《成人白內障手術》(2016年版)強調,白內障患者的手術收益不應局限于傳統觀念中的視力提升,更應體現在對生活的全方位的影響,如患者日常行為活動拓展、視覺功能提升、模糊重影消除、立體視覺的糾正等[11]。通過白內障手術對視覺功能的全方位糾正可讓患者重塑或增強對生活的信心,減少行走障礙、跌倒、交通意外事故等風險[12-15]。因此,在白內障患者對手術預期方面,不應局限于視力,還需加強視覺功能的評估。研究發現術前視覺功能障礙程度及對手術的預期是決定白內障患者術后滿意度的影響因素[16-17]。研究發現,與術后視力比較,視功能指數量表與日常視覺活動量表等視功能問卷與術后滿意度、生 活 質 量 的 相 關 性 更 高[18-20]。Pager[21]對 澳 大 利 亞183例白內障手術患者術后1個月采用電話調查了滿意度狀況,其中66.0%的患者達到或超過了其術前的預期,且預期結果與滿意度水平有正相關性。Chen等[22]對我國華南地區接受手術治療的174例白內障患者采用國人白內障視功能相關生存質量簡表(Catquest-9SF)縱向調查了術前對視覺功能的預期及術后3個月的視覺功能,結果顯示,術前Catquest-9SF量 表 得 分 為(15.70±5.86)分;術 后Catquest-9SF量表得分為(26.30±2.93)分;術后視覺功能得分顯著高于術前預期評分(P<0.05),術后成功實現閱讀報紙、看清人臉、看清物品價格、于凹凸不平地面行走、參與興趣愛好活動比例分別為70.30%、79.30%、70.10%、81.30%、74.20%。本研究顯示,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對術后看清面孔(87.57%比77.96%)、使用電子產品(89.94%比75.97%)、增強室內休閑活動(78.11%比61.05%)、增強戶外活動(69.82%比56.35%)、增強書籍閱讀(63.31%比48.07%)、增強日常活動(75.15%比46.13%)、增強光的敏感性(81.07%比59.67%)、改善模糊或朦朧的視線(80.47%比55.80%)、減少眼鏡的依賴性(89.94%比65.75%)的評價均顯著高于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的手術預期,支持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在視覺改善方面的體驗高于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預期的結論。從表3可以發現,兩組白內障患者在視覺功能改善的評價或預期上存在明顯差異,這可為臨床眼科醫師合理上調未接受手術患者的手術預期提供教育空間。

表3 兩組中老年白內障患者對視覺功能改善的評價或預期比較[例(%)]
綜上,本研究對白內障患者開展了手術認知與手術視覺功能改善的調查,支持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對手術認知優于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且已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在視覺改善方面的體驗高于未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預期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