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艷
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必須選好教學方法,其中課內外閱讀銜接教學就是提高整體閱讀成效的重要方案。課內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筑牢學習根基。課外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鞏固以及拓展提升。為了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開展效果,教師應該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督促學生自主閱讀,帶領學生細心歸納課內外閱讀的共同之處,帶領學生收集與整理閱讀素材,從而確保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培養打好基礎。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原則
閱讀和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當中,學生不僅需要對課內文章進行精讀,還必須拓展學習,補充教材以外的閱讀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選擇,為保證實際的銜接質量,需要把握以下原則:第一,目標性。之所以重視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這樣的目標貫穿閱讀教學全過程,還延伸到了更高階段的閱讀活動當中。堅持目標性原則,有助于閱讀教學的有序開展,也能夠指引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方向。在該原則要求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清楚明白并解決做什么、為什么以及如何做,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讓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輔相成。第二,生活性。生活性原則的要求是教師在設計閱讀任務的過程中,需要確保閱讀情境和語言貼近生活且真實合理,要讓學生和生活聯系起來,彼此印證,真正做到閱讀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增強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體會。小學階段的閱讀作品往往都是來自生活中的素材,可以在生活當中找到原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直觀感知閱讀魅力,主動投入閱讀,對照原型,加強感悟。第三,遞進性。閱讀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堅持從淺到深、從易到難的遞進發展原則。在開展課內與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層層遞進,在促進課內和課外閱讀銜接的過程中,也要堅持層層遞進,這樣才能夠在打牢前期基礎的基礎上深入閱讀教學,保障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重要方法
(一)加強興趣引導,打開銜接大門
在對目前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銜接效果不理想和不恰當的一個明顯原因,就是學生在投入語文閱讀活動中并不具備濃厚興趣,導致可以支撐學生堅持閱讀的動力缺乏,所以學生在教師設置閱讀任務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積極主動。學生欠缺閱讀興趣是能夠理解的,可能是教師引導不足和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欠缺,但是要避免學生養成不閱讀的習慣。假如在開始階段就沒有整治這樣的情況,課堂教學就不能有效進行,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習慣,降低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效果。只有讓學生發自內心對語文閱讀產生興趣,才能讓學生哪怕是沒有教師督促與嚴格要求,也可以自發閱讀課內外經典文學作品。教師應該將興趣培養作為目標,幫助學生打開課內外閱讀銜接之門。例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后,很多學生在讀完之后對伽利略的智慧表示驚嘆,于是教師可以給出提示:伽利略大膽追求真理和不畏懼權威的精神品質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大家還想知道和伽利略有關的故事嗎?請大家收集素材并分享。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和伽利略相關的少兒傳記,或是其他優秀科學家的故事。再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精彩的問題:恐龍這么強大的生物究竟是如何走向滅絕的?你們想了解恐龍生活時代的樣子嗎?只是憑借教材文本敘述內容,學生就產生了無限遐想,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紀錄片,進一步為學生補充和遠古生物有關的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了促進課內外閱讀銜接,教師在完成課本閱讀指導后,可推薦學生認真閱讀《世界未解之謎》《恐龍的世界》等優秀課外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課外素材,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謎團,增加科學自然知識的積累,補充和拓展課內閱讀教學。
(二)挖掘語文教材,準確把握銜接點
在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發展的過程中,想要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是非常困難的,而課內外閱讀銜接就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掌握好閱讀銜接點是保障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是目前課內外閱讀銜接不緊密就是非常普遍的問題。為保證銜接順利,就要對語文教材進行最大化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將教材文本作為核心,把學生的認知水平作為有效依據,借助多元化渠道收集和教材相關的課外文本,讓學生對教材文章的學習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學《松鼠》時,文章的主線是松鼠的特征,通過對松鼠特征的描寫來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與愛護動物的情感,把一個活潑可愛的松鼠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這篇文章的作者,出生在18世紀法國的一個律師家庭,自小就對自然科學有很濃厚的興趣,長大之后成為有名的博物學家以及作家。這篇文章是作者運用人性化描寫方法對動物進行描摹的優秀作品,同類語篇有《貓》《馬》等。《松鼠》屬于文藝性說明文,又叫科學小品文,有著通俗易懂的特征,符合小學生的閱讀特點與認知規律,因此在自主閱讀當中效果良好,甚至會有意猶未盡之感。教師應該抓住這樣的有利機會,及時為學生推薦《貓》《馬》等文章進行課外閱讀教學,充分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再如,在教學《七律·長征》后,很多學生即使學完了這首詩,仍舊不能夠體會到“紅軍不怕遠征難”當中紅軍的艱難之處。對此教師可以以此拓展同類題材的文章《憶長征》《長征回憶錄》《紅軍長征追蹤》,進行課外閱讀延伸,讓學生通過閱讀課外作品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三)指導閱讀策略,激勵課內外閱讀
小學生在閱讀文章方面體現出自主性不足的缺陷,通常都是教師反復強調,然后將閱讀作為任務或者是作業要求學生完成。很多學生雖然對閱讀有濃厚興趣也可以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技巧,導致投入課內外閱讀的動力和效果不足。所以教師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方面的指導,分析當前學生在閱讀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比方說不做讀書筆記,在讀書時囫圇吞棗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在閱讀中遇到生字詞后不積極查詢,失去閱讀進步的機會。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的過程中應該提高目的性,讓策略指導給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優質的支持。比方說在童話故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學習《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在這之后合理劃分閱讀小組,讓學生每日至少讀一篇童話故事,并寫讀后感,最后整合成閱讀筆記。在開始階段很多學生會認為麻煩,不過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現童話故事的閱讀活動不再困難,甚至是對童話故事有更為深入全面的理解,并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課內閱讀的是教材文本,需要教師講解,并讓學生必讀必學。在課外閱讀當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給予指導。尤其是對缺少閱讀自主性的學生,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要給予技巧上的幫助和支持,如學會使用詞典、做好讀書筆記、開展標注性閱讀、注意摘抄優秀詞句。
(四)開展綜合實踐,促進課內外交流
對于活潑好動和富有好奇心的小學生來說,僅僅是翻閱書本,并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學習的樂趣。真正意義上優質的課內外閱讀活動并不是要求學生悶頭讀書,而是鼓勵學生把課內外閱讀知識融會貫通,將讀書融入學習以及生活當中,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語文教師可以將學校平臺利用起來,組織開展校園閱讀交流活動,積極推動書香校園和班級建設。首先,教師可以在班中開辟讀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優秀書籍帶到班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分享,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有一方專心閱讀的場地,奠定課內外閱讀銜接基礎。其次, 班級要經常舉辦豐富多樣以及帶有濃郁特色的閱讀交流活動,比方說組織閱讀演講比賽,講述自己和某本書的故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彼此分享讀書心得的過程中開拓視野。學校可以組織征文活動,讓學生圍繞讀書這個話題暢談個人的讀書歷程,把自己在課內和課外閱讀當中獲得的積累與思考融入文章中,在評優評獎的帶動下增長學生的閱讀信心,給學生更大的鼓舞。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培育的有效途徑。小學時期是學生打牢閱讀基礎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重視閱讀教學的有序開展,將會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文學修養。課內閱讀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教材文本的學習研究,掌握遣詞造句和文章剖析的方法,打牢學生的語文知識根基,課外閱讀能夠對課內閱讀進行延伸拓展,檢驗課內閱讀的效果和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總結經驗和教訓,科學設計課內與課外閱讀活動,在閱讀教學的動態改進中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