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吾 陳莎筠 于志芬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標識。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毛勝 2021)。“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教育部 2020)。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初中在校生有4 827.14萬人(轉引自韓寶成、梁海英 2021),數量龐大,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程度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建設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中考命題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堅持“方向是核心”的原則,引導基礎教育弘揚中國文化,增強“四個自信”,并有效反撥初中英語教學,實現各環節有效的文化意識培養,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以達成基礎教育階段學科育人的重要目標。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要求全國各地中考命題內容與要求均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1年版)》)五級目標要求標準為依據,從頂層設計和要求上確立課標的中心統領地位。
《課標(2011年版)》將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列為英語課程重要目標并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應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傳播中國文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部201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育人文性的體現。《課標(2011年版)》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應有機銜接,并體現各學段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循序漸進的發展特點,保證英語課程的整體性、漸進性和持續性。
2013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教育部印發的《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英語教學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學生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教育部 2020)。在“堅持反映時代要求”基本原則中,明確要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新成就”(教育部 2020)。在文化知識學習和文化意識培養方面,《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相銜接,“學生通過義務教育課程的學習,對中外文化知識已經有了諸多積累”(教育部 2020),進入高中后將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學會用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教育部 2020)。因此,《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不僅指導高中英語教學與測評,對初中英語教學與測評同樣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育理念指導下,初中生對中外文化的積累和用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不僅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堂上,還體現在中考這一終結性評價過程中。中考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其考試結果既用于衡量學生能否達到初中畢業標準,又是高中學校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韓寶成、梁海英 2021)。中國文化既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文化,又包括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國近階段在各行各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成果。具有中國民族特質、被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認同的元素如文字、圖案與符號等外在有形符號和中國現代文化元素如我國的奧運精神、航天精神等內在無形精神,均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并體現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均被視為中國元素(李萍 2017)。在課標的指導下,在中考英語試題中嵌入中國元素,有利于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并通過中考反思初中英語教學,提升文化意識培養效率,體現學科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分別以“中國元素+中考”為“篇名”和“關鍵詞”在CNKI上進行檢索,僅檢索到1篇物理學科文獻。又將檢索條件調整為全文搜索“中考英語+中國元素”,共檢索到185條文獻,經逐篇瀏覽篩選,發現僅有5篇涉及“中考英語”與“中國元素”相關內容。將檢索主題調整為“中考英語+傳統文化”,經逐篇瀏覽篩選,檢索到14篇文獻。將檢索主題調整為“中考+革命文化”“中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沒有發現與英語教學相關的任何文獻。
綜上可見,中考英語試題研究(或命題研究)中針對中國元素主題的內容相對較少,研究范圍基本囿于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文化、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板塊的研究幾近空白。
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網絡搜索,瀏覽全國各省市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130余套試卷(未找到部分省市的2021年中考英語真題)。鑒于中考英語真題數量多,內容龐雜,最終選取各省統考卷和部分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城市共計19套中考英語試題(重慶A卷和B卷)為此次研究的關鍵樣本。
2019年,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中考必須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但《課標(2011年版)》的修訂版當時還沒正式發布,《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已于2020年5月出版。考慮到英語學習的持續性、漸進性問題,將本次研究的主要問題設定為:
1.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中“中國元素”相關素材的總體情況及其涉及的主要方面有哪些?這些素材以哪些主要題型出現?不同題型在全卷所占的分值有何差異?不同題型素材對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有何不同?
2.《課標(2017年版 2020年修訂)》對 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的素材選擇有哪些影響?其對新階段的中考英語命題是否有反撥效應?
