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衛紅
一、學校簡介
撫順市望花區逸夫小學始建于1956年,原名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路小學,與全國聞名的雷鋒紀念館毗鄰。1994年5月,香港愛國人士邵逸夫投資50萬港幣,市政府配套300萬人民幣將教學樓原址翻建。1995年11月更名為撫順市望花區逸夫小學。學校現有教職員工73人,學生1474人,33個教學班。
二、學校辦學特色
在雷鋒第二故鄉的敬業、勤奮、奉獻的文化熏陶、浸潤中幾代逸小人為學校發展傾注了全部心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形成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辦學之路:即以德為先的“養德教育”辦學特色,德即品行、道德,就是培養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的校訓是“養德養能,蒸蒸日上”即師生努力做道德高尚、能力全面的人,學校力爭蓬勃繁榮、天天向上。
學校的辦學思想是“學習英雄榜樣,傳承中華美德,擔當民族使命”十八個字。學習英雄榜樣—是根據我校實際提出的這句話,我校因香港愛國人士邵逸夫而得名逸夫小學,邵逸夫老先生身上有許多優秀品質,如愛國、節儉、做公益。身為逸小師生我們感到驕傲自豪,這份榮譽是榜樣效應帶給我們的。再者我們學校的地理位置與五十多年來全國人民學習的道德楷模雷鋒紀念館一路之隔,我們逸夫小學與模范、榜樣有不解之緣。“傳承中華美德”體現出我們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使命。習總書記講話說我們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學習英雄榜樣,傳承中華美德其最終目的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希望通過正確的引領讓英雄、先鋒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榜樣,并伴隨他們一生的成長。我們堅信讓孩子們了解一個人物,就了解一個事件,就了解一段歷史,進而學習一種精神。我們的愿景希望將來的逸夫小學畢業生比同齡的孩子多了解許多古代、近代、現代、國內、國外的名人榜樣,都成為胸懷理想、博學多識、德才兼備,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全面梳理和構建學校文化體系。
(一)、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重塑師生氣質(“養德教育”靈魂)
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文化建設中深層次的、隱性的東西,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
這是我校依據辦學思想形成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立德樹人,謀求師生、家長、學校共同發展。以人為本,即遵循人的發展規律;立德樹人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
核心理念:訓蒙養德、潤智育能德是人之根本,我們追求師生
德能雙馨。
我校的“一訓三風”:
校訓:養德養能蒸蒸日上
校風:求和求效求新求先
教風:做真做細做好做低
學風:勤思勤問勤練勤記
如果說校訓是我們打造的精神層面的力量,那么校風、教風、學風則是我們沉下心來要做實、做細的,所以我們的校風首先是求和,代表團結、合作、和諧,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而教風首先是做真,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做真也是我們的立校之本。
校徽
(1)逸夫小學校徽整體圖案由字母、漢字、圓環、數字構成,中部是逸夫小學首字母Y和F的變形。
(2)1956代表著逸小建成的時間和綿長的發展歷史。
(3)校徽整體造型簡潔明快,極富時代感,寓意孩子們在逸夫小學度過他們快樂幸福童年時光的同時為他們打好做人的根基。
校歌
發展愿景:打造可持續勝任的教師
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
創建可持續攀高的學校
通過精神文化建設,把全體師生緊緊凝聚在學校核心精神周圍,形成一種較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完善科學的制度文化,成就人文管理(養德教育措施)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工作就像一條五彩路,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只要紅綠燈正常運轉,一樣是順暢、有序的。學校規章制度就像這些交通標志一樣,透過圖形、符號、顏色、文字向行人傳遞特定信息。
管理理念:
兩個維度樹人:一是培養有德之人;二是造就有能師生。
三個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目標:創建可持續攀高的學校,打造可持續勝任的教師,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
打造五型班子:學習型、實干型、創新型、和諧型、服務型。
從明確辦學目標、辦學理念、中長期發展方向出發,制定了《逸夫小學發展規劃》,并經教代會審議通過。接著從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參與學校管理,提高工作實效出發,加強各項考核制度、崗位責任制,先后出臺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三好班級、優秀班主任評選方案》《校級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評選方案》等一系列的方案、制度。同時,學校以預防為主,創新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師德建設、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等相關方案和制度,開創了學校工作的新局面。
“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我校創造條件,推行層級、團隊管理,采取捆綁式的評價方式,用外力來促進教師間的合作。
