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德
德、智、體、美、勞作為我國開展素質化教育的五個模塊,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而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象征,開展紅色教育,是讓青少年群體在紅色文化精神的渲染中,能夠緬懷歷史,堅定信仰,在不斷的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中,出色地完成所肩負的民族傳承使命。由此可見,將小學紅色教育與五育深度融合,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紅色精神的傳承,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修養與優秀的品質。
一、開展善美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紅色精神傳承
小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相對有限,正值其思想意識與道德意識養成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成長特點,充分發掘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化至學生的行為意識中,進而實現紅色教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
以“傳承雷鋒精神,爭做新時代文明實踐者”德育活動為例。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學校組織全校師生一起開展“傳承雷鋒精神,爭做新時代文明實踐者”德育活動,在活動開展之前,首先由班主任組織學生開展班級活動,由學生民主投票選出班級中的“小雷鋒”,并與其“雷鋒事跡”一同申報至學校的少先大隊,然后由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學校少先隊中的干部成員一起布置學校的文化長廊,為活動做準備。在活動中,學校首先引導學生走進學校的文化長廊,由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為小學生講述雷鋒的成長歷程以及光榮事跡,讓學生能夠從多個感官角度去深入了解“雷鋒”,感知“雷鋒精神”。然后引導學生一起開展“傳承雷鋒精神,做新時代文明實踐者”表彰活動,對每個班級所申報的“班級小雷鋒”進行表彰,并將其日常學習生活中一些表現雷鋒精神的事跡進行描述,以此來激勵學生“學雷鋒”“做雷鋒”的主觀能動性,讓“雷鋒精神”不僅是在德育活動中,同時還在小學生的思想中與行為上,進而實現紅色教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
二、構建慧美智育活動,培養學生紅色文化認知
智育是小學教育的根本,在以往的小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智育僅局限于引導學生對各個學科基礎性文化知識的學習。而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開展綜合化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導向。因此,新時代的智育不僅涵蓋對基礎性文化知識的傳授,同時還包括對學生智慧的啟迪,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意識、學習習慣、知識探索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此背景下,教師在日常智育活動中,應當充分融入紅色文化知識,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知,進而實現紅色教育與智育的有效融合。
以“紅色閱讀活動”為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為了幫助學生不斷豐盈自身的知識儲備,并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故事百日閱讀活動”,讓小學生每天利用課后時間自行搜集課外資源,選擇紅色故事進行自主閱讀。在“紅色故事百日閱讀活動”中,教師首先幫助學生制定階段性閱讀計劃,并創設階段性閱讀主題,如“中華先烈人物故事周”“中共黨史人物故事周”“中華先進人物故事周”等等,讓學生根據閱讀主題搜集相關資料開展自主閱讀,并在階段性閱讀計劃完成之后,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分享交流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所閱讀的紅色故事進行互相分享。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豐盈自身的知識儲備,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其閱讀質效,進而充分實現紅色教育與智育的深度融合。
三、借助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紅色拼搏意識
紅色文化精神不僅包含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還包含精誠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西柏坡精神等諸多可貴的精神品質。而這些可貴的精神品質有很多與體育精神不謀而合。因此,在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體育與紅色教育的深度融合,積極為學生組織豐富的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育競賽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拼搏意識、團結意識、合作意識的培養,并且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培養堅韌的精神品質與拼搏意識。
以“足球進校園”活動為例。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將足球教學與學生體育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并成立相應的校園足球隊,由學校體育教師作為指導教練,在幫助學生掌握足球運動技巧的同時,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愛好。與此同時,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校班級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開展足球友誼比賽,為學生營造體育競賽的氛圍,讓學生在參與足球競賽的活動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體育競賽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其體育運動能力,同時還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拼搏精神、團隊意識、堅韌不拔等精神品質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將紅色精神逐漸轉化為自身可貴的精神品質,為學生未來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四、創設雅美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紅色思想感悟
美育是開展素質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其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想要切實實現紅色教育與小學生美育的深度融合,應當充分發掘小學生身邊的紅色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美育藝術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從多個感官角度加強對紅色文化精神的理解,提升學生對紅色精神的思想感悟。
以“童心向黨”活動為例。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學校組織學生一起開展“童心向黨”活動。在活動中,首先組織學生一起參觀紅軍西征勝利紀念館,并由紀念館中的工作人員以紅軍西征時期的典型革命事件為軸線,為學生講解革命歷史故事與人物,通過對紅色基地的參觀,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付出的努力,能夠真切感受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在參觀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開展“童心向黨”文藝活動,學生結合參觀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與愛好準備文藝節目,如演講、朗誦、歌曲、舞蹈等等。由師生合作一起為黨慶生。活動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以“童心向黨”為主題,制作手抄報,讓學生通過手抄報的制作將紅色文化精神進行升華,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悟,進而實現紅色教育與美育的深入融合。
五、結合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紅色勞動精神
當代小學生生活條件優越,物質資源豐富,家長的溺愛導致很多學生對勞動的概念比較模糊,絕大部分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在此背景下,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勞動教育進行深入融合,首先應當建立以紅色文化為指導的學勞動教育模式,通過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構建具有本校特色,以紅色文化為導向的勞動教育模式,在滿足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勞動精神的感知。學校應當充分利用農村小學的便利條件,為學生構建勞動教育基地,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勞動教育活動,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勞動創造世界”的紅色文化勞動精神,在提升學生勞動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做好鋪墊。
以“我勞動,我光榮”為例。勞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在牙牙學語時,就在接受“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文化熏陶。在5月1日勞動節期間,學校組織學生一起開展“我勞動,我光榮”勞動教育活動。在學校的勞動基地中,為每個班級分一塊種植基地,由班級學生與班主任一起選擇種植蔬菜的種類,并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蔬菜種植,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通過教師的指導進行催芽、挖坑、播種、澆水、培土等一系列種植活動,并以分組的形式,每天派不同的學生小組對菜地進行巡視,給蔬菜除草、澆水等。直至菜地的蔬菜成熟。與此同時,由于學校的種植基地條件有限,班級學生較多,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種植作業,無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整個種植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中開展種植活動,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參與所有的種植環節,同時能夠每天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耐力,在提升勞動教育質效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增進親子感情,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夯實基礎。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方位發展,為民族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培養高素質人才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核心目標。將紅色教育與五育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綜合化素質能力的全面培養,同時能夠實現對小學生民族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有效培養,讓學生能夠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與發展譜寫新篇章。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四五教育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提高農村小學紅色教育實效性實踐研究”(GS[2021]GHB02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