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菊


一、作業目標:
通過組合文本閱讀的作業設計,創設真實情境,借助跨媒體、跨媒介、跨學科的閱讀訓練,助力學生語文學科知識、技能的遷移與運用。
二、作業內容:
周末,劉小白和部分同學們一起參觀訪問江寧區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
材料一:他們提前拿到一張宣傳單。
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簡介
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隸屬于南京江寧區天行健股份有限公司。基地位于江寧區機場路7號,地理位置優越,距機場僅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企業始建于2020年,公司先后投入上億元建設農業基地和與景區相關配套設施,為發展觀光農業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占地總面積達1050畝,以生態觀光自采和水果植物認知為特色,結合生產、生活和綠色生態,融休閑觀光、現代科技、田園景色、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有效地提高了生態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擴大農村居民的就業面。企業還有一部分殘疾人員工,在落實精準扶貧的同時,解決了許多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因此,被江寧區慈善基金會,列入“公益企業”名單。
基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以優美的園林式景觀環境為主,農家自然生態環境為輔,兩相結合,精致而不失野趣。果樹管理以行間種植綠肥回填的方式施肥,少施或不施化肥,游客可在基地親手采摘和品嘗無污染的新鮮水果,垂釣區所有魚種喂飼天然青草,絕不添加任何激素和飼料等物質,形成了一個綠色農業產業鏈。
材料二:根據宣傳單和網絡資料,他們擬定了下面的采訪提綱。
材料三:采訪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
小王同學:“這么優美的環境,這么綠色的產業,這么公益的事業,我們確實應該幫助他們做好公益宣傳!”
小李同學:“是啊!我就想不明白,這么好喝的牛奶怎么會滯銷?”
小王同學:“我覺得還是缺乏包裝和宣傳。單看這個牛奶的包裝,只有品牌、草地和一頭牛,連我都沒有購買欲。”
劉小白:“”
小王同學:“你這個包裝設計很有創意。怎么做好宣傳呢?”
大家陷入沉思。
劉小白提議道:“大家發朋友圈,一起宣傳吧。一組同學發圈,宣傳滯銷的牛奶;一組同學發圈,宣傳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
小王同學:“朋友圈最好拍視頻,再加點文字,還可以拼接恰當風格的音樂。”
3.發微信朋友圈。(8分)
(1)請寫出朋友圈視頻拍攝的腳本。(4分,不少于50字)
(2)請寫出朋友圈發表的文字。(2分)
(3)請寫出朋友圈視頻的配樂風格。(2分)
三、設計說明
組合文本作業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的知識點、能力點,是為適應現代中考的跨媒體、跨媒介、跨學科的文本選擇而做出的一種新的嘗試。
設計打通了說明文、議論文、新聞、戲劇等幾大知識板塊,強調在情境中完成任務,實現對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考查。
首先,三則材料看似獨立,實則前后勾連。材料一,天行健生態農業基地簡介,對于材料二采訪提綱的目的和采訪問題做好了鋪墊;材料二中的討論,也指向采訪的目的和問題的設置;材料二中的創意設計,與2021年南京市中考題的設置有相似之處;材料三的朋友圈視頻更需要對三則材料進行加工和整合。
其次,跨媒體、跨媒介、跨學科的材料,體現了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微信朋友圈是學生熟悉并且經常使用的溝通軟件,功能十分強大。配樂的視頻加上文字也是頗有語文味兒的交際方式。
第三、題目設置簡單,答案層級分明。第一題,采訪目的指向的是為企業做好公益宣傳。答案在后文中,學生如果不能仔細閱讀材料,往往容易忽視,造成答案不夠全面。采訪問題也與后文學生間的討論有密切的關系,企業經營者的困境是前后文隱含的信息。對于殘疾員工的公益性的幫助、游客的信息來源和對企業的評價,都是需要學生撥開材料的迷霧,才能尋找到的信息。如果學生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脫離文本完成題目,就一定會拉開層級。第二題,創意設計,入手不難,更能區分學生的思維和審美能力。第三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微信朋友圈,設計朋友圈的視頻腳本,并配以文字、聲音,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僅停留在單一媒介的語文知識與能力考查,略顯單薄,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在更能廣泛的領域實現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