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曄
一碗白粥,些許嫩姜,一只咸鴨蛋,這是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最喜歡吃的早餐。30多年來,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不變的,還有深埋心底的通信情結。
鄉鎮企業干光纜
20世紀80年代初,崔根良就多次創造了幫助企業扭虧為盈的奇跡。
彼時,從部隊退役的崔根良初入商海,承包了浙江一家倒閉的紡織企業。半年后,這家企業就奇跡般地起死回生。
1982年,崔根良收到家鄉的召喚,接手了瀕臨倒閉的吳江七都絲織服裝廠,擔任廠長一職。4個月后,服裝廠成功扭虧為盈,盈利60余萬元。
不久后,七都鎮政府又把虧損嚴重的乳膠手套廠交到了崔根良的手上。這是一家在當時鎮政府投資最大、虧損最嚴重的企業。不到半年,乳膠手套廠在崔根良和技術人員一起研發新產品、更新設備等一系列舉措下,迅速走出了困境。
然而好景不長,在亞洲經濟危機的沖擊與市場監管越來越嚴的雙重影響下,乳膠手套廠不得不關門歇業。
這時的崔根良陷入了深思:什么樣的行業才是朝陽行業?什么才是企業屹立不倒的根本?
深思熟慮之后,他找到了新的方向,決定自己創辦一家新興的電纜光纜企業。
1991年,崔根良收購了瀕臨倒閉的七都農具廠,這就是亨通集團的前身。“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臺老掉牙的機器設備,一臺報廢的鐵爐,還有120萬元債務”,崔根良說,這就是當時的全部家當。
企業技術落后、設備老舊、債務纏身,仿佛都在阻止崔根良邁出初步創業的第一步。
千難萬難,難不住創業的決心。
對此,他使出渾身解數,利用自己的個人信譽和人脈資源,通過尋找合作伙伴來解決問題,借助外力壯大自身。
他多次聯系江蘇省通信線纜總廠,用誠心和可行的方案,最終打動了對方,成功達成合作意向,順利解決了困擾企業發展的技術和人才問題,當年便實現投產,并上繳利稅87萬元。
1992年,崔根良決心再上一層樓。他找到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院,合資興建長江光纜聯合公司,研發的產品一舉填補了江蘇省光纜項目的空白。隨后,他還謀劃了一場震動業界的廣州訂貨會,邀請了150家郵電單位參加訂貨,一舉簽下了5000多萬元的銷售合同。自此,訂單源源不斷,吳江市光電通信線纜總廠也正式成立。
1993年,始終盯著創新的崔根良決心走出國門。他與日本妙香園株式會社合資創辦了吳江妙都光纜有限公司,從美、英、德、意等國引進了幾十臺(套)先進流水線和檢測儀器,使企業躍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當年年底,企業全年生產電纜121萬千米,產值2.29億元;光纜產量為4000芯公里,產值1154萬元,產品開始出口海外。
三年時間,崔根良的電纜廠出色完成了“三級跳”,走完了同類企業十幾年的發展路程。
1994年,崔根良正式組建亨通集團,年銷售額突破3.5億元。2003年,亨通光纜產銷量居國內第二,并榮登全國通信電纜銷售冠軍寶座。
“線纜航母”破封鎖
21世紀初,國內光纜廠的光纖及光纖材料被國外少數巨頭壟斷。崔根良就想著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打破僵局。幾年間,他往返法國、美國、日本數十次,始終未能如愿。“不靠他人,只能靠自己”,這時的崔根良決心搞自主研發。
他組建了研發團隊,并從全國各地同行請來了頂尖專家進行指導。經過500多天夜以繼日的研發,達到世界水平的光纖產品終于“拉”出來了。
乘勝追擊,崔根良將目光瞄向了光纖材料——光棒。光棒即光纖預制棒,它不僅是光纖通信的核心技術產品,還是絕對的高附加值產品。過去,我國90%以上的光棒依賴進口。正是這根“卡脖子”的棒,使全國廣大光纖用戶不得不承受高額的使用費用。
在崔根良看來,“如果中國沒有光棒,將危及整個光通信產業發展。
這不是利益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們如何在世界上立足。”
崔根良提出想要研發光棒的想法后,便遭到業內專家的反對:“眾多科研院所研發了二、三十年,都還沒有取得什么突破,何況一家企業?”
然而,鐵了心的崔根良堅持自己的決定。他接連幾個月帶隊到世界各地考察,并與研發團隊一同在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中不斷摸索。又是500多個日夜,2010年8月,亨通自主創新研發的光纖預制棒面世,成功掌握了這項世界級核心技術!
正是崔根良的果決,使亨通成為我國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術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企業。這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也大大加快了大數據、物聯網在我國落地應用的進程。
在此后的3年時間里,亨通又成功研發出新一代綠色光棒,一舉成為全球第二、中國唯一擁有這項核心技術的企業。如今,我國每4公里光纖,就有1公里是“亨通造”。
海底光纜“亨通造”
在亨通的生產車間,碗口粗、數米長的一根根光纖“玻璃”棒直立在一臺臺機器上,棒的下端,正“抽”出一根根比頭發絲十分之一還要細的光纖。
從光纖、光棒全部依賴進口,到自主生產光纖,亨通將中國光纖市場的價格拉低了逾90%。隨著光棒的成功研發,亨通再次將光纖價格拉低了近40%,為我國光纖到戶創造了條件。
此后,亨通相繼完成了光棒產業化流程設備、制造工藝及軟件控制的自主研發,從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徑及大長度預制棒及配套拉絲技術不斷沖刺。
現在,亨通獨立研發出的全套光棒生產工藝,每年可生產出2200噸光棒,如果這些光棒全部拉成光纖,可以繞地球接近1500圈。
目前,亨通光棒產能已占國內市場的四分之一,成功實現了向高端產業的轉型,為我國光通信發展贏得了主動權,使中國在全球光通信領域擁有了話語權。
2001至2007年間,崔根良帶領亨通通過合作相繼在上海、沈陽、北京、成都等地建立產業基地,逐步完善了國內產業布局,年銷售額連續百億級跳躍——2007年達到100億元,2011年達到200億元,2013年達到300億元,2015年達到483億元。
有了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崔根良和他的團隊把目光投向深藍的海洋:“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跟著國家戰略走。”在亨通馬爾代夫超級海底光纜的制造車間,這里生產的海底光纜,已經覆蓋了全球的40多個國家。
2013年,崔根良開啟了亨通產業全球化的序幕,先后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在巴西、南非、西班牙、葡萄牙、印尼、印度、埃及創辦了10家海外產業基地,及30多家營銷技術服務公司,其中60%以上布局在了“一帶一路”沿線。
此后,亨通又先后承擔了馬爾代夫連接100多個島嶼的國家通信光網、APEC主辦國巴新、智利、芬蘭、墨西哥、玻利維亞等數十個國家海洋光纖網絡項目建設,“亨通造”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自信腳步。