(三)、創建優雅的環境文化,陶冶師生心靈(養德教育環境)
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同樣,學校以物質作載體,傳遞著學校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
圍繞我校辦學思想、辦學特色,我們努力打造干凈整潔、儒雅溫馨的廳廊文化,最大程度的發揮環境教育的力量。
我校加強綠化美化,努力建設花園式操場活動文化區。
另外我們適當進行外部文化空間拓展,構建良好的學校周邊物質文化環境,借助外界文化設施,擴展學校物質文化教育空間。
(四)、強化學科的育人文化,推進課程改革(養德教育浸潤)
我校課程策略:
課題引領校本研修創新科研文化
以生為本德智共生構建高效課堂
傳承經典讀書明理打造書香校園
訓蒙養德潤智育能踐行德能雙馨
“課程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我校努力追求真正實現課程建設從“國家統一”向學生為本的重要回歸,實現從知識課堂走向情知課堂飛躍。正是有了“多元課程”這一活水我校的課程改革才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讓校園充滿濃郁、溫馨、多彩的文化氛圍,人文色彩。
同時我們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這是我校將各學科教材中名人、模范人物歸納整理,充分利用這些德育資源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活動。
課改目標體系:
三個能力與習慣的培養:
1、在課前的預習中培養學生自學看書的能力與習慣;2、在課堂上培養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能力與習慣;3、在課后培養學生復習、歸納、創新的能力與習慣。
教師教學的“七個引導”:
1、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2、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新知;3、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4、引導學生課前自學教材;5、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6、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7、引導學生小結學習內容。
學生學習的“五個凡是”:
1、凡是自己能學會的自己學會;2、凡是自己能說明的自己說明;
3、凡是自己能動手的自己動手;4、凡是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5、凡是自己能總結的自己總結。
這些有效策略對于規范我校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起到了很好地制約、監督及規范作用。
(五)、豐富校園的活動文化,點燃師生激情(養德教育載體)
活動文化是校園人文作風、精神狀態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映。
學校常年開展學習《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經典古詩詞活動,學校有自編古詩詞誦讀校本教材《》,我校有計劃地開展早讀、午讀、暮讀、課間讀活動,孩子們或吟、或誦、或唱、或舞,既有傳承又有拓展,讓經典雅作浸潤心靈。
校園文化活動還分為有思想性的愛國演講比賽、經典美文誦讀比賽;具有知識性古詩背誦比賽、數學、作文競賽、“紅領巾小講堂”以“走進成語世界”為主題介紹成語的來歷、及該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等;具有娛樂性的小型的體育競賽、召開趣味運動會、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具有實踐性的端午節讓隊員收集有關端午的詩詞歌賦,學習粽子的制作、勞動節開展“尋找最美勞動身影”、清明節祭掃雷鋒墓、元旦走進消防隊開展慰問、走進社區、地區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等,為孩子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
(六)、打造校園的行為文化,凸顯育人特色(養德教育成效)
我校特色辦學兩大分支:打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和優秀校園足球文化。
1.書香校園文化(小書本大世界)
我校注重讀寫、交流相結合,每個教室均設立“圖書角”,二、三、四樓走廊兩側設有開放式閱讀區。為了充分利用身邊的好書資源,達到資源共享,我校在師生中成立“流動書吧”,使讀書活動扎實有效的開展,努力打造“書香校園”。
這是我校圍繞“打造書香校園”確立的“一個追求、兩個維度、三個層面、四項工程”的理念體系。
每學期我校圍繞讀書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近些年我校在市區級漢字大賽、古詩詞競賽、辯論賽上成績。
2.校園足球文化(小足球大教育)
這是校園足球文化的一個理念、兩個維度、四個層面的理念體系。
校園足球這項活動在我校已有二十余年歷史,我校為國家省市輸送了很多專業隊員。近些年我校更是在市、區級各年齡段幾乎包攬各年齡組冠亞軍。還多次代表撫順市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榮獲優異成績。我校在撫順市首屆健身達人電視直播足球顛球大賽中我校足球小將包攬冠、亞、季軍,得到了撫順市廣大球迷的一致點贊。
幾年來我們不斷感受學校生活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在開放的思維空間里我們的孩子能夠快樂主動的學習,課堂上一句句來自學生奇妙的童真心聲和那真誠的情意是我們學校文化建設的動力和源泉。隨之一起放飛的還有學生健康的人格、創新的意識及全面的素質,這些都是我校文化品質最好的注腳。
我們深知沒有獨樹一幟的辦學經驗,沒有令人羨慕的累累碩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依然會腳踏實地、堅定不移地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深理解總書記的話并表示今后的工作中“家長、百姓、社會對教育的美好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