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教育部 2012)。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將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思維品質的培養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通過培養思維品質促進語言能力發展呢?下面分別從課程的設計、思維導圖的運用和作業的布置三個方面闡述。
在設計課程時,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單元目標、分課時目標、語言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等)。所有教學目標的達成都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內化生成,在某種程度上說,需要他們思考、比較、批判、質疑,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簡單被動地重復、背記等。思維品質培養通常體現在獨立思考與研究層面,所以要讓學生思維品質得到最大化培養,就要啟發他們敢于質疑,主動思考(牛燕2021)。
以牛津深圳版《英語》六年級(下)Module 2 Unit 5 Animals in danger為例,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不僅要輸入大量的文本,學習新單詞、新句型,還要背誦課文。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基于文本引發學生思考如下問題:How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in danger?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What should the society do for the animals in danger?What can we do for the animals in danger?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了解了瀕危動物,學會了愛動物和保護動物,進行了主動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可以稱為思維的發展過程,且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如“How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in danger?”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教師通過設計辯論活動,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有助于其語言輸出,從而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趩栴}“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教師設計“頭腦風暴”活動,促進學生發展發散性思維。在學生充分思考后,如果不能想到更多的瀕危動物,教師再設計Do a survey活動,讓他們搜集信息并解決問題。教師利用問題“What should the society do for the animals in danger?What can we do for the animals in danger?”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出各種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學生輸出奠定了基礎,為其語言能力的發展作好了鋪墊。
思維導圖將文本知識顯性化、語言信息圖像化,能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提升思維品質(余貝貝 2021)。思維導圖通過簡單明了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呈現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其學習能力的發展。
以牛津深圳版《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3 Unit 7 At the beach為例。在第一課時,面對較長的語篇,教師巧用思維導圖(見圖1)幫助學生獲得主要信息,了解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其記憶和學習相關知識。
通過思維導圖將繁雜的文本內容清晰地分為五個部分,學生掌握了文本內容和文本之間的邏輯關系,促進了邏輯性思維的發展,為在第二課時制作度假計劃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培養了其語言能力。
再以牛津深圳版《英語》四年級(上)Module 2 Unit 5 My friends為例。在Enjoy a story的文本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教師通過思維導圖(見圖2)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理解繪本內容,培養創造性思維。之后,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續寫繪本,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能力。
在繪本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能高效幫助學生迅速提煉出關鍵信息和故事發展脈絡,更好地記憶文本,習得繪本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以便其更好地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其閱讀素養。
作業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張靜 2011)。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盡量避免機械性的重復性作業,且作業量不宜過多。課后作業應該充滿趣味性且具有現實意義,同時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實踐類、任務類、調查類、拓展類等實踐性和探究性較強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完成某個任務、探究某個問題、調查某個現象、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作業。
以牛津深圳版《英語》三年級(下)Module 4 Unit 11 Mother’s Day 為例,Look and say 的內容是一張送給媽媽的卡片。在教學完這個單元后,教師布置為媽媽制作一張卡片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有了語言輸出的機會,又提高了寫的能力。三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寫”,如果只是單純地機械性抄寫,就會降低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限制思維的發展。設計實踐性較強的作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發展其創造性思維,提高其語言能力。
以牛津深圳版《英語》五年級(上)Module 2 Unit 4 Grandparents為例。本單元的核心句型為“What do you usually do with your parents?”,核心句型詞匯為“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never”等,教師設計讓學生做調查的活動,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利用本單元習得的句型和詞匯完成調查任務(見下表),真正實現了語言的語用功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比較、思考、總結,促進了批判性思維、邏輯性思維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在下一課時,教師布置陪爺爺奶奶度過周末的體驗式作業,引導學生體會老人對陪伴的渴望。第三課時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引導他們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Name Activity play chess play sport go to the park...Sally__________________
再以牛津深圳版《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1 Unit 2 Our new home為例。在第一課時,教師設計了Your new home的創意性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提高了語言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比較以前的家和新家的不同,再以思維導圖(見圖3)幫助他們輸出語言。比較之前的家和新家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培養思維品質的意識,且讓其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如何通過思維品質的培養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是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思維品質培養意識,讓思維引領學習,注重內化生成,從而達到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目的。在具體設計各個課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培養思維品質,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其次,教師應巧用思維導圖助力思維發展,提高語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導圖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有利于其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和內化信息,從而達到習得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師應巧設創造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增強其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