本研究希望通過實證調查研究,了解各省市中考英語試題命制中圍繞“堅定文化自信”這一學科育人基本目標的落實情況,分析嵌入“中國元素”的重要意義,為基于課標的中考英語命題和教學改革探索提供借鑒思路和樣本。
本研究采用抽樣調查法和定性分析法,通過整理、匯總所選研究樣本中嵌入“中國元素”的考試素材所涉及的題材內容、題型分布、所占分值、考查方式等,了解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中融入“中國元素”的概貌,得出定性研究結論。
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中國元素”語篇具體情況
總體來看,在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命制中注重對文化意識中文化自信的考查,通過在試題中嵌入“中國元素”,于無形中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在中考試題中融入的“中國元素”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2021年中考英語試題“中國元素”素材涉及面較廣,為即將進入高中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中國元素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元素內容輸入素材的豐富度,也為下一階段培養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奠定了基礎,作了示范。
試題中的“中國元素”題材,有特有地域的“自然符號”,如紅旗渠、浙江嘉興、大運河、臥龍自然保護區及成都布鞋小鎮——唐昌;有偏于精神性的“文化符號”,如蜀繡、太極、五牛圖、中國茶、中國品牌日、揚州剪紙、孔子學院等;也有特殊狀態的“無形文化符號”,如秧歌、中國傳統生日習俗等。
文化作用于人,人也是文化的生產者,如李白、許淵沖、袁隆平、吳孟超、屠呦呦、中國女排等在試題中出現,既是命題者希望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典范,又是命題者對典型中國文化的自豪感的反映。中國精神的代表并非必須是大家巨匠,普通人物同樣可以代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如中國“剪紙之王”、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滑雪運動員、“最美老師”,還有因關愛快遞小哥而聞名的甜點店老板等。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平淡的日子中的作為,讓初中生在終結性評價過程中接受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洗禮,感悟了人生幸福感、成就感的真諦。
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體現在新時代中國人民所取得的享譽世界的進步和科技成果上。高速交通、天眼工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中國首臺火星車祝融的誕生、上海天文館等語篇向學生展示了新時代祖國的強盛和輝煌,為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真實的激動人心的事實載體,點燃了他們的科技夢、航天夢。
外國友人在我國生活、學習后所寫的簡單文段表達了他們對我國發展狀況的認可和贊許,也為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優秀范本。北京市書面表達選做部分考查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等的了解、表達能力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屬于較高層次的“中國元素”融合狀態,為高中學校選拔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高水平人才作了示范。
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借助多樣化的考查形式,借助“中國元素”素材,達成學科育人目標。考查形式既有以知識輸入為主的閱讀理解,又有結合閱讀理解、語法考查的語法填空,還有以考查輸出為重點的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題型。2021年19套試卷不同題型的語篇數量具體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
這充分說明文化意識培養只要圍繞愛國主義精神,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核心內容,形式可以多樣化,考查點可以根據需要合理選擇。
表格中有部分省市沒有羅列,并非都是查找不到的中考真題,而是全卷沒有這方面素材,可見命題者并沒有認真思考課標對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在考查目標設置方面有所疏漏。18個樣本省市“中國元素”素材在全卷所占分值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如下頁圖3所示:
融入“中國元素”內容素材的不同題型在全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
通過抽樣調查法和定性分析法,以全國18個省市2021年的中考英語試題為研究樣本,對在中考英語試題中融入“中國元素”語篇的整體狀況進行比較分析。從選材來看,命題中“中國元素”素材涉及的題材內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為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比例次之,中國的革命文化相關素材所占比例最低。從考查題型來看,閱讀理解、短文填空所占比例較高,輸出型考查項目占比較低。可見,試題不同程度融入“中國元素”,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這說明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后,2020年5月出版的《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中考英語命題有一定的反撥效應。這些省市的英語命題工作者從英語學習的持續性、漸進性出發,關注《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文化意識培養目標,并在中考中通過有效融入“中國元素”,充分體現了“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課標理念,為初中英語的教學和備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鑒素材。
雖然《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2021年中考英語命題中“中國元素”的融入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須在中考英語中適當增加“中國元素”嵌入比例,反撥初中英語教學對祖國文化和民族成就的關注,為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于無形中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其文化自信,實現立德樹人的學科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